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1)

1. 卷十九

,,春溫,少陰病也。仲景何以言太陽,以太陽與少陰相表裡,就其發熱言之,

故曰太陽,而邪之所傷者,實少陰也。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曰: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藏精矣,有不虛乎。少陰主精,其精不藏,

則虛者非少陰乎。特以冬時寒水主令,少陰氣旺,寒雖傷之,未便發泄,

至春少陽司令,木旺水虧,不足供其滋溉,所鬱之邪,向之乘虛而入者,

今則乘虛而發,木燥火炎,乘太陽之氣,蒸蒸而熱,故所傷雖寒,所病則溫。

是以春溫雖太陽、少陽、少陰三經俱有之病,而其原則專屬少陰也。

仲景複言太少合病,以發熱不惡寒,兼耳聾脅滿也。複言三陽合病,以脈大為陽明,

多眠為熱聚少陽也。其發熱而不惡寒者,以寒鬱營間,久則反熱,熱自內發,

無表症也。然此其定理也。亦有寒邪將發之時,複感風邪者,必先頭痛。

或先惡寒而後熱,此新邪引舊邪也。或往來寒熱,頭痛嘔吐,稍愈後,渾身壯熱,

此正氣又虛,伏邪更重也(無外症宜黃芩湯為主,兼外症必加柴胡,或本經藥以輕解),

切不可汗。故仲景曰: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言誤用辛熱,既辛散以劫其陰,

複增熱以助其陽,故熱甚脈浮,遂成危症也,誤下誤火亦危,總宜以涼解為主。

夫所傷者寒,所發者熱,而曰溫,何也?說冬之傷寒,必先天氣溫暖,開發腠理,

忽然寒氣襲之,故受傷。又以所傷不甚,故不即病,乘少陰之虛而優於其經,

至春木旺,其氣溫和,夏熱尚遠,故所發之病,不得仍謂之寒,不得遂謂之熱,

而謂之溫也。適當春時,故謂之春溫也。玆據仲景《傷寒論》中所及溫病而條疏之。

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說以邪自內發,表裡俱熱,津液必耗,

故渴。內方喜寒,故不惡寒。三四日後或腹滿,或不利者,皆由熱也。未顯他經之症,

故曰太陽,以與少陰為表裡。邪之伏,既在少陰裡,邪之發,自在太陽表也。

仲景又曰:若汗發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說以此仍是太陽症而誤汗者,雖與更感風者不同。然其症本溫,複辛散以耗津增熱,

以使脈浮。風與溫混,腎水不能獨沉,故現腎之本病,若自汗至語言難出等症也。

古律云:風溫治在少陰,不可發汗,發汗者死。今雖太陽風溫,亦同少陰之不可汗也,

奈何誤汗之乎?若不汗而誤下,傷膀胱之氣,其變直視等症,由腑臟兩絕也。誤火劫,

微則熱傷營氣,而熱瘀發黃,盛則熱甚生風而驚瘛,是由神明亂筋脈擾也。一逆再逆,

白話文:

春溫是少陰病。張仲景為何稱之為太陽病?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從發熱的症狀來看,所以稱為太陽病;但實際上受邪侵害的,是少陰經。經書上說:「冬天受寒,春天必得溫病。」又說:「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必得溫病。」邪氣之所以會聚集,是因為人體的氣虛,精氣沒有儲藏好,不虛嗎?少陰經主司精氣,精氣不儲藏,那虛弱的難道不是少陰經嗎?只是因為冬天寒水當令,少陰之氣旺盛,寒邪雖然侵害,卻還不會立即發作;到了春天少陽當令,木氣旺盛,水氣虧損,不足以滋潤,鬱積的邪氣,趁虛而入,現在則乘虛而發,木氣乾燥,火氣旺盛,乘著太陽之氣,蒸蒸上升而發熱。所以,雖然受寒邪侵害,但發病卻是溫病。

因此,雖然春溫是太陽、少陽、少陰三經都有的病症,但其根本原因卻在於少陰經。

張仲景又說太陰與少陰合病,表現為發熱但不惡寒,同時伴有耳聾、脅肋脹滿。又說三陽合病,表現為脈象洪大是陽明經證,嗜睡是熱邪聚集於少陽經。發熱但不惡寒的原因,是寒邪鬱結在營氣之間,時間久了反而發熱,熱邪從內部產生,沒有表證。這是它的確定的規律。但也有一些情況,寒邪將要發作時,又感受了風邪,一定會先頭痛。或者先惡寒後發熱,這是新邪引動舊邪。或者寒熱往來,頭痛嘔吐,稍有好轉後,全身壯熱,這是正氣更虛,伏藏的邪氣更重了(沒有外症宜用黃芩湯為主,兼有外症則必須加入柴胡,或用本經的藥物輕輕解表),絕對不能發汗。所以張仲景說:「發汗以後,身體灼熱的,叫做風溫。」意思是說誤用辛溫發汗藥,既用辛散之品損傷陰氣,又增加熱邪助長陽氣,所以熱重脈浮,就成了危急症狀了,誤用下瀉藥或溫熱藥也同樣危險,總之應該以涼解為主。

受寒邪侵害,發作卻是熱症,為什麼稱為溫病呢?因為冬天的傷寒,必然是先有溫暖的先天之氣,使肌膚腠理開洩,突然寒邪襲來,所以才會受傷。又因為受寒邪不重,所以沒有立即發病,趁著少陰經虛弱時侵犯經絡,到了春天木氣旺盛,天氣溫和,夏天酷熱還遠,所以發作的病症,不能叫做寒邪,也不能叫做熱邪,而叫做溫病。恰逢春天,所以叫做春溫。這是我根據張仲景《傷寒論》中關於溫病的記載而加以闡述的。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而口渴,不惡寒的,是溫病。」意思是說邪氣從內部發作,表裡都熱,津液必然耗損,所以口渴。內裡溫熱,所以不惡寒。三四天後,或者腹脹,或者小便不利,都是由於熱邪所致。還沒有顯現其他經脈的症狀,所以稱為太陽病,這是以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而言。邪氣潛伏在少陰經裡,邪氣發作則在太陽經表。

張仲景又說:「如果發汗後身體灼熱的,叫做風溫。」風溫病,脈象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鼻息鼾聲如雷,說話困難。如果誤用下瀉藥,小便不利,甚至尿失禁。如果誤用溫熱藥,輕則發黃,顏色鮮明,重則像驚癇一樣抽搐。如果熱邪一再加重,第一次加重尚可延緩病情,第二次加重則加速死亡。

意思是說,這仍然是太陽病,但是誤用發汗藥,雖然與再次感受風邪不同。但其症狀本是溫病,又用辛散之品耗傷津液加重熱邪,以致脈象浮大。風邪與溫邪混合,腎水不能獨自下降,所以出現腎臟的病症,例如自汗、說話困難等等症狀。

古訓說:「風溫病的治療,在於少陰經,不能發汗,發汗則死。」現在雖然是太陽經的風溫病,也和少陰經一樣不能發汗,為什麼要誤用發汗呢?如果不發汗而誤用下瀉藥,損傷膀胱之氣,就會出現尿失禁等症狀,這是由於腑臟氣機俱絕。誤用溫熱藥,輕則熱邪傷及營氣,而出現發黃,重則熱邪過盛生風,而出現驚癇,這是由於神明失常,筋脈擾亂。一再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