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5)

1. 卷十三

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須帶補益,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用參、芪、芎、歸、

竹瀝之類。,〔痙痓原由症治〕,,,《回春》曰:若眼牽嘴扯,手搖足戰,伸縮者,

是風痰痙,若身冷、手足冷,脈沉細,名為陰痓,俱宜參歸養榮湯。身熱喘嗽生痰,

脈洪數名痰火痓,用瓜蔞枳實湯,不可全用風藥散氣。《入門》曰:痓病戴眼反折,

瘈瘲,汗出如珠,或反張離席一掌部,小兒離席二指部者,皆死。《直指》曰:

太陽風痓之症,始則發熱,腹鳴,喘息,脈浮,次則牙緊頭搖,十指微搖,

漸加項背強直,轉側不仁,甚者昏困失音,目暗直視,滑泄不禁,身腰反張,

如此則十不救一。徐忠可曰:痓即痙,強直之謂也,痓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症,

但治痓病,剛柔之辨,最為吃緊,故無汗為剛,有汗為柔,為辨症之要領。

夫發熱無汗惡寒,本傷寒家症,若痓而項強背直者見之,乃衛陽與腎中真陽氣本相通,

今太陽經寒濕相搏,而氣侵少陰,真陽不達,故反惡寒也,寒性勁切故曰剛。

發熱有汗不惡寒,本傷風而並陽明症,若痓而項強背直者見之,是太陽、

陽明傷濕而兼風,非寒邪內侵之比也。風性溫和故曰柔,非止項強,而身體則軟,

為柔痓也。仲景以葛根湯為剛痓主方,所以杜太陽項強,漸成陽明胸滿之勢也。

以瓜蔞桂枝湯為柔痓主方,所以大潤太陽經既耗之液,使經氣流通,風邪解,濕氣行,

而筋不燥而痓愈也。以大承氣湯為由表入裡主方,又因痓病內入而胸滿,

太陽之邪仍不解,而口噤,角弓反張,而臥不著席,於是邪入內必熱,陽熱內攻,

而腳攣、齒齘。說太陽之邪並於陽明,陽明脈起於腳而絡於齒也,故直攻其胃,

使太陽、陽明之邪,一並而散,此下其熱,非下其食也。又曰:諸痓項強,皆屬於濕,

乃仲景論痓前後,未嘗重濕,即方藥亦不專主濕,僅寒濕相得一語,略露機倪,

其立三方,仍治風寒,或內驅熱,可知痓症之說,非濕流關節之比,彼乃浸淫為病,

燥濕為主,此則風寒為微濕所搏,故仍以治本為急也。曰:然則痓症之濕,從何來乎?

不知痓之根原,由亡血陰虛,其筋易強,而痓之濕,乃即汗餘之氣,搏寒為病也,

故產後血虛多汗則致之,太陽病汗太多則致之,風病原有汗,

下之而並耗其內液則致之,瘡家發汗則致之,此仲景明知有濕而不專治濕,

謂風寒去而濕自行耳。

治破傷風方二十一

,玉真散,,〔強直〕,,防風,南星,等分,每末一錢,薑汁和酒調服,以渣敷瘡口。

口噤者,童便調下。南星為防風所製,服之不麻,可以開關定搐。一名定風散。

,,木調膏,,,〔邪傳經絡〕,,杏仁泥,白面等分,新汲水調成膏,塗腫處,

白話文:

絕對不可以只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必須搭配補益的藥物。這種情況多半是氣虛,同時有火和痰,適合使用人參、黃耆、川芎、當歸、竹瀝之類的藥材。

