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2)

1. 卷十三

檳榔,元參,牛蒡子,忍冬藤,升麻,防己各五分,木瓜六分,木香三分,黃連四

分烏藥,牛膝各七分,茯苓,白蒺藜各八分赤芍,陳皮,萆薢各一錢半,半夏二錢

加薑二,蔥白二,溫服取汗。初服加麻黃一錢,二三服加當歸一錢,

四服加酒大黃錢半,五服即愈。

,,開結舒筋湯,,〔因氣〕,,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蒼朮,南星,半

夏,當歸各八分,桂枝,甘草各四分。

,,衝和補氣湯,,〔合目麻〕,,黃芪二錢蒼朮,陳皮各錢半,人參,白朮,白芍,豬

苓,澤瀉各一錢,羌活七分,升麻,甘草各五分,當歸,獨活,黃柏各三分,柴胡

神曲,木香,麻黃,草豆蔻,黃連各二分上銼,分作二貼,水煎服。

,,雙合湯,,〔痰血並〕,,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白芥子,茯苓,半夏,陳皮各一

錢,桃仁八分,酒紅花,甘草各三分,入竹瀝、薑汁。

,,麻骨方,,〔頭足麻〕,,人糞燒灰,豆腐漿調服即止。又方,用楝子燒灰為末,

每三五錢,酒調下。

,,破傷風,外因病也。其原有四:一原卒暴傷損肌膚,風邪相襲而發;

一由諸瘡湯洗艾灸火毒之氣,內逼妄行而發;一由瘡口不合,貼膏留孔,

風氣相襲而發;一由熱鬱,遍身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傳播經絡而發。

此四因發時,寒熱間甚,或口噤目斜,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不急治,必死。

然四因之發,雖皆由風邪外襲,要必其血衰,不能榮養乎筋,然後邪得襲之,

故《三因方》以為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多致斯病,良有然也。

而古人於痙痓,通稱為破傷風。竊按痙者,筋勁強直而不柔和。痓者,口禁角弓反張,

破傷風症。有至筋勁強直角弓反張者,非痙痓之止於破傷風。說痙痓多是氣血兩虛,

風痰壅盛而成,或傷寒雜病,汗、吐後感風亦成,大發濕家汗亦成,產後去血多亦成,

惟跌磕打傷,瘡口未合,貫風而成者,乃為真破傷風。《三因》言傷寒產後云云者,

以痙痓之狀,與破傷風症相似而言之,即古人通稱痙痓為破傷風之故,

非真破傷風一症也。特汗後、產後之痙痓,有專由血液少而成者,亦有血液既少,

複中風邪而成者,以其複中風邪,故亦云破傷風也。但血液內虛,複中乎風,

因成痙痓。而所中有不止於風者,如中乎寒,則筋患緊縮;中乎熱,則筋患弛張;

中乎濕,則筋患弛緩;猶中乎風,則筋患弦急也。惟所中不止於風,故風能散氣,

必有汗而不惡寒者,亦寒能澀血,必無汗而又惡寒也。熱能消氣,必為瘈瘲也。

濕能溢血,必為緩弱也。經所謂大筋軟短,小筋弛張者,非是之謂乎。

玆特條列其症治:凡破傷風有口噤身強直者(宜玉真散)。有發熱紅腫風邪,

白話文:

[卷十三]

檳榔、元參、牛蒡子、忍冬藤、升麻、防己各取五分,木瓜六分,木香三分,黃連四分,烏藥、牛膝各七分,茯苓、白蒺藜各八分,赤芍、陳皮、萆薢各一錢半,半夏二錢。

加入生薑二片、蔥白二段,用溫水服用,使身體微微出汗。第一次服用時,加入麻黃一錢。第二、三次服用時,加入當歸一錢。第四次服用時,加入酒製大黃一錢半。服用五次後應該就會痊癒。

開結舒筋湯(針對氣機鬱結):

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蒼朮、南星、半夏、當歸各取八分,桂枝、甘草各取四分。

衝和補氣湯(針對氣虛,眼皮跳):

黃芪二錢,蒼朮、陳皮各一錢半,人參、白朮、白芍、豬苓、澤瀉各一錢,羌活七分,升麻、甘草各五分,當歸、獨活、黃柏各三分,柴胡、神曲、木香、麻黃、草豆蔻、黃連各二分。將以上藥材磨碎,分成兩帖,用水煎服。

雙合湯(針對痰瘀互結):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白芥子、茯苓、半夏、陳皮各取一錢,桃仁八分,酒製紅花、甘草各三分。加入竹瀝、薑汁一同服用。

麻骨方(針對手腳麻木):

將人的糞便燒成灰,用豆腐漿調和後服用,即可止麻。另一個方子是用苦楝子燒成灰磨成粉末,每次取三到五錢,用酒調和後服用。

破傷風

破傷風是外因造成的疾病,主要有四種原因:

  1. 因為突然遭受外傷,導致皮膚破損,風邪侵襲而發病。
  2. 因為各種瘡瘍在用湯藥清洗或艾灸後,火毒之氣內逼,導致毒氣妄行而發病。
  3. 因為瘡口沒有癒合,貼膏藥後留有孔隙,導致風氣侵襲而發病。
  4. 因為熱邪鬱結,全身長出白色痂皮,瘡口閉塞,氣血難以流通宣洩,傳播到經絡而發病。

這四種原因發病時,會出現寒熱交替,或者口噤目斜,身體僵硬,背部反張等症狀。如果不盡快治療,一定會導致死亡。

這四種原因發病,雖然都與風邪入侵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由於氣血衰弱,不能滋養筋脈,這時邪氣才會趁虛而入。因此《三因方》認為,傷寒病汗下過多,以及生瘡的人和產後婦女,容易得這個病是有道理的。

古人將痙攣抽搐都統稱為破傷風。我認為,痙是筋脈僵硬強直而不柔和;痓是口噤、背部反張,是破傷風的症狀。但有些筋脈強直,背部反張的,並不單純是破傷風。一般的痙攣抽搐多是氣血兩虛,風痰壅盛所致,或是傷寒雜病,在汗吐後感受風邪也會引起,大發汗後導致濕氣過重也會引起,產後失血過多也會引起。只有跌打損傷,瘡口未癒合,感受風邪引起的,才是真正的破傷風。 《三因方》說的傷寒、產後等情況,是說它們與破傷風的症狀相似,古人才會將痙攣抽搐都稱作破傷風,並不是真正的破傷風。

特別是汗後和產後的痙攣抽搐,有些是單純因為血液虧虛所致,有些是血液虧虛又感受風邪所致,因為感受了風邪,所以也叫做破傷風。但血液內虛,又感受風邪,就會形成痙攣抽搐,而感受到的不只是風邪,如感受寒邪,筋脈會變得緊縮;感受熱邪,筋脈會變得鬆弛;感受濕邪,筋脈會變得弛緩;猶如感受風邪,筋脈會變得僵硬而緊張。因為感受到的不只是風邪,風邪會散氣,所以一定會有汗而不怕冷;寒邪會使血脈收澀,所以一定不會有汗而又怕冷;熱邪會消耗氣,所以會出現抽搐;濕邪會使氣血停滯,所以會出現筋脈軟弱無力。這不正符合經書所說的大筋軟弱短縮,小筋鬆弛擴張嗎?

現在特別列出破傷風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凡是破傷風有口噤、身體僵硬的(應該用玉真散)。有發熱、紅腫、風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