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六 (7)
卷十六 (7)
1. 卷十六
反吐不停(宜赤石脂散)。種種不一,總由飲食水漿,乘時失度而成。雖然,
曰痰曰飲之外,又有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粘者,脾虛不能攝液,
故涎沫自出也(宜六君子湯加生薑、益智仁或以半夏、乾薑等分,為末服之)。
又有時吐酸水,非關食滯者,必由停飲所致也(宜蒼半苓陳湯)。又有嘔清水者,
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此名水逆也(宜五苓散)。又有痰極腥臭,或帶膿血者,
必肺胃癰也(肺宜清金飲,胃宜葵根湯)。凡此皆痰飲之屬也,要之,治痰治飲,
不外理脾理氣兩法。說脾胃健運自無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氣道順,
津液流通亦無痰,故曰治痰必理氣。但昔人云:脾喜溫燥,惡寒潤,宜以二朮、星、
夏為要藥矣;肺喜涼潤,惡溫燥,宜以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矣。旨哉斯言,
其誠有不可混治者乎。然而土能生金,金不能助土,脾痰斷不可用肺藥,
肺痰稍助脾以生肺,痰自益消也,是在臨症時消息之可耳。
,,〔脈,法〕,,,仲景曰:脈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又曰:肺飲不弦,
但苦喘短氣。又日︰脈沉而弦者,此懸飲內痛。又曰:脈浮而細滑者傷飲。
《提綱》日︰痰脈弦滑。《三因》曰:飲脈皆弦微沉滑。丹溪曰:久得澀脈,
必費調理,以痰膠固,脈道阻塞也。《醫鑑》曰:脈沉弦細,謂大小不勻,
俱痰飲為病也。,〔痰涎飲不同〕,,,《直指》曰:優於包絡,隨氣上浮,
客肺壅嗽而發動者痰也。聚於脾元,隨氣上溢,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
惟飲生於胃腑,為嘔為吐,此則胃家之病。又曰:水與飲同出而異名,人惟脾土有虧,
故所飲水漿,不能傳化,或停心下,或聚脅間,或注經絡,或溢膀胱,往往因此成疾。
又曰:飲者,因飲水不散而成病;痰者,因火炎燻灼而成疾;故痰稠濁,飲清稀。
,,〔痰飲藥宜分治〕,,,繆仲淳日︰夫痰之生也,其出非一,藥亦不同。
由於陰虛火炎,上迫乎肺,肺氣熱,則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是謂陰虛痰火,
痰在於肺,而本於腎,治宜降氣清熱,益陰滋水,法忌辛溫燥熱補氣等藥。
由於脾胃寒濕生痰,或飲啖過度,好食油面豬脂,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痰,
甚至流於經絡,皮裡膜外,或結塊,或不思食,或徹夜不眠,或卒然眩僕,不知人事,
或發癲癇,或昔肥今瘦,或叫呼異常,或身重腹脹,不便行走,或泄瀉不止,
或成癱瘓,種種怪症,皆痰所為,故昔人云︰怪病多屬痰,暴病多屬火,有以夫,
此病在脾胃,無關肺腎,治宜燥脾行氣,散結軟堅,法忌滯膩苦寒濕潤等藥,
及諸般厚昧。由於風寒之邪,鬱閉熱氣在肺,而成痰嗽齁喘,病亦在肺,
治宜豁痰除肺熱藥中加辛熱辛溫,如麻黃、生薑、乾薑之屬以散外寒,
白話文:
卷十六
反覆嘔吐不止(宜用赤石脂散)
