《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五 身形門 (7)
卷二十五 身形門 (7)
1. 卷二十五 身形門
溝渠中小蝦搗敷妙,或伏龍肝雞子白調塗,或鯉魚血、鱔魚血、芭蕉根汁、藍葉汁、
水中苔,塗之皆可。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而驗氣血之盛衰者也。
《內經》曰︰肥而澤者,氣血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
氣血俱不足。此經但言其概也。其實人之肥者,血則實,而氣必虛,故行動多喘促,
氣虛也,能耐寒而不能耐熱,熱傷氣,損其不足之氣,則陽愈弱而偏於陰,
故不能耐熱也。人之瘦者,氣則實,而血必虛,故皮膚多燥澀,血虛也,
能耐熱而不能耐寒,寒傷血,損其不足之血,則陰愈虧而偏於陽,故不能耐寒也。
此肥瘦之所以分也。肉之為病,最重者曰食㑊,飲食多而易飢,不生肌肉,
如死人也,由胃中結熱,消谷之故(宜參苓元)。其次曰肉苛,苛者,𢂽重也,
由榮氣虛,衛氣實之故(宜前胡散)。其次曰肉痿,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無力以運,
由脾經傷熱之故(宜清燥湯)。其次曰肉脫,形肉瘦削而脫盡,不能行動。說B脫者,
空也,謂肉消而皮與骨著,中空無有也,此亦死症,由真元內竭,
谷氣外衰之故(宜谷靈丸)。至如瘡瘍雖愈,有肉凸出,小如豆,大如李,長至數寸,
名曰贅肉,亦曰蘽B肉(宜烏梅肉搗作餅,貼肉上,即消去)。又如手足忽生如豆,
甚至三個五個,相連而生,由風邪搏於肌肉所致,名曰疣目(宜烏雞膽汁,
日三塗之,或杏仁燒研塗之)。又如肌肉間忽生紅粒,撫之則痛如錐刺,
血虛襲風所致,名曰肉刺,可不必治。以上皆肉病所及也,若夫耳聾舌短,
背腫尿血,大便赤泄,則為肉絕之候矣,經故斷之為六日死也。
〔肉病症治〕《內經》曰:䐃為肉標,䐃,膝後肉如塊者。《資生》曰:
贏瘦固瘵疾,若素來清臞者,非有疾也。惟病後瘦甚,久不複常,謂之形脫,
與夫平昔充肥,忽爾贏瘦,飲食減少,此為五勞六極之疾,宜服滋補藥。毛發也者,
所以為一身之儀表,而可驗盛衰於衝任二脈者也。夫毛發為血之餘似已,
然衝為血海,任為陰脈之海,二脈皆起胞中,上循腹裡,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
會於咽候,列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皮膚,生毫毛。
然則毛發之生,皆由二脈之盛也明矣。《內經》獨以屬腎者,腎主精,精即血也。
毛者,統詞,一身之毛及眉須髭髯,前後二陰之毛皆是。發者,
專指但即生於頭者言也。須發之有無榮悴,前人論之甚詳,故不贅。
其有左右發際瘡起如粟米,頭白肉赤,痛如錐刺者,為發際瘍,皆因風熱上攻之故,
雖膿出無傷也(宜防風通聖散)。然婦人多患之,男子則少。鬢疽者,亦名鬢發,
生鬃發中,初如蟲咬癮疹,腫痛難見,或由肝膽二經怒火,或由三焦相火,
白話文:
身體形態門
