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九 (11)
卷九 (11)
1. 卷九
且又為十二經厥逆之主也,今此厥,陰虛火厥也;本脈循喉嚨絡膀胱,故口乾溺赤;
不為胃關而上行。故腹痛;不貢精於心而反上乘心,故心痛。經又言:少陰不至者,
厥不至,亦兼水火也。又曰: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
陰縮腫,胻內熱。說以厥陰本陰絕,不絕者,為陽生也。今虛而為純陰,則無氣,
是以當其部位,腫痛而脹;純陰結而不舒,則下焦氣不化,故涇溲不利;肝主筋,
筋無氣,故好臥而屈膝;脈環陰器,故陰縮腫;當所過脈不行,故胻內熱,鬱則熱也。
又曰: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說以肺為元氣之主,虛則不能治節而氣上逆,
故咳;虛滿者,上焦之滿虛而無實也,滿則咳矣;本脈循中焦胃口,逆則精不能散,
故嘔沫也。又曰:手少陰、厥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二經屬火,
皆神明之治也,其主血脈,而俱厥,則陰精無以承陽矣,陽獨亢則自焚,故心痛;
其係上挾喉,故引喉、身熱者,血脈膹張也;心為臟腑之大主,逆之,故死也。又曰: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說以小腸為心之下流,
屬帶脈之間,其氣逆,必使其經俱逆。本脈人耳,至目內外眦,故耳聾泣出;
從缺盆循頸,故項強;小腸連嗌屬脊,故腰病也。又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
嗌腫,痙。說以手陽明大腸為胃下流,手少陽三焦為胃孔道,其氣皆逆,
必從其經上逆。大腸脈上頸貫頰,三焦脈出缺盆上項,故皆發喉痺嗌腫;曰痙者,
手臂肩背強直也。以上十二經之厥,亦《內經》之要旨也。,然而《內經》言厥,
更豈止是哉。又曰:有厥逆而病在太陰,盛在胃,頗在肺者,太陰脈細如發,
而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一日數十溲,其為病死不治。
說以脈如發,又多溲,必臟氣不足,中氣不攝,故溲為之變也;乃熱留在胃,
陽明方盛,見於人迎,身膺則如炭如格,此陽不入陰,故盛在胃;陽不入陰,
故太陰細微,喘息氣逆頗在肺也,欲瀉邪則陰虛於裡,欲補虛又陽實於外,
所謂不表不裡,陽症陰脈之類也,安得不死。又曰:厥有腹滿,暴不知人者。
說以陰氣盛於上,則不守於下,而脾腎肝三經之氣不化,故腹滿脹;陽氣盛於上,
則陽氣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而神明失守,故不知人也。又曰:有厥逆而為頭痛,
數歲不已者。說以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故寒逆而至於腦,
今頭痛齒亦痛,是邪之逆於上,亦名厥逆也。又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者,
此厥逆也,治之須其氣並而治之。說以腫痛脹滿,皆在上中二焦,此以陰並於陽,
下逆於上,正所謂厥逆也,故治之不可灸,灸必為喑,不可石,石必為狂,
白話文:
而且厥逆這種狀況,是十二經脈氣機逆亂的主要原因。現在說的這種厥逆,屬於陰虛引起的火厥。它的根本脈絡是沿著喉嚨走到膀胱,所以會出現口乾、小便赤紅的症狀;原本應該往下的氣沒有到胃部,反而往上逆行,所以會腹痛;原本應該把精華輸送到心臟的,反而往上衝擊心臟,所以會心痛。經脈的理論又說:少陰經氣沒有到達,就會出現厥逆現象,這也同時涉及水和火的問題。還說:厥陰經的厥逆,會導致小腹腫痛、腹脹、小便不暢、喜歡躺臥、屈膝、陰部萎縮腫大、小腿內側發熱。這是因為厥陰經本來是陰氣衰竭的,如果陰氣沒有衰竭,就是陽氣產生了。現在是陰虛,純陰狀態,就沒有氣,所以當它在身體的部位出現問題時,就會腫痛而脹;純陰之氣鬱結而無法舒展,就會導致下焦的氣機無法運化,所以小便不通暢;肝主筋,筋沒有氣的滋養,所以會喜歡躺著而且彎曲膝蓋;經脈環繞陰部,所以陰部會萎縮腫大;因為經脈阻塞不通,所以小腿內側會發熱,這是因為氣機鬱積化熱。
