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 (10)
卷二 (10)
1. 卷二
定生水蓄之症。水入肺,必喘必咳(宜葶藶丸;)水入脾,必腫必脹,必自利;入胃,
必利,必嘔噦(俱宜二苓澤瀉湯;)水入心,必驚必悸(宜赤苓木通湯;)水入肝,
必脇痛(宜芫花等;)水入腎與膀胱,必小便不利(宜車前子、通草等。
)務各以對經之藥,宣泄五臟之水。或咽喉腫痛,不能飲食,毒邪怫鬱,
激而上薰也(宜甘桔湯加元參、連翹、牛蒡。)或咳嗽口乾,心煩,毒邪在心肺,
透發末盡也(宜瀉白散加翹、葛、元參、花粉以瀉肺,導赤散加翹、葛、黃連、
竹葉以瀉心。)或發熱時吐利滯下,毒邪內迫,上則吐,下則利,
甚則裡急後重而滯下也(吐宜竹茹石膏,自利宜豬苓湯,滯下宜黃岑湯。
)或初出時頻瀉稀水,最為惡候。但疹出稠密,或色紫赤太甚者,反不妨,
由毒邪鬱遏大腸,惟瀉斯解(宜平胃散加翹、葛等。)迨疹發透收沒,自然瀉止,
若既收仍瀉,毒必末盡,急須分利解毒(宜平胃散加翹、葛、黃連、木通、牛蒡、
澤瀉,)萬萬不可止澀,以致痞脹喘急,便為不治之症。凡此皆收沒以前之患,
所當於三大綱領外,隨症調治者也。 至於疹後四大症,其害尤為不小,
醫者更宜著急。一曰疹後癆,疹既收沒,毒邪猶鬱於肌肉間,晝夜發熱,
漸至發焦膚槁,羸瘦如柴,變成骨蒸癆瘵,急須調治(宜金花丸、清火消毒加當歸、
連翹、川芎、蘆會、使君子、龍膽草等,胃弱兼用胃苓湯,)遲則口鼻氣冷,
睡臥露睛,手足厥冷搐制,必至不救。即末羸瘦,而遍身壯熱,瘛瘋煩躁,
實由陰虧血耗,至餘毒入肝而傳於心,故如此(宜當歸養榮湯、金花丸、清火消毒湯、
黃連安神丸加朱砂、棗仁以清其毒。)一曰疹後疳,餘毒末盡,陷入胃家,
忽發走馬疳,牙根臭爛,血出頰腫,環口青黑,久則腮穿齒落,唇缺鼻壞,急救勿緩,
內治以速清胃火為主(宜金花丸、清胃湯,)外治以散毒去腐為主(宜文蛤散、雄黃散。
)如瘡色白者,其胃己爛,必死。一曰疹後痢,疹前曾作瀉痢,調解末清,
至是變成休息痢,日夜無度,裡急後重,餘毒流入大腸也,不論赤白,
總應養血行氣(宜黃岑湯,)說血和而痢自止,氣行而後重除也。然須分虛實,
實者不妨微利(宜三黃湯,)虛者只可調和(宜香連丸。)一曰疹後嗽,氣喘息高,
連聲不止,甚至咳血,或嗆出飲食,此毒歸於肺,肺焦葉舉也,
名曰頓嗽(宜麥冬清肺飲加連翹。)而或體實(宜寧肺,)或神虛(宜清肺飲,)亦當分別。
如胸高肩聳,手癒頭搖,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活白,或晦黯,皆不可治。
而亦有肺氣極虛,毒遏發喘,不至嗆食咳血者,不得泥乎肺熱,
專為解毒清肺也(宜麥冬清肺飲倍加人參。)此四者,皆為疹後壞病,關乎生死,
白話文:
卷二
確定體內積水導致的疾病。水進入肺部,一定會出現喘氣和咳嗽(適合服用葶藶丸);水進入脾臟,一定會出現腫脹、腹脹,以及腹瀉;水進入胃部,一定會腹瀉和嘔吐(都適合服用二苓澤瀉湯);水進入心臟,一定會出現驚悸(適合服用赤苓木通湯);水進入肝臟,一定會出現脅痛(適合服用芫花等藥物);水進入腎臟和膀胱,一定會小便不暢(適合服用車前子、通草等藥物)。務必根據各個臟腑的經絡,選用對應的藥物來宣洩五臟中的水。
