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卷六

)或心虛怔忡而兼自汗(宜參歸腰子。)或由痰為火動,而時作時止(宜二陳湯。

)或由憂愁悲苦,致心虛而動(宜歸脾湯。

)或由氣鬱不宣而致心動(宜加味四七湯加薑汁、竹瀝。)或陰火上衝,怔忡不已,

甚至頭暈眼花,齒髮脫落,或見異物,或腹中作聲,急應滋陰降火,

加養心之品(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如久服降火藥不愈,

為無根失守之火(宜八味丸。)或由所求不遂,或過縱自悔,吁嗟夜語,

真若有失(宜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朱砂為衣,日進三服。)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若心澹澹動,此係包絡所生病(宜鎮胞湯,)說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火陽主動,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則為生氣而動得其正。若乏所承,

則煩熱而為心動,法當補其不足以安神氣,未瘥,則求其屬以衰之。若由於痰飲者,

當用逐水消飲之劑(宜二陳湯、芎夏湯。)況乎各臟有痰,

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為怔忡,隨所犯而補瀉之,更須調乎包絡。若各臟移熱於心,

以致包絡火動者,治亦如之。然則怔忡固由於虛,所以致此怔忡之症,則各有異,

亦安可不察之哉。,【脈,法】,《靈樞》曰:手厥陰之脈甚動,則心中澹譫大動。

,,【怔忡形症】,《內經》曰:膽病者,亦心中澹澹,如人將捕。又曰:太陽司天,

褰淫所勝,則病心澹澹大動,寒傷心主也。注曰:澹澹,水搖貌,此屬水病。

《直指》曰: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升,心火惡之,心不自安,

使人有怏怏之狀,是為怔衝。又曰:怔忡,因驚悸久而成也。《綱目》曰:怔忡,

惕惕然心動而不寧,無時而作者是也。又曰:心澹澹動者,因痰動也,

謂非驚怕而心自動也。《資生》曰:《內經》謂胃絡名虛裡,貫膈絡肺,出左乳下,

其動應衣,虛而有痰則動,更須臾發一陣熱者是也。,【怔忡治法】,《入門》曰:

怔忡,因驚悸久而成也。痰在下,火在上,參胡溫膽湯加黃連、梔子、當歸、貝母。

氣鬱者,金箔鎮心丸。停飲者,二陳湯加茯苓、檳榔、沉香、麥冬。《直指》曰:

心下有水氣怔忡,宜五苓散。《醫鑑》曰:怔忡,亦曰怔忪,與驚悸同看,宜益榮湯、

薑朮湯、四物安神湯、朱雀丸、加味寧神丸、天王補心丹。,卑惵,心血不足病也。

與怔忡病一類,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癡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

或倚門後,見人即驚避無地,每病至數年,不得以癲症治之也(宜天王補心丹、

人參養榮湯、古庵腎丸。)

治怔忡方二十二,,

清鎮湯,,〔勞心〕,茯神 棗仁 遠志 菖蒲 石蓮 當歸生地 貝母,麥冬,

柏子仁 如犀角、朱砂、西珀、龍齒、牛黃、麝香等,病深者方可酌加之,

白話文:

可能是因為心氣虛弱導致心悸,同時伴隨自汗(適合用人參、當歸和腰子等藥材)。也可能是因為體內痰火妄動,導致心悸時好時壞(適合用二陳湯)。或是因為憂愁悲傷,導致心氣虛弱而心悸(適合用歸脾湯)。或是因為氣機鬱結不暢而導致心悸(適合用加味四七湯,並加入薑汁和竹瀝)。又或是因為陰虛火旺上衝,導致心悸不止,甚至出現頭暈眼花、牙齒脫落、頭髮掉落,或是看到奇怪的幻象,或是腹部發出聲響,這種情況應當趕緊滋陰降火,並加入養心的藥材(適合用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如果長期服用降火藥卻不見好轉,那就是無根之火,是虛火上炎(適合用八味丸)。又或是因為所求之事不能如願,或是過度放縱後悔恨,唉聲嘆氣,夜間自言自語,就像失去了魂魄一樣(適合用溫膽湯,加入人參、柏子仁,並用朱砂包衣,每日服用三次)。以上這些都是導致心悸的原因。

如果感覺心臟輕微跳動,這屬於包絡發生的病症(適合用鎮胞湯)。中醫認為心是君火,包絡是相火,火屬於陽主動,君火之下有陰精承托,相火之下有水氣承托,這樣才能使心氣正常運轉。如果缺乏承托,就會煩躁發熱而導致心悸,治療方法應當補益不足,以安定神氣。如果還沒有好轉,就要尋找其他原因並加以治療。如果是因為痰飲引起的,應當用祛水消飲的藥劑(適合用二陳湯、芎夏湯)。而且各臟腑產生的痰,都可能與包絡之火結合而導致心悸,要根據所犯的臟腑進行補瀉,更要調理包絡。如果各臟腑的熱傳到心臟,導致包絡之火妄動,治療方法也和上面一樣。總而言之,心悸固然是因為虛弱,但導致心悸的具體原因各有不同,又怎麼能不仔細辨別呢?

關於脈象,《靈樞》說:手厥陰脈搏動過於強烈,就會導致心中震動不安。

關於心悸的症狀,《內經》說:膽有病的人,也會感到心裡微微跳動,就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又說:太陽司天,水濕過盛,就會導致心悸,這是因為寒邪傷了心主。註解說:澹澹,是水搖晃的樣子,這屬於水病。《直指》說:心氣虛弱而停滯水液,就會導致胸中滲出水液,虛氣流動,水向上升,心火厭惡它,心就不能安定,使人感到不愉快,這就是心悸。又說:心悸,是由驚悸日久而形成的。《綱目》說:心悸,是心臟時時跳動而不寧靜,沒有固定發作時間。《資生》說:《內經》所說的胃絡叫虛里,貫穿膈膜連接肺,從左乳下方出來,它的跳動可以感覺到衣服在動,虛弱而有痰就會跳動,而且會間歇性地發熱。

關於心悸的治療方法,《入門》說:心悸是由驚悸日久而形成的。如果痰在下,火在上,就用參胡溫膽湯,加入黃連、梔子、當歸、貝母。如果是氣機鬱結,就用金箔鎮心丸。如果是停滯水液,就用二陳湯,加入茯苓、檳榔、沉香、麥冬。《直指》說:如果心下有水氣引起的心悸,就適合用五苓散。《醫鑑》說:心悸,也叫怔忪,和驚悸一樣看待,適合用益榮湯、薑朮湯、四物安神湯、朱雀丸、加味寧神丸、天王補心丹。

卑惵,是心血不足的病症,與心悸屬於同類疾病,症狀是胸中堵塞,不能飲食,就像痴呆醉酒一樣,心中常常感到愧疚,喜歡待在黑暗的房間裡,或是倚靠門後,看到人就會驚慌逃避,通常會持續數年,不能把它當做癲症來治療(適合用天王補心丹、人參養榮湯、古庵腎丸)。

治療心悸的藥方共有二十二個。

清鎮湯,用於治療勞心過度引起的心悸,藥材包含:茯神、酸棗仁、遠志、菖蒲、石蓮、當歸、生地、貝母、麥冬、柏子仁。如果病情嚴重,可以酌情加入犀角、朱砂、西珀、龍齒、牛黃、麝香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