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四 (2)
卷四 (2)
1. 卷四
大骨活,大肉陷,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真臟見,
十月之內死。又曰: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又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苦濕是有餘,欲緩是不足。又曰:脾病禁溫食飽食,
濕地濡衣。《難經》曰:飲食勞倦則傷脾。又曰:外證面黃,善嘻,善思,善味;
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脾絕候】,《靈樞》曰:是太陰氣絕,
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痿人中滿,
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又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
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仲景曰: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乃為脾絕。
,,【脾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
氣絕則血活而滅形,故氣虛弱則滯澀而成病。如澀於脾,則胃口凝滯,不剋飲食,
而多瀉泄。久不疏通,則成中滿之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四季脾居土,
輕呼稍寬胸,大病須服氣,能伏養谷神。說脾為一身之主,氣滯於內,卻內五藏之患;
滯於外,防癤疥之憂。皮裡隔膜有積熱,而內外相感,尤防疽毒。所感者,
七情六慾而生也。,【導,引】,臞仙曰:可大坐,伸一腳,屈一腳,
以兩手向後反掣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兩手拒地,回顧,用力虎視各三五度,
能去脾臟積聚風邪,喜食。,【修 養】,《養生書》曰:常以季夏之月朔旦,
並四季之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十二通,吸坤宮之黃氣入口,
十二咽之,閉氣五十息。治脾病諸藥要品及方二
脾實宜除濕清熟(白朮,山梔,豬苓,澤瀉,車前子,茯苓,滑石,防風,葛根,
白豆蔻,枳實,黃連)
脾虛宜甘溫辛酸(大棗,黃耆,山藥,扁豆子,建蓮,砂仁,茯苓,橘紅,白豆蔻
,藿香,木瓜,白芍,棗仁,炙甘草)
益黃散,,〔脾虛腹痛泄利)
陳皮一兩 訶子肉煨 青皮 炙甘草名五錢 丁香二錢 共為末,
每周二錢或三錢,煎服。一名補脾散。
瀉黃散,,〔脾熱口瘡口臭〕,黑山梔錢半 藿香 甘草各一錢 石膏八分 防風
六分,共用蜜、酒拌,微炒,水煎。
一名瀉脾散附載仲景分別標本方藥,,標(不渴脈浮桂枝湯,濕勝濡泄理中湯)
本(渴欲引飲四逆湯,亡液燥渴理中湯)
實有餘為濕(氣,茯苓、乾薑、人參、陳皮、青皮、甘草;氣,白朮、肉桂、
吳萸) 虛不足為燥(血,沙參、益智、麻仁、郁李仁、參、耆;氣,木瓜、烏藥、
白話文:
如果骨骼肌肉都消瘦,胸中感覺氣體充滿,導致呼吸困難,內部的疼痛會牽引到肩頸部位,身體發熱且肌肉消瘦,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代表五臟真氣衰竭,會在十個月內死亡。
另外,脾臟的疾病在下午時精神會比較好,早上會比較嚴重,到了傍晚就會比較平靜。還有一說,脾臟不喜歡潮濕,要趕快吃苦味的食物來乾燥它;脾臟喜歡舒緩,要趕快吃甜味的食物來緩和它,這表示脾臟對於潮濕的狀況是過多的,而對於舒緩的需求是不足的。此外,脾臟有疾病的人,禁止吃溫熱和過飽的食物,也要避免待在潮濕的地方和穿著潮濕的衣服。《難經》中說,飲食不節制和過度勞累會損傷脾臟。又說,外在的症狀是臉色發黃,容易嘆氣,愛思考,對味道很敏感;內在的症狀是肚臍部位有氣在跳動,按壓會感到僵硬疼痛,疾病會導致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倦嗜睡,四肢無力。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脾臟出了問題,如果沒有,就不是脾臟的問題。
【脾絕候】:《靈樞》中說,這是太陰經的氣血衰竭,導致脈搏無法滋養肌肉。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如果脈搏無法滋養,肌肉就會軟弱,肌肉軟弱則舌頭萎縮,人中部位會脹滿,人中脹滿則嘴唇外翻,嘴唇外翻表示肌肉將會先死亡,如果是在甲日發病會加重,乙日則會死亡。還說,太陰經衰竭的人,會腹脹到無法呼吸,容易打嗝和嘔吐,嘔吐時臉會變紅,如果不嘔吐就會上下不通暢,上下不通暢臉色會變黑,皮膚和毛髮會枯焦而死。
仲景說:嘴唇周圍出現黑色的斑點,並且流出黃色的汗液,這就代表脾臟衰竭。
【脾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中說:人體氣血旺盛則血液會充足而滋潤,氣血衰竭則血液會消散,所以氣血虛弱就會導致運行不暢而生病。如果脾臟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胃口停滯,無法消化食物,並且容易腹瀉。長期不疏通,就會形成腹部脹滿的症狀。各種潮濕腫脹的症狀,都與脾臟有關。脾臟在四季中屬於土,輕輕的呼吸可以讓胸口稍微舒暢,重病則必須服氣,要能夠靜心調養脾胃。說脾臟是一身的主宰,氣滯在內會導致其他五臟的疾病,滯在外則要預防癤子和疥瘡。皮膚裡面的隔膜有積熱,內外互相影響,尤其要預防毒瘡。這些感覺的產生,都是因為七情六慾所引起的。
【導、引】臞仙說:可以大坐,伸直一條腿,彎曲一條腿,用兩手向後反拉伸三到五次;也可以跪坐,用兩手撐地,頭向後轉動,用力像老虎一樣看三到五次,可以去除脾臟積聚的風邪,增進食慾。
【修養】《養生書》中說:常常在夏季最後一個月的月初,以及每個季節最後的十八天的早晨,端坐在身體的中間,靜氣五次呼吸,敲打頭部的天鼓穴十二次,吸取來自腹部的黃色氣體入口,分十二次吞下,閉氣五十次呼吸。
治療脾臟疾病的藥材要品及藥方二則:
脾臟實證適合用除濕清熱的藥物(白朮、山梔、豬苓、澤瀉、車前子、茯苓、滑石、防風、葛根、白豆蔻、枳實、黃連)。
脾臟虛證適合用甘溫辛酸的藥物(大棗、黃耆、山藥、扁豆子、建蓮、砂仁、茯苓、橘紅、白豆蔻、藿香、木瓜、白芍、棗仁、炙甘草)。
益黃散(治療脾虛導致腹痛腹瀉): 陳皮一兩、煨過的訶子肉、青皮、炙甘草各五錢、丁香二錢,一起磨成粉末,每週服用二錢或三錢,用水煎服。也叫做補脾散。
瀉黃散(治療脾熱導致口瘡口臭): 黑山梔一錢半、藿香、甘草各一錢、石膏八分、防風六分,用蜂蜜和酒拌勻,稍微炒過,用水煎服。也叫做瀉脾散。
附載仲景分辨病症的標本方藥: 標(不口渴,脈象浮,用桂枝湯;濕氣過盛導致腹瀉,用理中湯)。 本(口渴想喝水,用四逆湯;體液喪失導致乾燥口渴,用理中湯)。
實證多為濕氣過盛(氣虛,用茯苓、乾薑、人參、陳皮、青皮、甘草;氣實,用白朮、肉桂、吳茱萸)。 虛證多為乾燥不足(血虛,用沙參、益智、麻仁、郁李仁、人參、黃耆;氣虛,用木瓜、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