各種嘔吐的情況都不一樣,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飲食不當、喝水失度造成的。雖然說,除了痰和飲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既不是痰也不是飲,會時常吐出白色泡沫,而且不是很濃稠黏膩,這是因為脾虛無法固攝體液,所以才會流出涎沫(適合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益智仁,或是用半夏、乾薑等份磨成粉末服用)。
另外,有時會吐酸水,但不是因為消化不良造成的,一定是體內有停滯的飲液導致的(適合用蒼半苓陳湯)。還有會嘔吐清水的人,他們會感到口渴想喝水,但水喝進去馬上就吐出來,這叫做「水逆」(適合用五苓散)。還有痰很腥臭,甚至帶有膿血的,一定是肺或胃部有癰瘡(肺部適合用清金飲,胃部適合用葵根湯)。
以上這些都屬於痰飲的範疇,總之,治療痰飲,不外乎調理脾胃和疏理氣機兩種方法。有人說脾胃健運,自然不會產生痰,所以說治療痰要先調理脾胃。氣機順暢,津液流通,也不會產生痰,所以說治療痰一定要疏理氣機。
但古人說:脾喜歡溫燥,討厭寒冷濕潤,所以用白朮、蒼朮、半夏、天南星是重要的藥物;肺喜歡清涼滋潤,討厭溫燥,所以用知母、貝母、麥冬、天冬、地黃、桔梗是重要的藥物。這些話很有道理,確實不能把各種情況都混在一起治療。然而,土能生金,金不能幫助土,所以脾的痰絕對不能用治療肺的藥物,而肺的痰可以稍微借助脾的功能來生養肺氣,這樣痰自然就會減少,這就要在臨床看診時靈活運用。
脈象與診斷
張仲景說:兩邊脈都呈弦狀的,是寒症;一邊脈呈弦狀的,是飲證。他又說:肺飲的脈象不會呈弦狀,只會有喘氣和呼吸短促的情況。又說:脈象沉而弦的,是懸飲造成體內疼痛。又說:脈象浮而細滑的,是受到飲邪的傷害。《傷寒論》說:痰的脈象是弦滑的。《三因方》說:飲邪的脈象都是弦微沉滑的。朱丹溪說:長期出現澀脈的,一定很難調理,因為痰液黏稠凝固,阻塞了脈道。《醫鑑》說:脈象沉弦細,而且大小不均勻的,都是痰飲引起的疾病。
痰、涎、飲的不同
《直指方》說:積聚在包絡,隨氣上浮,影響肺部造成咳嗽的叫做痰。聚集在脾臟,隨氣上溢,從嘴角流出無法控制的叫做涎。只有飲是產生於胃,會造成嘔吐,這是胃部的疾病。又說:水和飲雖然都從身體排出,但名稱不同。人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所以喝進去的水不能被正常轉化,有的停留在心下,有的聚集在脅肋之間,有的滲透到經絡,有的溢出到膀胱,經常會因此而生病。又說:飲,是因為喝水後沒有被散開而生病;痰,是因為火熱薰蒸津液而生病;所以痰是濃稠混濁的,飲是清稀的。
痰飲藥物應分開治療
繆仲淳說:痰產生的原因很多,用藥也應該不同。因為陰虛火旺,熱邪上迫到肺部,肺氣熱,就會煎熬津液,凝結成痰,這叫做陰虛痰火,痰在肺,但根源在腎,治療要用降氣清熱、滋陰補水的藥物,忌用辛溫燥熱的補氣藥。因為脾胃寒濕生痰,或是飲食過度,喜歡吃油膩食物,導致脾氣不利,壅塞成痰,甚至流竄到經絡、皮膚,或形成腫塊,或不想吃東西,或整夜睡不著,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發生癲癇,或以前很胖現在變瘦,或叫喊異常,或身體沉重腹脹,行動不便,或腹瀉不止,或形成癱瘓,種種奇怪的病症,都是痰引起的,所以古人說:怪病多屬於痰,急病多屬於火。這種病在脾胃,與肺腎無關,治療要用健脾燥濕、行氣散結、軟堅的藥物,忌用油膩、苦寒、濕潤的藥物,以及各種厚味。因為風寒之邪,鬱積熱氣在肺部,形成痰嗽、哮喘,病也在肺,治療要用豁痰清肺熱的藥物,並加入辛熱或辛溫的藥,例如麻黃、生薑、乾薑等,來散發體表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