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2)
卷十九 (2)
1. 卷十九
統指汗下火三者言之。仲景又曰:太陽與少陽合病,自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說以溫病之為太少二陽,止據脅滿頭痛口苦引飲,
不惡寒而即熱斷之,非如傷寒合病皆表症也。且不但無表,兼有下利之裡症。
又以內鬱既久,中氣已虛,邪不能一時盡泄於外,至下走即利,
非如傷寒協熱利必待傳經也。故不用二經藥,而但用黃芩湯。黃芩湯者,治溫主方也:
仲景又曰: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說以太陽脈浮,
陽明脈大,關上又太陽部位,邪雖見於陽,少陰之源未靖,故顯欲眠本症。
然母虛子亦虛,目合而盜汗出,因顯少陽本症,故曰三陽也(宜小柴胡湯去人參、
半夏,加芍藥)。仲景又曰: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
假令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
雖爾,今複欲下利,說以微弱,少陰脈也。腎虛故不及於陽,而即發於陰,
少陰脈循喉,故發則痛而似傷。腎司開合,雖陰熱上升,而咽痛泄不盡必後陷,
故下利可下。此一節,於伏氣之時見伏氣病也。仲景又曰: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
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說以甘草湯緩伏氣上升之勢也。
桔梗湯開伏氣怫鬱之邪也。不用黃芩湯,以二三日為初發之時,無胸滿、心煩、下利、
嘔渴等症,止咽痛耳。連舉二方,倘服之痛止,邪即衰其大半,後可隨所見而投藥,
亦不妄投之道也。仲景又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而不臥,
黃連阿膠湯主之。說以此雖未至咽痛,而心煩不臥,血液已耗於伏邪未發時,
故以清熱滋陰為要也。以上皆仲景要法,治溫之準則也。,總之,溫症之發,
必渴而煩,脅滿口苦,惡熱不惡寒,以自內發,無表症也。雖經絡不同,必先少陽,
以春行風木令也。若周禹載治春溫諸法,可遵用之。其法,有治少陽、
陽明合病裡症多者(宜大承氣湯)。有治三陽合病者(宜大柴胡湯、雙解散)。
有治少陽客邪發,脈弦,兩額旁痛,寒熱口苦者(宜小柴胡湯去參、半、薑,加花粉,
如嘔但去人參)。有治脈微緊,兼惡寒頭痛者(宜梔子豉湯或益元散加蔥、豉、薄荷,
熱甚涼膈散去硝黃加蔥豉)。有治暴感外邪,頭痛如破者(宜葛根蔥白湯,邪散後,
用黃芩湯)。有治熱在上焦,脈洪大而數,外熱譫妄者(宜三黃石膏湯)。有治應下症,
下後熱不去,或暫解複熱,須再下者(宜承氣湯)。有治下後熱不止,脈澀,咽痛,
胸滿多汗,熱傷血分宜吐者(宜葶藶苦酒湯)。有治裡熱已甚,陽邪怫鬱作戰,
而不能汗出,雖下,症未全除者(宜涼膈散)。有治腹滿煩渴,
白話文:
這篇主要講述了汗、下、火這三種治療方法。張仲景也提到: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如果出現腹瀉,可以用黃芩湯;如果出現嘔吐,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這裡說明了溫病主要是影響太陽、少陽兩條經脈,表現為脅肋脹滿、頭痛、口苦、想喝水,沒有怕冷的症狀,而直接發熱。這與傷寒的合病不同,傷寒的合病多有表證。溫病不但沒有表證,反而有腹瀉等裡證。又因為體內鬱積已久,中氣虛弱,邪氣無法一下子從體表排出,導致邪氣下行而出現腹瀉,這與傷寒的協熱下利必須經過經脈傳變不同。所以治療溫病不用太陽、少陽經的藥,而只用黃芩湯。黃芩湯是治療溫病的主要方劑。
張仲景還說:三陽經同時生病,脈象浮大,在關脈上能摸到明顯的跳動,但病人只想睡覺,眼睛閉上就容易出汗。這說明,太陽經脈的浮象,陽明經脈的洪大,加上關脈又屬於太陽經的位置,雖然邪氣顯現在陽經,但少陰經的根本還沒有平定,所以會顯現出想睡覺的症狀。而且母親虛弱,也會導致兒子虛弱,眼睛一閉就盜汗,這也顯示了少陽經的病症,所以說是三陽經同時生病(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半夏,加入芍藥來治療)。
張仲景又說:老師說:潛伏在體內的病邪,要用心去觀察,如果這個月內可能有潛伏的邪氣發作,一定要檢查脈象。如果脈象微弱,喉嚨會像受傷一樣疼痛,但並不是喉痹。病人說:的確是咽喉疼痛,但現在又想腹瀉。這說明脈象微弱是少陰經的表現。腎臟虛弱,陽氣無法升發,所以直接從陰經發病。少陰經脈循行於咽喉,所以發病時會咽痛,像受傷一樣。腎主開闔,即使陰熱上浮,咽痛也不能完全發泄出去,必然會下陷,所以會腹瀉。這一段是講述在伏氣的時候發現潛伏的病邪。
張仲景還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就出現咽痛的,可以用甘草湯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可以用桔梗湯治療。說明甘草湯可以緩解潛伏的邪氣向上升發的趨勢,而桔梗湯可以疏開潛伏在體內的鬱結之邪。這裡不用黃芩湯的原因是,發病兩三天還處於初發階段,沒有胸悶、心煩、腹瀉、嘔吐、口渴等症狀,只有咽痛。連續舉出這兩個方劑,如果服用後疼痛停止,說明邪氣已經衰減大半,之後可以根據病情隨時調整用藥,這也是不盲目用藥的方法。
張仲景又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出現心中煩躁而睡不著覺的,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這裡說明,即使還沒有出現咽痛,但心煩失眠,說明氣血已經在潛伏的邪氣沒有發作的時候被消耗了,所以要以清熱滋陰為主。以上這些都是張仲景的重要方法,是治療溫病的準則。
總之,溫病發病時,一定會有口渴心煩、脅肋脹滿、口苦、發熱不惡寒等從內部發作的症狀,沒有表證。雖然病邪影響的經脈不同,但必定先侵犯少陽經,因為春天是風木主令的季節。如果參考周禹載治療春季溫病的各種方法,就可以遵循使用。他的方法包括:治療少陽、陽明合病且裡證較多的(宜用大承氣湯);治療三陽合病的(宜用大柴胡湯、雙解散);治療少陽有外來邪氣,脈弦,兩側額頭疼痛,寒熱交替,口苦的(宜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半夏、生薑,加入花粉,如果嘔吐則直接去掉人參);治療脈象微緊,兼有怕冷頭痛的(宜用梔子豉湯或益元散加蔥、豆豉、薄荷,熱重可以用涼膈散去掉芒硝、大黃,加入蔥豉);治療突然感受外邪,頭痛如裂的(宜用葛根蔥白湯,邪氣散後,可以用黃芩湯);治療熱邪在上焦,脈象洪大而數,出現高熱和胡言亂語的(宜用三黃石膏湯);治療應該用下法卻沒有好轉,或暫時退熱又復發的,需要再次使用下法(宜用承氣湯);治療用下法後熱不退,脈象澀滯,咽痛,胸悶多汗,熱邪傷及血分,應該用吐法治療的(宜用葶藶苦酒湯);治療裡熱已經很嚴重,陽邪鬱結不能發汗,雖然用下法,但症狀沒有完全消除的(宜用涼膈散);治療腹脹煩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