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13)
卷十三 (13)
1. 卷十三
欲傳經絡而未深入者(宜水調膏)。有腰脊反張,四肢僵直,牙噤口嘴,遍身冷,
不知人者(宜全蠍散、大蜈蚣散)。有風邪入裡,發搐,目直視,二便秘結,
當下者(宜左龍湯、羌麻湯)。有痰涎極盛者(宜烏蛇散)。
有手足掉戰不已者(宜朱砂指甲散)。有血凝昏悶者(宜烏鴉散)。有不論新久諸瘡,
傳變而為破傷風者(宜急風散)。有發汗過多,變成破傷風者(宜防風當歸散)。
有亡血過多,變成破傷風者(宜當歸地黃湯)。當各隨其症以施治。雖然,有要法焉,
不可不急講也。說破傷風之發痙痓,當先識為何經受病。如身熱足寒,項強,
頭搖口噤,背反張面搐者,太陽也,無汗則急汗之(宜防風湯、羌活防風湯、
小續命湯);若本有汗或過多,宜止之(宜白朮湯、白朮防風湯)。如頭低視下,
手足牽引,肘膝相搖而身前搐者,陽明也,急下之(宜左龍丸、小芎黃湯、大芎黃湯)。
如或左右一目視,或左右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也,急和之(宜羌麻湯、防風通聖散)。
河間、海藏輩,皆本此以為治,故無不中病。不及三陰者,以病既入陰,
而現有脹滿自利,咽乾口燥,舌卷卵縮等象,俱不能生,故古人不立方治,
而今亦不多贅也。嗟乎!汗、下、和,治傷寒法也,即可移以治破傷風,
詎不貴人之靈明哉。,〔脈,法〕,,,《正傳》曰:破傷風脈,浮而無力,太陽也。
長而有力,陽明也。浮而弦小,少陽也。,〔破傷風原由症治〕,,,《綱目》曰:
破傷風者,諸瘡久不合口,因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白痂。
是時瘡口閉塞,氣難宣通,故熱甚而生風也。又曰:瘡口平無汁者,中風也,
邊自出黃水者,中水也,並欲作痓,須急治之。又痛不在瘡處者,風傷經絡,
亦死症也。初覺瘡腫起白痂,身寒熱急,用玉真散貼之。傷在頭面,急用水調膏,
和雄黃敷瘡上,腫漸消為度。若腰脊反張,四肢強直,牙噤,通身冷,不知人,
急用蜈蚣細末擦牙,吐出涎沫立蘇。河間曰:痛後搐者,太陽也;身前搐者,陽明也;
兩旁搐者,少陽也。太陽宜汗,陽明宜下,少陽宜和,若明此三法,而不中病者,
未之有也。又曰:破傷風在表,宜以辛熱發散之,防風湯、羌活防風湯、九味羌活湯;
在半表半裡,宜以辛涼和解之,羌活湯、防風通聖散;在裡則以寒藥下之,小芎黃湯、
大芎黃湯。又曰:破傷風雖宜發汗,若自汗多,則宜用白朮湯、白朮防風湯。
《入門》曰:破傷風多死,宜用防風、全蠍之類,全蠍散最妙。丹溪曰:
大凡破傷風在頭面,則白芷為君,防風頭佐之;在身體及四肢,則以防風為君,
隨身梢用;在下部以獨活佐之。《醫鑑》曰:諸瘡欲變痓,宜急風散;發汗多成痓,
白話文:
對於經絡受損但還不深的狀況,應該用水調和的藥膏來治療。如果出現腰背僵硬反弓、四肢僵直、牙關緊閉、口不能張、全身發冷、意識不清的症狀,應該使用全蠍散或大蜈蚣散。如果風邪侵入體內,引發抽搐、眼睛直視、大小便不通暢,則應該使用左龍湯或羌麻湯來疏通。如果痰涎過多,應該使用烏蛇散來化痰。如果手腳不停顫抖,應該使用朱砂指甲散來鎮靜。如果血液凝結導致昏厥,應該使用烏鴉散來活血化瘀。無論是新或舊的各種瘡瘍,如果轉變成破傷風,應該使用急風散來緊急處理。如果因為發汗過多而導致破傷風,應該使用防風當歸散來調理。如果因為失血過多而導致破傷風,應該使用當歸地黃湯來補血。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施治。
