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18)

1. 卷二十一

若一兼痧,其脈必變病,必凶暴。然兼痧之脈,自可細考而知也。傷食之痧,

脈多緊實。傷血之痧,脈多芤滑。傷暑之痧,脈多洪滑而數疾。傷風之痧,

脈多沉微。觸穢之痧,脈多變異不常。傷氣之痧,脈多沉伏,或形如雀啄。

傷寒濕之痧,脈多沉細耳。或有痧脈一似陰症者,尤不可不辨。說B痧毒之氣,

阻抑於經絡血肉間,故多沉伏,即有別病兼痧者亦然。如傷寒脈沉遲無力,

是直中三陰經之脈也,治用熱藥,固無疑矣。惟傷寒兼痧,痧脈與陰症相似莫辨,

一服溫補熱藥,痧毒變幻,悔無及矣。凡臨傷寒症,見有沉微或伏之脈,

一似直中三陰經,其外視症候,稍有不合者,便取痧筋驗之,有則為痧,

無則為陰症施治,或涼或熱,萬不失一。且刮放服藥之後,血肉經絡之分,

通而無阻,即按其脈,便不複如前之沉微或伏矣。然後按脈辨症,治其傷寒,

未有不效者。至如雜病兼痧,有沉微或伏之脈,亦以此法驗之,誠為至當不易。

是故凡痧察脈,可決死生。脈微細者生。實大急數者重。脈洪大無倫者兇。

一部無脈者輕。一手無脈者重。兩手無脈者死。六脈無根,放血服藥不應者,不治。

諸怪脈現,放血服藥不應者,死也。總之,治病欲辨明虛實寒熱之法,

斟酌輕重緩急之宜,惟脈是恃。若諸脈伏,不可推測,醫者將何以斷驗乎,

故必求他症以辨之,方有治法耳。當諸痛脈伏者,推驗筋之青紫,識其為痧。

即諸病不痛而脈伏者,亦必推驗筋之青紫,識其為痧。說B因痧毒氣壅血瘀於經絡間,

故爾脈伏。若刺放血流,氣亦泄,毒無壅阻,而脈乃複其常。至於重痧,傷在三陰,

針刺有所不到,血流有所不盡,惟從食積血痰所阻之毒以治之,脈且隨藥而複,

乃知痧症脈伏,反為平常事耳。〔痧脹原由症治〕 陶節庵曰:濕霍亂死者少,

乾霍亂死者多。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上下不通,腹痛甚而頭疼發熱,

此為乾霍亂也。犯此死者多,因其所傷之邪不得出,壅塞正氣,陰陽隔絕也,

宜先用吐法,再服藥。繆仲淳曰:絞腸痧屬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穢污之氣,

鬱於胸腹間,上不吐,下不瀉,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

頭頂心必有紅發,急尋出拔去之。急以三棱鎞針刺委中,擠出熱血,可立蘇。

次用新汲涼水入鹽兩部B恣飲,得吐瀉即止。委中穴在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筋之中,

刺入一分。王養吾曰:痛而絞動者,痧毒阻於食積之氣分也。痛而不移者,

痧毒壅於血分而有瘀也。發於頭面上部者,痧之毒氣上壅也。纏於手足下部者,

痧之毒血下注也。上吐下瀉者,痧氣上下衝激也。煩悶氣脹者,痧氣壅塞於心膈也。

惡寒發熱者,痧氣遏抑於肌表也。胸膈偏痛者,痧之毒血流滯於經絡也。

白話文:

如果同時患有痧症,脈象一定會改變,病情會變得兇險。但痧症的脈象,仔細觀察是可以分辨的。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痧症,脈象大多會呈現緊實的狀態。因為血虛引起的痧症,脈象大多會呈現空虛而滑動的狀態。因為中暑引起的痧症,脈象大多會呈現洪大滑動且快速的狀態。因為感受風邪引起的痧症,脈象大多會呈現沉伏而微弱的狀態。因為接觸污穢之物引起的痧症,脈象大多會呈現變異而不規律的狀態。因為氣虛引起的痧症,脈象大多會呈現沉伏,有時會像鳥啄一樣斷斷續續。因為感受寒濕引起的痧症,脈象大多會呈現沉細的狀態。有時痧症的脈象看起來像陰虛症,尤其不能不仔細辨別。這是因為痧毒之氣阻礙在經絡和肌肉之間,所以脈象大多沉伏,即使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的痧症也是如此。比如傷寒的脈象是沉遲無力,這就是直接侵入三陰經的脈象,治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這沒有疑問。但如果傷寒同時患有痧症,痧症的脈象和陰虛症很相似難以分辨,如果服用溫補的熱藥,痧毒就會變化,後悔也來不及了。凡是遇到傷寒症,看到有沉微或伏的脈象,看起來像是直接侵入三陰經,但如果外在的症狀稍微有些不符合,就應該檢查痧筋,如果有痧筋就是痧症,如果沒有痧筋就是陰虛症,然後再根據情況用涼性或熱性的藥物治療,這樣就不會出錯。而且刮痧放血服藥後,血肉經絡疏通無阻,再摸脈,就不會像之前那樣沉微或伏了。然後再根據脈象辨別病症,治療傷寒,沒有不見效的。至於其他疾病同時患有痧症,出現沉微或伏的脈象,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確實是正確且不易出錯的方法。

因此,觀察痧症的脈象,可以判斷生死。脈象微細的,病情輕;脈象實大且急促的,病情重;脈象洪大且沒有規律的,病情兇險;一部分脈摸不到的,病情輕;一隻手脈摸不到的,病情重;兩隻手脈都摸不到的,病情危險;六脈都沒有根,放血服藥沒有反應的,無法治療。出現各種奇怪的脈象,放血服藥沒有反應的,也是死路一條。總之,治療疾病要辨別虛實寒熱的方法,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來考慮,都要依靠脈象。如果所有脈象都沉伏,無法推測,醫生要如何診斷呢?所以必須尋求其他症狀來辨別,才能有治療方法。當各種疼痛時脈象沉伏,要檢查筋絡是否有青紫,如果有的話就是痧症。即使是沒有疼痛而脈象沉伏,也要檢查筋絡是否有青紫,來判斷是否為痧症。這是因為痧毒之氣壅塞瘀阻在經絡之間,所以脈象沉伏。如果刺破放血,氣也隨之洩出,毒素不再壅阻,脈象就會恢復正常。至於嚴重的痧症,傷害在三陰經,針刺有時無法到達,放血也無法完全排出,只能從飲食積滯和血痰所阻礙的毒素來治療,脈象也會隨著藥物的使用而恢復,這樣就知道痧症的脈象沉伏,其實是常見的現象。

關於痧脹的原因和治療:陶節庵說,濕霍亂死亡的人較少,乾霍亂死亡的人較多。如果上吐不出,下瀉不下,上下不通,腹痛劇烈且頭痛發熱,這就是乾霍亂。患上這種病死亡的人很多,是因為所受的邪氣無法排出,阻塞了正氣,陰陽隔絕。應該先用催吐的方法,再服藥。繆仲淳說,絞腸痧是因為胃氣虛弱,突然受到天地間邪惡污穢的氣,鬱積在胸腹之間,上吐不出,下瀉不下,導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突然脹大,全身呈現紫黑色,頭頂心一定會有紅色的毛髮,要趕快找到拔除它。趕快用三棱針刺委中穴,擠出熱血,可以立刻甦醒。然後用新打的涼水加入少許鹽,盡情飲用,直到吐瀉為止。委中穴在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條筋之間,刺入一分深。王養吾說,痛且絞動的,是痧毒阻礙在飲食積滯的氣分;痛而不移動的,是痧毒壅塞在血分而有瘀血;發在頭面部的,是痧的毒氣向上壅塞;纏繞在手足下部的,是痧的毒血向下流注;上吐下瀉的,是痧氣上下衝擊;煩悶氣脹的,是痧氣壅塞在心膈;惡寒發熱的,是痧氣阻礙在肌膚表面;胸膈偏痛的,是痧的毒血滯留在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