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8)

1. 卷十六

則藥無格拒之患,法忌溫補酸收等藥。病因不齊藥亦宜異,利潤,利燥及利發散,

各有攸當,非可混而施也。夫世每以痰飲混稱,藥亦混投,殊不知痰之與飲,

其由來正自有別,其狀亦殊,痰質稠粘,飲惟清水,特其色有異,或青或黃,

或綠或黑,或如酸漿,或優於腸胃,或上支胸脅,刺痛難忍,或流於經絡四肢,

則關節不利。支飲上攻,為心痛,為中脘痛,甚則汗出,為嘔吐酸水、苦水、黃水等。

種種各異,或發寒熱,不思飲食,及不得安眠,皆其候也。此症多因酒後過飲茶湯,

則水漿與腸胃中飲食濕熱之氣凝而為飲,或因情抱抑鬱,飲食停滯,不得以時消散,

亦能成飲。總之,必由脾胃有濕,或脾胃本虛,又感飲食之濕,則停而不消,

此飲之大略也,治宜燥濕利水,行氣健脾為主,乃為得也。其藥大都以半夏、茯苓、

白朮、人參為君,佐以豬苓、澤瀉以滲泄之,白豆蔻、陳皮以開散之,蘇梗、

旋覆以通暢之,東垣五飲丸中有人參,其旨概可見矣。,〔痰病似邪祟〕,,東垣曰:

血氣者,人之神也,神氣虛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氣兩虛,痰客中焦,

妨礙升降,不得運用,致十二官失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必死,

先宜多飲薑,鹽湯探吐,或多灌竹瀝、香油,次服消痰藥餌。

,,〔辮痰色〕,,,《入門》曰:寒痰清,濕痰白,火痰黑,熱痰黃,老痰膠。

,,〔痰飲原由症治〕,,丹溪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又曰:

凡病百藥不效,關脈伏而大者,痰也,控涎丹下之。又曰:脾虛不能尅製腎水,

多唾痰,唾而不咳者,宜八味丸。又曰:大病後多唾痰,此胃冷也。又曰:

病人多唾白沫,乃胃口上停寒也。又曰:凡病久淹延,卒不死者,多因食積痰飲所致。

所以然者,因胃氣亦賴痰積所養,飲食雖少,胃氣卒不便虛故也。又曰:

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能去,脈浮者宜吐,膠固稠濁者必用吐。又曰:

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此中就有發散之意,不必在出痰也。又曰:凡用吐藥,

升提其氣,便吐也。又曰:氣實痰熱結者,難治。《入門》曰:一切痰症,食少,

肌色如故,一切水症,脅硬,心下怔忡。又曰:痰新而輕者,味淡色清白稀薄;

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凝結,咯不出,漸成怒味,酸辛腥臊咸苦,甚至帶血而出。

但痰症初起,頭痛發熱,類外感表症,久則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痰飲流注,

支節疼痛,又類風症。但痰症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不勻不定為異耳。又曰:

俗云十病九痰,誠哉斯言。又曰:痰厥者,皆因內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

暈倒,脈沉細也。《回春》曰:凡臂難,遍身骨節痛,坐臥不寧,痰入骨也。又曰:

白話文:

用藥就沒有格拒的問題,但要避免使用溫補、酸收等藥物。病因不同,用藥也應該不同,像是利濕、利燥和利發散,都有各自適合的情況,不能混用。

世人常常把痰和飲混為一談,用藥也混著投,卻不知道痰和飲的產生原因、形狀本來就不同。痰的質地稠黏,飲則是清澈的水液,只是顏色可能不同,有青色、黃色、綠色、黑色,或像酸漿一樣。飲可能停留在腸胃,或往上到胸脅導致刺痛,或者流到經絡四肢造成關節活動不便。飲往上攻時,會引起心痛、中脘痛,嚴重的話會出汗、嘔吐酸水、苦水、黃水等。症狀各有不同,有的會發冷發熱、不想吃東西,或睡不安穩,這些都是飲的表現。

這種病多半是因為喝酒後又過量喝茶湯,導致水液和腸胃中的飲食濕熱之氣凝結成飲,或是因為心情鬱悶、飲食停滯,無法及時消化,也會形成飲。總而言之,一定是由於脾胃有濕,或脾胃本來就虛弱,又受到飲食的濕氣影響,導致水液停滯不化。這就是飲的大致情況。治療原則應該以燥濕利水、行氣健脾為主,才是正確的方法。常用的藥物多以半夏、茯苓、白朮、人參為主,再搭配豬苓、澤瀉來滲濕泄水,用白豆蔻、陳皮來開散,用蘇梗、旋覆來通暢氣機。東垣的五飲丸中有人參,就可以看出這個用藥的道理。

(痰病好像是邪祟)東垣說:血氣是人的精神所在,如果精神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是有可能的。如果血氣兩虛,痰停在中焦,阻礙了氣機的升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使人的視覺、聽覺、言語和動作都出現虛妄,這種情況如果用祛邪的藥物來治療,一定會死。應該先多喝薑鹽湯來催吐,或者多灌竹瀝、香油,再服用化痰的藥物。

(辨別痰的顏色)《入門》說:寒痰是清澈的,濕痰是白色的,火痰是黑色的,熱痰是黃色的,老痰是膠狀的。

(痰飲的病因和治療)丹溪說:凡是有痰的人,眼皮和眼睛下方一定有像煙灰一樣的黑色。他又說:凡是生病,吃了各種藥都沒效,而且寸關脈呈現伏而大的情況,那就是痰作祟,可以用控涎丹來瀉痰。他又說:脾虛不能控制腎水,就會經常吐痰,如果吐痰但不咳嗽,應該用八味丸。他又說:大病之後經常吐痰,這是因為胃寒。他又說:病人經常吐白沫,這是胃部停寒的緣故。他又說:凡是久病不癒,但又不會馬上死的人,多半是因為飲食積滯和痰飲造成的。會這樣的原因是,胃氣也依賴痰積來滋養,所以即使吃得很少,胃氣也不會很快虛弱。他又說:痰在膈上,一定要用吐法來治療,瀉法無法去除。脈浮的情況,適合用吐法,痰質膠固稠濁的,也一定要用吐法。他又說:痰在經絡中,非用吐法不可,這其中就包含了發散的意思,不一定是要吐出痰來。他又說:凡是用催吐藥,都是為了提升氣機,才能吐出來。他又說:如果氣實、痰熱結聚,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入門》說:所有痰症,都表現為食慾減少,但肌肉顏色還是跟之前一樣;所有水腫,都表現為脅肋脹硬,心下悸動。他又說:新產生的痰,質地輕,味道淡,顏色清白稀薄;產生很久的痰,質地重,黃濁稠黏凝結,難以咳出,味道會慢慢變成酸味、辛味、腥味、鹹味、苦味,甚至帶血。但是,痰症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頭痛發熱的現象,類似外感表證;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潮熱咳嗽,晚上更嚴重,類似內傷陰火;痰飲流注全身,就會造成肢節疼痛,又類似風症。但是,痰症會有胸悶、食慾減少、肌肉顏色不變,脈象滑而不勻,這些是區別於其他疾病的重點。《入門》又說:俗話說「十病九痰」,這話說得一點也沒錯。他又說:痰厥,都是因為內虛受寒,痰氣阻塞,導致手腳冰冷麻木,暈倒,脈象沉細。《回春》說:凡是手臂僵硬,全身關節疼痛,坐立不安,都是因為痰入了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