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六 (7)
卷二十六 (7)
1. 卷二十六
脾肺俱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薑、棗,不應,六君子湯加炮薑,更不應,
十全大補湯加炮薑、附子)。如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
寒氣內淫之惡症也(宜先服托裡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
此七惡之治法也。此外又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閉,
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又身熱惡衣,
欲投於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厚乃寒,此血氣虛竭,傳變之惡症也。
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吃呃嘔吐,此陽氣虛,
寒氣所乘之惡症也。又考《精要論》,嘔逆之症,乃因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
而致伏熱在心。亦有氣虛脾氣不正而嘔吐者,丹溪則謂初發當作毒氣上攻,
潰後當作陰虛火逆,分先後而治,老年宜用參芪白朮膏峻補,佐使之藥,
隨時隨症加減。河間則謂瘡瘍嘔者,濕氣浸於胃也,宜倍加白朮。可見病之所見者,
雖內之所因者各異,惟在人之體察耳。如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禁作冷,
腰背反張,勁項強勁,此血氣虛極,變痓之惡症也(宜急用參、芪、歸、朮、
附子以救之,或有可生者)。如心火刑尅肺金(宜人參平肺散)。
陰火上炎傷肺(宜六味丸料加五味子)。潰後發熱作渴,膿出愈多,
由真氣虛而邪氣實,皆為惡候耳。然則臟腑無虧,氣血充實,起居如常,
其善豈止於五。若稟賦薄,毒氣盛,誤藥受傷,症變不一,其惡豈止於七。
醫者但察其症之變,而酌量治之,斯得矣,奚必以善惡候之數目拘之哉。
治肩臑肘臂腕手病方二十六
導痰湯 〔痰飲〕南星 半夏 赤苓 枳實 甘草 橘紅
蠲痹湯〔風寒〕當歸 赤芍 黃芪 薑黃 羌活,
甘草 薄荷 桂枝
蠲痹四物湯〔血衰〕當歸 赤芍川芎 熟地 黃芪 羌活 甘草 白芍 僵蠶
加味逍遙散 〔血燥〕茯苓 白朮白芍 當歸 柴胡 甘草 以上逍遙散。
加山梔、丹皮。
舒筋湯〔又〕薑黃二錢 赤芍當歸 海桐皮 白朮各錢半 羌活 甘草各一錢
沉香二分
小柴胡湯〔肝火〕柴胡 黃芩人參 半夏 甘草
六味丸 〔腎虧〕 熟地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二陳湯〔痰注〕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星香散 〔又〕劫勞湯〔負重〕人
參 黃芪 當歸 白芍 熟地 炙草 阿膠 紫菀 薑黃八珍湯〔又〕人參 茯
苓 白朮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補中益氣湯〔脾虛〕人參 黃芪當歸
白朮 柴胡 升麻 陳皮 甘草五積散〔寒濕〕茯苓 白芷 半夏 當歸 川
芎 甘草 肉桂 白芍 枳殼麻黃 陳皮 桔梗 厚朴 乾薑 蒼朮 薑黃
秦艽地黃湯〔臂熱〕秦艽 丹皮茯苓 白朮 鉤藤 甘草 生地 柴胡
白話文:
卷二十六
如果脾臟和肺臟都虛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薑、棗;如果沒效,就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如果還是沒效,就用十全大補湯加炮薑、附子)。如果出現腹痛、腹瀉、咳嗽、昏迷等症狀,這是陽氣虛弱,寒氣侵入體內的嚴重病症(應該先服用托裡溫中湯,然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者加薑、桂)。
以上是七種危重病症的治療方法。此外,還有瘡瘍潰破後發熱、怕冷、口渴,或者心悸、驚恐、失眠、牙關緊閉,或者頭部眼睛紅腫疼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腳鬆弛、身體發熱,脈搏洪大,按下去卻感覺很虛弱,或者身體發熱、怕熱衣物、想跳進水裡,脈搏浮大,按下去卻很微弱,即使穿厚衣服仍然感到寒冷,這些都是血氣虛竭、病情惡化的嚴重症狀。
手腳冰冷、肚子疼痛、腹瀉、腸鳴、吃不下東西、打嗝、嘔吐,這是陽氣虛弱,寒氣侵襲的嚴重症狀。另外,根據《精要論》的觀點,嘔吐的症狀是因為剛發病時,沒有服用內托散,導致熱邪潛伏在心臟。也有因為氣虛脾胃功能失調而嘔吐的。朱丹溪則認為,發病初期應當看作毒氣上攻,潰破後應當看作陰虛火逆,應當根據發病先後進行治療。老年人適合用人參黃芪白朮膏來峻補,其他藥物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增減。劉完素則認為,瘡瘍嘔吐是因為濕氣侵入胃部,應該加倍使用白朮。可見,病症的表現雖然相同,但內在原因卻各不相同,關鍵在於醫生的仔細觀察。
如果病人出汗但不怕冷,或者不出汗但怕冷,口噤作冷,腰背反弓,脖子僵硬,這些都是血氣虛弱到了極點,轉變為痙攣的嚴重症狀(應該立即使用人參、黃芪、當歸、白朮、附子來搶救,或許還有生還的希望)。如果心火過盛剋制肺金(應該用人參平肺散)。陰火上炎損傷肺臟(應該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瘡瘍潰破後發熱口渴,膿液越出越多,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都是病情惡化的徵兆。
如果五臟六腑沒有虧損,氣血充盛,生活起居正常,那麼病好的可能性就不止五成。如果先天體質虛弱,毒氣旺盛,用藥錯誤導致損傷,症狀變化多端,那麼病情惡化的可能性就不止七成。醫生只要仔細觀察病情的變化,並斟酌用藥治療,就能夠取得好的療效,何必拘泥於善惡之數呢?
治療肩、上臂、肘部、手腕、手部疾病的藥方共二十六個:
- 導痰湯 (痰飲):南星、半夏、赤茯苓、枳實、甘草、橘紅
- 蠲痹湯 (風寒):當歸、赤芍、黃芪、薑黃、羌活、甘草、薄荷、桂枝
- 蠲痹四物湯 (血衰):當歸、赤芍、川芎、熟地、黃芪、羌活、甘草、白芍、僵蠶
- 加味逍遙散 (血燥):茯苓、白朮、白芍、當歸、柴胡、甘草(以上為逍遙散基礎方),加山梔子、丹皮
- 舒筋湯 (又方):薑黃二錢、赤芍、當歸、海桐皮、白朮各一錢半,羌活、甘草各一錢、沉香二分
- 小柴胡湯 (肝火):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 六味丸 (腎虧):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
- 二陳湯 (痰注):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 星香散 (又方)/劫勞湯 (負重):人參、黃芪、當歸、白芍、熟地、炙甘草、阿膠、紫菀、薑黃
- 八珍湯 (又方):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 補中益氣湯 (脾虛):人參、黃芪、當歸、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甘草
- 五積散 (寒濕):茯苓、白芷、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白芍、枳殼、麻黃、陳皮、桔梗、厚朴、乾薑、蒼朮、薑黃
- 秦艽地黃湯 (臂熱):秦艽、丹皮、茯苓、白朮、鉤藤、甘草、生地、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