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六 (9)
卷十六 (9)
1. 卷十六
眼黑而行步吟呻,舉動艱難,入骨痰也,其症必遍身骨節痛,眼黑,面土色,
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眼黑氣短促者,驚風痰也。眼黑頰赤,或面黃者,
熱痰也。咯之不出者,痰結也。脅下痛,作寒熱,咳嗽氣結亦痰結。《局方》曰:
胸中有寒,則喜唾痰。《資生經》日︰痰涎病不一,惟癆瘵有痰為難治,
最宜早灸膏肓、四花穴。《全嬰方》曰:肺胃虛則生粘痰,痰涎滯咽喉,如曳鋸聲,
時或瘛瘲。或因吐瀉所致,脾虛肺亦虛,痰涎流溢,變成癲癇,尤為難治。
《得效》曰:有痰飲流注者,人忽胸背手腳腰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
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不可便用風藥,及妄施針灸。亦不可疑為風毒結聚欲為癰,
亂用藥貼,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能令人頭痛難舉,神昏意倦,多睡,
食少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涎,手足冷痹,氣脈不通。
亦不得認為癱痿,凡有此疾,只服控涎丹,其疾如失。丹溪曰:有痰核塊者,
人身上中下,有塊如腫毒,多在皮裡膜外,此因濕痰流注,作核不散,
間其平日好食何物,用藥吐下之,方用消痰散核之劑,如二陳湯,加大黃、連翹、
柴胡、桔梗、薑黃連、白芥子,水煎,入竹瀝,多服自消。《醫鑑》曰:
痰飲流注於胸背頭項腋胯腰腿手足,聚結腫硬,或痛或不痛,按之無血潮,
雖或有微紅,亦淡薄不熱,堅如石,破之無膿,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紫汁。
又有壞肉如敗絮,或如瘰癧,在皮肉間如雞卵可移動,軟活不硬,惟覺咽喉痰結,
作寒作熱。《回春》曰:渾身有腫塊,或骨體串痛,都濕痰流注經絡也。
,,〔痰火導引〕,,,《保生秘要》曰:伸足坐定,以雙手掐兒訣撐起,用力低頭,
躬身而下,扳足尖三次,如訣,用力而起,咽津下降幽闕,躬起二十四回,守運後央。
,,〔運,央〕,,《保生秘要》曰:取靜千晌,用十六字提咽指腰存想,念玆在玆,
次運尾閭八九度,入靜,自然痰火自降。
治痰飲方五十一
,,利金丸,,〔燥痰〕,,桔梗,貝母,陳皮,枳殼,茯苓,甘草,薑
,,半黃丸,,〔熱痰〕,,南星,半夏,黃芩,等分,薑汁浸蒸餅研丸,
薑湯下四五十丸。,白朮丸,,〔濕痰〕,,南星,半夏,白朮,湯浸蒸餅丸,
食後薑湯下。
,,六君子湯,,〔挾虛〕,,人參,茯苓白朮,炙草,半夏,陳皮
,,保和丸,,〔挾食〕,,山楂,神曲,半夏,橘紅,茯苓,麥芽,連翹,黃連,萊菔
子,水泛丸。
,,消暑丸,,〔風挾暑〕,茯苓,半夏甘草,薑汁糊丸,忌見生水,每五十丸,
薑湯下,入夏後不可缺也。,妙應丸,,〔濕挾驚〕,,甘遂,大戟白芥子,糊丸,
白話文:
