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4)

1. 卷十三

宜防風當歸散;亡血多成痓,宜當歸地黃湯。《回春》曰:破傷風,宜早治,

若入臟則難治,有四死症:一頭面青黑色,二額上有汗珠不流,三眼小目瞪,

四身汗如油。繆仲淳曰:凡閃脫折骨諸瘡,慎不可當風用扇,中風則發痓,口噤項急,

殺人,急用蘇木為末三錢,酒服立效,名獨聖散。或用生蟾二兩半,切剁如泥,

入花椒一兩,同酒炒熟,再入酒二盞半,熱服之,少頃,通身汗出,神效。

或用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衝服,汗出即愈。

其或打撲金刃傷,及破傷風傷濕發病,強直如癇狀者,用南星、防風等分為末,

水調敷,瘡上出水為妙,仍以溫酒調服一錢。已死心尚溫者,熱童便調灌三錢,

名奪命散即玉真散。斗毆內傷墜壓者,酒和童便,連灌散服即蘇,亦可煎服。

其或破傷風有表症末解者,用江鰾五錢炒焦,蜈蚣一對炙,研為末,以防風、川芎、

羌活、獨活等分煎湯,調服一錢。其或破傷風病,傳入裡者,用左蟠龍即野鴿糞、

江鰾、薑蠶各炒五分,雄黃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十五丸,酒下取效。

其或破傷風濕如瘧者,以黃蠟一塊,熱酒化開服,立效,與玉真散對用尤妙。

二者雖各有症狀,其原則由血氣內虛,痰涎壅盛,其症則寒熱交作,絕似傷寒,

但脈沉遲弦細,搖頭,露眼,噤口,手足搐搦,項強,背反張,如發癇,

終日不醒為異。其因則緣傷寒雜病,汗下過多,或大發濕家、瘡家汗,產家亡血太甚,

故作痓。仲景以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痓。

海藏據之,亦以無汗為剛痓,有汗為柔痓。河間因以剛痓無汗為風,性勁;

柔痓有汗為濕,性緩。亦可見剛柔所由分矣。剛柔既分,治法亦異。故但搐搦,

強直反張而為柔痓者,不必汗(宜小續命湯去麻黃,有熱桂枝減半,冬去黃芩)。

若加胸滿,腳攣急,臥不著席,齘齒而為剛痓者,急須下(宜大承氣湯)。剛柔不分者,

概與解散(宜九味羌活湯,或小續命湯加生附子)。其風痰發痓(宜參歸養榮湯),

痰火發痓(宜瓜蔞枳實湯),均與導痰。審乎此,而痙痓之病無難矣。夫痙痓病,

凡傷寒雜症皆有之,不獨破傷風濕也,特破傷風濕尤易發痙痓耳,故附於破傷風之後。

,,〔脈,法〕,仲景曰: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三因》曰:

痙痓脈皆伏沉弦緊。《入門》曰:凡痓脈如雨濺,散出指外者立死。《回春》曰:

凡痓脈弦,或沉細些,汗後欲解,脈至如蛇,弦緊尚可,伏堅傷嗟。

,,〔痓癇相似〕丹溪曰:痓與癇相似而不同,癇病身軟時蘇,痓病身強直反張,

不時蘇,甚有昏冒而遂亡者。又曰:痓癇相似,但癇病為虛,

白話文:

[卷十三]

治療破傷風的藥方:

  • 適合預防的藥方: 用防風和當歸磨成的粉末。
  • 失血過多導致的抽搐: 用當歸和地黃煮成的湯藥。
  • 《回春》的說法: 破傷風要及早治療,如果侵入內臟就很難治癒。有四種死亡徵兆:一是臉色青黑;二是額頭有汗但不流下來;三是眼睛變小、目光呆滯;四是全身的汗像油一樣。