或者出現咽喉腫痛,無法進食,這是毒邪積聚鬱結,向上熏蒸所導致的(適合服用甘桔湯,並加入元參、連翹、牛蒡)。或者出現咳嗽、口乾、心煩,這是毒邪在心肺部位,沒有完全發散出去所導致的(適合服用瀉白散,並加入連翹、葛根、元參、花粉來瀉肺,以及導赤散,並加入連翹、葛根、黃連、竹葉來瀉心)。或者出現發熱時又吐又瀉,腹部有滯澀感,這是毒邪向內侵迫,向上則嘔吐,向下則腹瀉,嚴重時甚至會有裡急後重,以及腹部滯澀感(嘔吐適合服用竹茹石膏湯,腹瀉適合服用豬苓湯,滯下適合服用黃芩湯)。
或者一開始就頻繁腹瀉稀水,這是最危險的徵兆。但如果疹子密集地發出,或者顏色過於紫紅,反而沒有關係,這是由於毒邪鬱結在大腸,唯有通過腹瀉才能解決(適合服用平胃散,並加入連翹、葛根等藥物)。等到疹子完全發出來並消退後,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已經消退了卻仍然腹瀉,一定是毒邪還沒有完全清除,必須要趕快用藥來分利小便、解除毒素(適合服用平胃散,並加入連翹、葛根、黃連、木通、牛蒡、澤瀉)。千萬不能用藥止瀉,以免導致痞脹、喘急,這樣就會變成無法治癒的疾病。以上這些都是疹子消退前的病症,應該在三大綱領之外,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至於疹子消退後的四大病症,危害尤其不小,醫生更應該重視。第一種是疹後虛損,疹子消退後,毒邪仍然鬱積在肌肉之間,白天黑夜都發熱,逐漸導致皮膚乾枯,身體消瘦如柴,變成骨蒸勞瘵,必須要趕緊治療(適合服用金花丸、清火消毒藥,並加入當歸、連翹、川芎、蘆薈、使君子、龍膽草等藥物,如果脾胃虛弱,可同時服用胃苓湯)。如果治療延遲,就會出現口鼻氣冷、睡覺時眼睛睜開、手腳冰冷、抽搐等症狀,一定會無法救治。即使沒有出現消瘦,但如果全身發熱、抽搐、煩躁,實際上是因為陰血虧損,導致餘毒侵入肝臟並傳給心臟,才會這樣(適合服用當歸養榮湯、金花丸、清火消毒湯、黃連安神丸,並加入朱砂、棗仁來清除毒素)。
第二種是疹後疳病,餘毒沒有完全清除,侵入胃部,突然爆發走馬疳,牙根腐爛發臭,臉頰腫脹流血,嘴唇周圍青黑,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腮穿孔、牙齒脫落、嘴唇缺損、鼻子壞死等情況,要趕快救治,不要延誤,治療的重點是迅速清除胃火(適合服用金花丸、清胃湯),外治則以散毒去腐為主(適合使用文蛤散、雄黃散)。如果瘡瘍顏色發白,說明胃已經腐爛,一定會死亡。
第三種是疹後痢疾,疹子發出之前就曾經出現過腹瀉,沒有調理好,到疹後又變成反覆發作的痢疾,白天黑夜都拉個不停,腹部有裡急後重感,這是餘毒流入大腸所導致的。不論是拉紅色的還是白色的,都應該以養血行氣為主要治療原則(適合服用黃芩湯)。 應該說血液調和了,痢疾自然會停止;氣運行暢了,後重感就會消除。然而,也需要區分虛實,如果是實證,可以稍微用瀉的方法(適合服用三黃湯),如果是虛證,只能用調和的方法(適合服用香連丸)。
第四種是疹後咳嗽,呼吸急促,聲音不斷,甚至咳血,或者嗆出食物,這是毒邪侵入肺部,導致肺功能衰竭。這種情況被稱為頓咳(適合服用麥冬清肺飲,並加入連翹)。有時候是體質強壯的,有時候是精神虛弱的,也需要仔細區分。如果出現胸部高聳,肩膀聳起,手不停地動,頭搖晃,口鼻出血,臉色青紅、蒼白或晦暗,這些都是無法醫治的。然而,也有肺氣極度虛弱,毒邪阻礙肺氣發散導致喘氣,但不至於嗆食咳血的情況,這時不能拘泥於肺熱,只一味地清肺解毒(適合服用麥冬清肺飲,並加倍使用人參)。
以上這四種情況,都是疹子消退後容易出現的嚴重病症,關係到生命安危,醫生必須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