眼睛發黑而且走路時會呻吟,舉動困難,這是痰深入骨頭的表現。這種情況通常會全身關節疼痛,眼睛發黑,臉色像泥土一樣,四肢無力麻木。如果身體屈伸不便,那是風濕痰造成的。眼睛發黑而且呼吸急促,那是驚風痰引起的。眼睛發黑,臉頰發紅,或是臉色發黃,那是熱痰引起的。如果想咳出痰卻咳不出來,那是痰結住了。如果胸脅下疼痛,時冷時熱,咳嗽時感到氣結,也是痰結的表現。《局方》說:胸中有寒氣,就容易吐痰。《資生經》說:痰涎引起的疾病有很多種,只有癆瘵病產生的痰最難治療,最好盡早用艾灸治療膏肓穴和四花穴。《全嬰方》說:肺和胃虛弱就會產生黏痰,痰涎堵塞在咽喉,發出像拉鋸一樣的聲音,有時還會抽搐。也可能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導致脾虛,進而肺也虛弱,痰涎流出來,變成癲癇,這種情況特別難治。《得效》說:如果痰飲流動,有時會突然出現胸背、手腳、腰部隱痛,疼痛難忍,牽引到筋骨,讓人坐立不安,疼痛的位置還會不停地移動。這種情況不能隨便用治療風症的藥物,也不能亂用針灸。也不能懷疑是風毒積聚,要長癰,而亂用藥膏貼敷。這其實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化而成的疾病,會讓人頭痛難舉,精神恍惚,疲倦想睡,食慾不振,口中無味,痰液濃稠,夜裡喉嚨裡像有拉鋸的聲音,經常流口水,手腳冰冷麻木,氣脈不通。也不能認為是癱瘓。凡是得了這種病,只要服用控涎丹,病情就會立刻好轉。丹溪說:如果身上有痰核腫塊,不論在上中下哪個部位,腫塊像毒瘡一樣,大多在皮膚裡面或肌肉外面的膜上,這是因為濕痰流注,結成核塊不消散。要問他平時喜歡吃什麼,用藥物催吐或瀉下,然後用化痰散結的藥物,例如二陳湯,加上大黃、連翹、柴胡、桔梗、薑黃連、白芥子,用水煎服,加入竹瀝一起服用,多服幾次就會消散。《醫鑑》說:痰飲流到胸背、頭頸、腋下、胯部、腰腿、手足,聚集成腫塊,有的會痛,有的不會痛,按下去沒有血色,即使有稍微的紅色,也是淡淡的,不發熱,堅硬如石頭,破開沒有膿,或者有稀薄的血,或者清水,或者像紫色的汁液。有的還有像敗絮一樣的腐肉,或者像瘰癧,在皮肉之間,像雞蛋一樣可以移動,軟滑不硬,只覺得咽喉有痰,時冷時熱。《回春》說:全身有腫塊,或骨頭串痛,都是濕痰流注經絡造成的。
【痰火導引】
《保生秘要》說:伸直雙腿坐定,用雙手掐兒訣撐起身體,用力低下頭,彎腰向下,用手扳腳尖三次,按照訣竅,用力起身,吞嚥津液到下丹田,彎腰起身重複二十四次,然後守住後背的命門穴。
【運,央】
《保生秘要》說:靜坐片刻,用十六字訣(提咽指腰存想,念玆在玆),並運轉尾閭穴八九次,進入靜定狀態,自然痰火就會下降。
治療痰飲的方劑共有五十一種
【利金丸】(適用於燥痰)桔梗、貝母、陳皮、枳殼、茯苓、甘草、生薑
【半黃丸】(適用於熱痰)南星、半夏、黃芩,等份,用生薑汁浸泡蒸過的麵餅後研成丸狀,用生薑湯送服四五十粒。
【白朮丸】(適用於濕痰)南星、半夏、白朮,用湯浸泡蒸過的麵餅後製成丸狀,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六君子湯】(適用於夾雜虛症的痰)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半夏、陳皮
【保和丸】(適用於夾雜食積的痰)山楂、神曲、半夏、橘紅、茯苓、麥芽、連翹、黃連、萊菔子,用水做成丸狀。
【消暑丸】(適用於風邪夾雜暑氣的痰)茯苓、半夏、甘草,用薑汁糊成丸狀,忌接觸生水,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生薑湯送服,夏天不可缺少。
【妙應丸】(適用於濕邪夾雜驚恐的痰)甘遂、大戟、白芥子,用糊做成丸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