繆仲淳的說法: 凡是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切記不可吹風或用扇子,一旦中風就會引發抽搐,嘴巴緊閉、脖子僵硬,會導致死亡。緊急情況下,用蘇木磨成粉末,服用三錢,用酒送服,效果很快,稱為「獨聖散」。或者用兩半的生蟾蜍,切碎如泥,加入一兩花椒,用酒一起炒熟,再加入兩碗半的酒,趁熱喝下去,不久就會全身出汗,效果顯著。或者用半兩威靈仙、一個獨頭蒜、一錢香油,一起搗爛,用熱酒沖服,出汗就會痊癒。

其他治療方法:

  • 跌打損傷、刀傷,或因破傷風、濕氣引起的抽搐: 用南星、防風等份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敷在傷口上,有水滲出最好,同時用溫酒送服一錢。
  • 已經死亡但心臟還溫熱的人: 用熱的童子尿送服三錢,這個藥方叫做「奪命散」,也就是「玉真散」。
  • 打架、內傷、墜落傷: 用酒和童子尿一起送服藥粉,立刻就能甦醒,也可以煎煮後服用。
  • 破傷風有表症但未解: 用五錢炒焦的江鰾、一對炙烤過的蜈蚣,磨成粉末,再用防風、川芎、羌活、獨活等份煎湯,送服一錢。
  • 破傷風侵入內臟: 用炒過的左蟠龍(也就是野鴿糞)、江鰾、殭蠶各五分,雄黃一錢,用蒸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十五丸,用酒送服。
  • 破傷風伴隨濕邪像瘧疾一樣: 用一塊黃蠟,用熱酒化開服用,效果很快,與玉真散搭配使用效果更好。

對抽搐病症的說明:

上述兩種病症雖然各有症狀,但根本原因都是血氣內虛、痰涎壅盛,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很像傷寒,但脈象是沉遲、弦細,還會搖頭、眼睛外露、嘴巴緊閉、手腳抽搐、脖子僵硬、背部反張,像癲癇發作一樣,整天昏迷不醒。這些情況多是因為傷寒或其他雜病,發汗或用瀉藥過多,或者濕氣、瘡瘍大量出汗、產婦失血過多等原因造成的。

傷寒引起的抽搐:

  • 仲景的觀點: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怕冷,屬於「剛痙」。太陽病發熱出汗,不怕冷,屬於「柔痙」。
  • 海藏的觀點: 沒有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
  • 河間的觀點: 剛痙無汗屬於風邪,性情剛猛;柔痙有汗屬於濕邪,性情緩和。

治療原則:

  • 柔痙: 只是抽搐、身體僵硬、背部反張,不用發汗(宜用小續命湯,去除麻黃,有熱時桂枝減半,冬天去除黃芩)。
  • 剛痙: 加上胸悶、腳抽筋、躺不下、磨牙,要用瀉藥(宜用大承氣湯)。
  • 剛柔不分: 可以用解表散邪的藥方(宜用九味羌活湯,或小續命湯加生附子)。
  • 風痰引起的抽搐: 宜用參歸養榮湯。
  • 痰火引起的抽搐: 宜用瓜蔞枳實湯。

以上治療都需要祛痰。理解這些,治療痙攣抽搐的疾病就不難了。

總結: 痙攣抽搐病,不只是破傷風濕會引起,很多傷寒雜病都有可能引發,但破傷風濕更容易導致痙攣抽搐,所以放在破傷風之後說明。

[脈象和診斷]

  • 仲景說: 痙攣抽搐的脈象,按下去像繃緊的琴弦,直上直下。
  • 《三因》說: 痙攣抽搐的脈象都是伏、沉、弦、緊。
  • 《入門》說: 如果脈象像雨點一樣散開,超出手指之外,說明病人馬上要死了。
  • 《回春》說: 痙攣抽搐的脈象是弦的,或者沉細一些,出汗後想要痊癒,脈象像蛇一樣,弦緊的話還算可以,如果脈象伏而堅硬,就很危險了。

[痙攣和癲癇的區別]

  • 丹溪說: 痙攣和癲癇相似但不相同,癲癇發作時身體軟弱,過一會兒就會甦醒;痙攣發作時身體僵硬,背部反張,不容易甦醒,嚴重的會昏迷死亡。癲癇是虛症,痙攣是實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