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16)

1. 卷二十六

名曰氣瘤,屬於肺也(宜補中益氣湯)。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

屬於腎也(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而《三因方》又於骨肉血三瘤之外,

增膿瘤(宜海藻丸)、石瘤(宜神效開結散,一並散)、脂瘤(宜治脂瘤方)。

謂瘤名有六,其初起皆作梅李狀,皮嫩而光,漸如杯卵,不可決潰,肉瘤尤不可破,

破則殺人。惟脂瘤粉紅色,全是痰結,宜用針決去脂粉。或有如茄垂下,根甚小者,

用藥點其蒂(五灰膏),俟茄落,即以生指膏貼之自愈,須防其出血,如血出,

急以藥止之(宜止血藥、桃花散)。《三因》之言,亦病日深變生多種之謂也,

且不但此也。有手背生瘤,或如雞距,或如羊角,向明照之,如桃膠,

曰膠瘤者(宜以排針十字刺破,按出黃膿如膠者二三匙,立平)。

有生於面曰粉瘤者(宜海藻浸酒飲)。有翻花瘤者(宜馬齒莧一斤,燒灰研細,

豬脂調服)。薛立齋曰:筋脈呈露曰筋癭(宜玉壺散、破結散)。

赤脈交絡曰血癭(宜化癭丹、四物湯合用)。皮色不變曰肉癭(宜人參化癭丹)。

隨憂愁消長曰氣癭(宜白頭翁丸、消癭散、海帶丸)。堅硬不可移曰石癭(宜破結散)。

《三因》言五癭之名亦同,謂皆不可決破,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如破,

宜桃花散、止血藥)。其言是也。然西北方依山聚澗之民,食溪谷之水,

受冷毒之氣,其間婦女,往往生結囊如癭,皮色不變,不痛不癢,餘前游宣化府,

曾立方治數婦人,皆得效,此方書所未及者(宜沈氏癭囊丸),故特志之。

〔痰核症治〕丹溪曰:結核在皮裡膜外,多是濕痰流注,作核不散,

間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藥散核。《入門》曰:遍身有核,多是痰注,

宜竹瀝達痰丸。〔瘰癧症治〕《外台秘要》曰:肝腎虛熱則生癧。《病機》云:

瘰癧不係膏粱丹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愈,

不得妄汗妄下,致有虛虛之禍。陳文治曰:初覺憎寒壯熱,咽項強痛,或寒熱琚B痛,

乃肝火風熱而氣病也,便用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以清肝火,

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手推可動而軟滑者,屬痰也,以化痰為主,

用二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見於少陽之分者,柴胡通經湯。

見於陽明之分者,升麻調經湯。若寒熱止而核不消,乃肝經火燥而血病也,

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丸以生腎水。或初用牡蠣大黃湯,疏下二三次,

或服內消丸,外貼琥珀膏,內外兼治,必使消散。如此用藥,卒不可退,

其人面色痿黃,患處腫高稍軟,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宜以針刺核中,外貼琥珀膏,

仍服托裡之劑,三日後,取去核中稠膿,膿盡,又取核外薄膜,

白話文:

這裡描述的腫塊稱為氣瘤,歸屬於肺部問題(適合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如果是從骨頭長出的腫塊,按起來堅硬,稱為骨瘤,歸屬於腎臟問題(適合用六味丸或補中益氣湯治療)。《三因方》這本書除了骨瘤、肉瘤、血瘤之外,還增加了膿瘤(適合用海藻丸)、石瘤(適合用神效開結散,或直接用藥散)、脂瘤(適合用治療脂瘤的方子)這三種。

總共提到六種瘤,一開始都像梅子或李子一樣,皮膚嫩而光滑,漸漸長得像杯子或雞蛋一樣大,不可以隨便刺破。肉瘤尤其不能破,破了會死人。只有脂瘤是粉紅色的,都是痰凝結成的,適合用針刺破擠出裡面的油脂粉。有的腫瘤像茄子一樣垂下來,根部很小,可以用藥點在它的根部(五灰膏),等茄子狀的腫瘤脫落後,用生肌膏貼上就會痊癒,但要注意防止出血,如果出血了,要馬上用藥止血(適合用止血藥或桃花散)。《三因方》的說法,也說明疾病會隨著時間加深,變化出多種不同的情況。

而且不只有這些情況,有的腫瘤長在手背上,像雞的腳爪或羊的角,用光照看,像桃樹膠,這就稱為膠瘤(適合用排針在腫瘤上刺十字,擠出像膠狀的黃色膿液兩三匙,就會痊癒)。有的長在臉上稱為粉瘤(適合用海藻泡酒喝)。有的長得像翻開的花瓣稱為翻花瘤(適合用馬齒莧一斤燒成灰,研磨成粉,用豬油調勻服用)。薛立齋說:筋脈顯露的腫塊稱為筋癭(適合用玉壺散或破結散)。紅色血管交錯的腫塊稱為血癭(適合用化癭丹或四物湯合併使用)。皮膚顏色不變的腫塊稱為肉癭(適合用人參化癭丹)。隨著心情憂愁而變化大小的腫塊稱為氣癭(適合用白頭翁丸、消癭散或海帶丸)。堅硬不能移動的腫塊稱為石癭(適合用破結散)。

《三因方》也提到五種癭的名稱,也都認為不可以隨便刺破,破了會膿血噴湧,大多會導致死亡(如果破了,適合用桃花散或止血藥)。他的說法是對的。然而,西北方住在山邊溪谷的人,喝溪谷的水,受到寒冷的毒氣影響,那裡的婦女常常會長出像癭一樣的結囊,皮膚顏色不變,不痛不癢。我以前在宣化府巡視時,曾經為幾位婦女開藥治療,都有效,這是其他醫書沒有記載的(適合用沈氏癭囊丸),所以特別記錄下來。

(關於痰核的治療)朱丹溪說:結核長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大多是濕痰流動淤積形成的,不會消散。要問清楚病人平時喜歡吃什麼,吐出來或排泄出來後,再用藥散結。醫書《入門》說:全身長出結核,大多是痰引起的,適合用竹瀝達痰丸。

(關於瘰癧的治療)《外台秘要》說:肝腎虛弱發熱就會長瘰癧。《病機》說:瘰癧不是因為吃了油膩食物或發熱引起的,而是因為虛勞氣鬱導致的,適合用補養身體的藥和調理經絡的藥,腫瘡自然會好,不能隨便發汗或瀉下,以免造成身體更虛弱。陳文治說:剛開始覺得怕冷發熱,咽喉和脖子僵硬疼痛,或忽冷忽熱,這都是肝火風熱引起的氣病,要用梔子清肝湯或柴胡清肝湯來清肝火,再用加味四物湯來養肝血。如果用手推可以移動而且軟滑的,屬於痰,要以化痰為主,用二陳湯加上防風、桔梗、黃芩、竹瀝。如果出現在少陽經的部位,用柴胡通經湯。如果出現在陽明經的部位,用升麻調經湯。如果冷熱的症狀停止了,但結核還沒消,這是肝經火燥而血病了,用加味逍遙散來清肝火,用六味丸來滋養腎水。或是一開始用牡蠣大黃湯,瀉下兩三次,或是服用內消丸,外貼琥珀膏,內外兼治,一定可以消散。如果這樣用藥還不能消退,病人臉色枯黃,患處腫脹稍軟,皮膚發熱,表示膿已經形成了,適合用針刺破結核,外貼琥珀膏,並服用托裡藥,三天後,取出結核中的濃稠膿液,膿液排盡後,再取出結核外面的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