用溝渠裡的小蝦搗爛後敷在患處效果很好,或者用伏龍肝(灶心土)調和雞蛋白塗抹,又或者用鯉魚血、鱔魚血、芭蕉根汁、藍葉汁、水中苔蘚塗抹,這些方法都可以。肉,是主導全身肥瘦的物質,也能驗證氣血的盛衰。《內經》說:身體肥胖且有光澤,代表氣血充足;身體肥胖但沒有光澤,代表氣有餘而血不足;身體瘦弱且沒有光澤,代表氣血都不足。這段話只是概括的說法。實際上,肥胖的人,血是充實的,但氣一定虛弱,所以行動起來會喘氣急促,這是氣虛的表現;他們能耐寒但不能耐熱,因為熱會損傷氣,損耗他們本來就不足的氣,導致陽氣更加虛弱而偏向陰,所以不能耐熱。瘦弱的人,氣是充實的,但血一定虛弱,所以皮膚常常乾燥粗糙,這是血虛的表現;他們能耐熱但不能耐寒,因為寒會損傷血,損耗他們本來就不足的血,導致陰氣更加虧損而偏向陽,所以不能耐寒。這就是肥胖和瘦弱的區別。
肉的疾病中,最嚴重的是「食㑊」,表現為飲食很多但容易飢餓,卻不長肌肉,像死人一樣,這是因為胃裡有熱,消化食物太快導致(適合用參苓元)。其次是「肉苛」,「苛」的意思是沉重,這是因為榮氣虛弱,而衛氣實的緣故(適合用前胡散)。再次是「肉痿」,表現為胃部乾燥口渴,肌肉麻木不仁,沒有力氣活動,這是因為脾經受到熱邪損傷的緣故(適合用清燥湯)。再其次是「肉脫」,表現為身體肌肉瘦削脫落,不能活動。所謂的「脫」,就是空虛的意思,指肌肉消瘦,皮包骨頭,身體內部空空如也,這也是死症,是因為真元內竭,穀氣外衰的緣故(適合用谷靈丸)。至於瘡瘍癒合後,有像豆子或李子大小,甚至長達數寸的肉瘤凸起,叫做贅肉,也叫蘽B肉(可以用烏梅肉搗成餅,貼在肉瘤上,就能消退)。又比如手腳突然長出像豆子一樣的肉瘤,甚至三五個相連而生,這是因為風邪侵入肌肉所致,叫做疣目(可以用烏雞膽汁每天塗三次,或者用杏仁燒過研磨後塗抹)。再比如肌肉間突然長出紅色小疙瘩,摸起來像針刺一樣疼痛,這是血虛受風導致,叫做肉刺,可以不用治療。以上都是肉的疾病。如果出現耳聾、舌頭短縮、背部腫脹、尿血、大便赤色等情況,則是肌肉功能衰竭的徵兆,所以經書判斷為六日後死亡。
《內經》說:䐃是肉的標誌,䐃指的是膝蓋後面像肉塊一樣的部位。《資生》說:原本就瘦弱是身體的常態,不是疾病。只有生病後變得非常瘦弱,很久都不能恢復,才叫做「形脫」。還有原本肥胖,突然變得瘦弱,食慾減少,這是五勞六極的疾病,應該服用滋補藥。毛髮是身體外表的儀容,也能驗證衝脈和任脈的盛衰。毛髮是血的餘氣,衝脈是血海,任脈是陰脈之海,兩條脈都從胞中開始,向上沿著腹部內部,浮在表面的部分沿著腹部右側向上行走,匯合於咽喉,分佈於嘴唇。血氣旺盛,就會充盈皮膚肌肉。血獨自旺盛,就會滲透到皮膚,產生汗毛。所以毛髮的生長,都和這兩條脈的旺盛有關。《內經》將毛髮歸於腎,是因為腎主精,精就是血。毛,是總稱,包括全身的毛髮和眉毛、鬍鬚、陰毛。髮,則是專指頭上的頭髮。頭髮的有無和榮枯,前人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所以不再贅述。
如果頭部左右髮際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瘡,頭皮發白,肉發紅,疼痛像針刺,這是髮際瘍,都是因為風熱向上侵襲的緣故,即使流膿也無妨(適合用防風通聖散)。這種病女性比較常見,男性則很少。鬢疽,也叫鬢髮,長在鬢角頭髮中,開始像蟲咬一樣,紅腫疼痛難以發現,可能是肝膽二經的怒火,也可能是三焦相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