雖然如此,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必須立即說明。要判斷破傷風引起的痙攣,首先要分辨是哪一條經絡受病。如果身體發熱但腳冷,頸部僵硬、頭部搖晃、口不能張、背部反弓、臉部抽搐,這是太陽經的問題,如果沒有出汗,應該立刻發汗(可使用防風湯、羌活防風湯或小續命湯);如果本來就有汗或出汗過多,則應該止汗(可使用白朮湯或白朮防風湯)。如果頭部低垂、眼睛向下看、手腳被牽引、肘和膝蓋搖動、身體前屈抽搐,這是陽明經的問題,應該立刻攻下(可使用左龍丸、小芎黃湯或大芎黃湯)。如果一隻眼睛斜視,或者一隻手和一隻腳抽搐,這是少陽經的問題,應該立刻調和(可使用羌麻湯或防風通聖散)。像河間和海藏這些醫家,都是根據這個原則來治療,所以沒有不見效的。至於病邪深入三陰經的情況,因為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溏瀉、咽喉乾燥、口渴、舌頭捲縮、陰囊收縮等等,這些都難以治癒,所以古代醫家沒有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我們現在也不用多做贅述。
唉!發汗、攻下、調和,這本來是治療傷寒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治療破傷風,這不正是顯示了人智慧的靈活運用嗎?
(關於脈象的診斷):
《正傳》說:破傷風的脈象,如果浮而無力,這是太陽經的問題;如果長而有力,這是陽明經的問題;如果浮而弦細,這是少陽經的問題。
(關於破傷風的病因和症狀治療):
《綱目》說:破傷風的發生,是因為各種瘡瘍長時間不癒合,熱邪過盛鬱積,導致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於是熱邪遍佈全身,所以多有白色的痂皮。這時瘡口閉合,氣機難以宣通,所以熱邪過盛而生風。又說:如果瘡口平坦且沒有膿液,這是中風;如果瘡口邊緣滲出黃色液體,這是中濕。這兩種情況都可能發展成痙攣,必須趕快治療。還有,如果疼痛不在瘡口處,而是風邪傷及經絡,這也是一種死症。如果剛開始發現瘡腫起白色的痂皮,身體忽冷忽熱,要立刻用玉真散敷貼。如果傷在頭面部,要立刻用水調和藥膏,加上雄黃敷在瘡上,直到腫消退為止。如果出現腰背反弓、四肢僵硬、牙關緊閉、全身發冷、意識不清的症狀,要立刻用細研的蜈蚣粉擦牙,吐出涎液,症狀就能立刻緩解。
河間說:疼痛之後發生抽搐,這是太陽經的問題;身體前屈抽搐,這是陽明經的問題;身體兩側抽搐,這是少陽經的問題。太陽經的問題要發汗,陽明經的問題要攻下,少陽經的問題要調和,如果明白了這三種方法,而治療還不見效,那是不可能的。又說:破傷風在表,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散,可以用防風湯、羌活防風湯、九味羌活湯;在半表半裡,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調和,可以用羌活湯、防風通聖散;在裡,則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下,可以用小芎黃湯、大芎黃湯。又說:破傷風雖然應該發汗,但如果自己出汗很多,則應該使用白朮湯或白朮防風湯。
《入門》說:破傷風大多會導致死亡,應該使用防風、全蠍之類的藥物,其中全蠍散的效果最好。丹溪說:總體來說,破傷風如果在頭面部,應該以白芷為主藥,防風為輔藥;如果在身體和四肢,應該以防風為主藥,根據情況適當配合其他藥物;如果在下部,應該用獨活來輔助。
《醫鑑》說:各種瘡瘍如果將要轉變成痙攣,應該使用急風散;如果因為發汗過多而導致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