又說:手太陰經的厥逆,會出現虛弱、胸悶而咳嗽,並且經常嘔吐出泡沫痰。這是因為肺是元氣的主宰,如果虛弱就不能調節氣機而導致氣往上逆行,所以會咳嗽;虛弱的胸悶是因為上焦虛弱而沒有實質的阻塞,胸悶就會咳嗽;手太陰經脈循行於中焦的胃部,如果氣逆,精華就無法散佈,所以會嘔吐出泡沫痰。又說: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厥逆,會導致心痛牽引到喉嚨,身體發熱,這種情況難以治療。這兩條經脈都屬火,掌管神明,而且主管血脈,如果都發生厥逆,陰精就沒有辦法承載陽氣了,陽氣獨自亢盛就會自焚,所以會心痛;因為它們的經脈向上聯繫著喉嚨,所以會牽引到喉嚨、身體發熱,這是因為血脈擴張;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如果心臟的氣機逆亂,就會死亡。又說:手太陽經的厥逆,會導致耳聾、流淚、脖子僵硬不能轉動,腰部無法彎曲伸展。這是因為小腸是心臟的下流,屬於帶脈之間,如果它的氣機逆亂,就會使相關的經脈都逆亂。手太陽經脈進入耳朵,到達眼睛的內外眼角,所以會耳聾流淚;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走,所以脖子會僵硬;小腸與咽喉相連,歸屬於脊椎,所以腰部會出問題。又說: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厥逆,會導致咽喉疼痛腫脹,以及抽搐。這是因為手陽明經是大腸經,是胃的下流,手少陽經是三焦經,是胃氣出入的通道,如果它們的氣機都逆亂,就一定會從它們的經脈往上逆行。大腸的經脈向上走在頸部,貫穿臉頰,三焦經的經脈從鎖骨上窩出來到頸項,所以都會導致咽喉腫痛;所說的抽搐,是指手臂、肩膀、背部僵硬不舒服。以上所說的是十二經脈的厥逆,也是《內經》的重要內容,但是《內經》所說的厥逆,難道只有這些嗎?
又說:有厥逆的症狀,但病根在太陰經,病勢強盛在胃部,影響到肺部的,這種情況是太陰經的脈象細微如髮絲,但身體發熱如炭火,脖子和胸部僵硬不能轉動,人迎脈搏躁動且強盛,呼吸急促,一天排尿幾十次,這種病是無藥可救的。這是因為脈搏細微如髮絲,又頻繁排尿,一定是臟腑的氣不足,中焦的氣機無法固攝,所以小便才會產生變化;這是因為熱邪停留在胃部,陽明經的氣正旺盛,表現在人迎脈搏上,身體和胸部就像炭火一樣熾熱,而且僵硬無法轉動,這是因為陽氣不能進入陰分,所以病勢才會強盛在胃;陽氣不能進入陰分,所以太陰經脈才會細微,呼吸急促也是因為影響到了肺部。想要瀉掉邪氣,體內陰氣又會虛弱;想要補虛,體外陽氣又很旺盛,這就是所謂的「不表不裡,陽症陰脈」,這種情況怎麼可能不死呢?又說:有厥逆的症狀,同時會腹脹,突然昏迷不省人事。這是因為陰氣過盛於上,就不能固守於下,導致脾、腎、肝三經的氣機無法運化,所以會腹脹;陽氣過盛於上,就會導致陽氣上衝而邪氣逆行,逆行就會導致陽氣紊亂,神智不清,所以才會昏迷不省人事。又說:有厥逆的症狀,會頭痛,而且持續好幾年無法治癒。這是因為受到極寒的侵襲,寒邪深入到骨髓,骨髓以腦為根本,所以寒邪逆行到腦部,現在頭痛而且牙齒也痛,這是邪氣往上逆行,也可以稱為厥逆。又說:有病人出現胸部腫脹疼痛、脖子痛、胸悶腹脹的,這也是厥逆的表現,治療時要將氣機調理順暢。這是因為腫痛和脹滿,都是發生在上焦和中焦,這是陰氣上逆到陽分,從下往上逆行,這就是所謂的厥逆,所以治療這種病不能用艾灸,如果艾灸就會導致失聲,不能用砭石,如果用砭石就會導致發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