(關於痙攣抽搐的病因和治療)《回春》這本書說:如果出現眼睛牽動、嘴角歪斜、手腳顫抖、身體彎曲伸展等症狀,這是風痰引起的痙攣。如果出現身體發冷、手腳冰冷、脈象沉細的情況,這屬於陰痙,都適合使用參歸養榮湯。如果出現身體發熱、喘氣咳嗽、生痰、脈象洪大而數的情況,這屬於痰火痙,適合使用瓜蔞枳實湯,不可只用祛風散氣的藥物。《入門》這本書說:痙攣病如果出現眼球向上翻、身體抽搐、汗如珠子般冒出,或身體向後反張離開床鋪一個手掌寬的距離(小孩子是兩個手指寬的距離),這些都屬於危險的徵兆。《直指》這本書說:太陽經風痙的症狀,剛開始會發熱、肚子叫、喘氣、脈象浮,接著會牙關緊閉、頭部搖晃、十指微微顫動,然後逐漸加重到脖子和背部僵硬,轉動身體不靈活,嚴重的話會昏迷不醒、失聲、眼睛昏暗、直視前方、大小便失禁、身體向後反張,這種情況十個有九個都救不回來。徐忠可說:痙就是強直,是指身體僵硬。痙病一定會有脖子和背部僵硬的症狀,但治療痙病,必須分辨清楚是剛痙還是柔痙,這是最重要的關鍵。一般來說,沒有汗的是剛痙,有汗的是柔痙,這是辨證的主要原則。

發熱沒有汗又怕冷,這是傷寒的症狀,如果痙病又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這是因為衛陽和腎中的真陽之氣本來是相通的,現在太陽經受到寒濕侵襲,而氣侵入少陰經,導致真陽之氣無法到達,所以反而怕冷。寒邪的性質剛猛,所以稱為剛痙。

發熱有汗但不怕冷,這是傷風並陽明的症狀,如果痙病又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受到濕邪侵襲,同時又感受了風邪,並不是寒邪侵入體內造成的。風邪的性質溫和,所以稱為柔痙。雖然是脖子僵硬,但身體柔軟,這就屬於柔痙。張仲景用葛根湯來治療剛痙,主要是為了阻止太陽經脖子僵硬的症狀,發展成陽明經胸悶的趨勢。用瓜蔞桂枝湯來治療柔痙,主要是為了滋潤太陽經已經耗損的津液,使經脈氣血流通,風邪可以解除,濕氣可以運行,肌肉筋骨不會乾燥,痙攣就可以痊癒。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從表入裡的病症,是因為痙病內傳導致胸悶,太陽經的邪氣仍然沒有解除,而且出現牙關緊閉、身體向後反張、無法平躺等症狀,這時候邪氣深入體內一定會發熱,陽熱向內攻伐,導致腳抽筋、牙齒緊咬。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與陽明經的邪氣合併,而陽明經脈起於腳,連繫著牙齒。所以直接攻伐胃,使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邪氣一併散去,這是為了排除熱邪,不是為了排除腸胃的食物。又說:所有導致脖子僵硬的痙病,都與濕邪有關。但張仲景在討論痙病時,並沒有特別強調濕邪的重要性,即使在藥方中也沒有專門針對濕邪的藥物。只是提到“寒濕相搏”一句,略微透露了病機。他開出的三個藥方,仍然是以治療風寒,或是向內驅除熱邪為主。由此可知痙病的病因,並不像濕邪侵入關節那樣,濕邪只是慢慢浸淫成病,治療的重點在於祛濕。而痙病是風寒之邪被微小的濕邪所困,所以仍然要以治療根本原因為急務。又說:既然這樣,痙病的濕邪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痙病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失血導致陰虛,使得肌肉筋骨容易僵硬,而痙病的濕邪,是汗液蒸發後遺留的氣,與寒邪結合而發病。所以產後血虛多汗容易導致痙病,太陽病出汗過多也會導致痙病,風病本來就有汗,如果用藥物過度耗損體內的津液,也會導致痙病,瘡瘍患者發汗也會導致痙病。這說明張仲景明明知道有濕邪,但沒有特別去治療濕邪,認為只要風寒之邪去除,濕邪自然就會消散。

治療破傷風的藥方有二十一條。

玉真散,(適用於身體僵硬)使用防風、南星等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汁和酒調服。藥渣可以敷在傷口上。如果牙關緊閉,就用童便調服。南星受到防風的制約,服用後不會感到麻木,可以開關竅、止抽搐。也叫定風散。

木調膏,(適用於邪氣傳入經絡)使用杏仁泥、白麵等份,用新汲水調成膏狀,塗抹在腫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