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7)

1. 卷十九

,,小承氣湯,,〔腹滿〕大黃,枳實厚朴

,,調胃承氣湯,,〔又〕,,大黃,芒硝厚朴,甘草

,,黃連解毒湯,,,,〔煩渴〕,,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錢半

,,葳蕤湯,,〔風溫〕,,葳蕤一錢半,石膏二錢,白薇,麻黃,川芎,葛根,羌活炙

甘草,杏仁,青木香各一錢,日三服。

,麻黃升麻湯,,〔誤汗〕,,麻黃,升麻乾薑,白朮,當歸,知母,黃芩,玉竹,天冬

,白芍,茯苓,甘草,桂枝,石膏

,,此係正方,如欲借治誤汗風溫,須去二麻,薑、朮,用以收汗愈。

,,陽旦湯,,〔冬溫〕,,桂枝,白芍,甘草,黃芩,萋,棗

,,此亦正方,如欲借治冬溫,有三種加法,一加桔梗、茯苓,一加麻黃、石膏,

一加厚樸。

,,升麻葛根湯,,〔發斑〕,升麻,葛根白芍,炙甘草各一錢半

,,犀角黑參湯,,〔又〕,,犀角,黑參升麻,射乾,黃芩,人參,甘草

,,黃芩加生薑湯,,〔溫瘧〕,黃芩,白芍,炙草,大棗,生薑人參

白虎湯,,〔又〕犀角大青湯,,〔斑不透〕,,犀角,,大青,元參,升麻,黃連,

黃芩,黃柏,山梔甘草,如脈虛熱甚,去升麻、芩、柏,加人參、生地、柴胡,

名消斑青黛飲。

犀角地黃湯,,〔斑色紫〕,,犀角,生地,白芍,丹皮,加藕節汁、扁柏汁、

磨金墨汁和服。

荊防敗毒散,,〔溫病初起〕,,羌活獨活,柴胡,前胡,人參,赤苓,桔梗,枳殼

荊芥,川芎,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

,,夏熱,少陰病也。經曰:冬傷於寒,夏必病熱。則知熱病之由於伏寒,與春溫同。

熱病之伏寒優於腎,亦與春溫同也。春溫之寒,傷於冬而發於春。夏熱之寒,

傷於冬而發於夏。同一伏寒,而發有異時者,人有強弱,邪有重輕,感觸有異故也。

同一伏寒,發於春而病名溫,發於夏而病名熱者,以春氣溫,故病當其時亦曰溫。

夏氣熱,故病當其時亦曰熱也。春溫之伏寒,優於少陰,而發必由於少陽,

以當春而病,少陽司令,故少陽即為伏寒所出之途。夏熱之伏寒,優於少陰,

而發則由於陽明,以當夏而病,陽明司令,故陽明即為伏寒所出之途也。

至兼見之經不一,溫與熱病同。溫病主方用黃芩湯,以熱尚淺,不必大為滌盪也。

熱病主方用白虎湯,以熱更熾,故必重為清肅也。春溫之外,有不必盡由伏寒,

由現感春時之邪而病亦名溫者。夏熱之外,亦有不必盡由伏寒,

由現感夏時之邪而病亦名熱者。春溫本自內達外,無表症,有表者為重感風邪,

治法必先撤外邪,而後用黃芩湯。夏熱亦自內達外,無表症,有表者為重感熱邪,

治法亦必先撤外邪,而後用白虎湯。此春溫夏熱,固為異病而同源也。

玆據仲景《傷寒》書之言熱病者詳為論。仲景曰: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

白話文:

小承氣湯:用於腹部脹滿,藥材包含大黃、枳實、厚朴。

調胃承氣湯:也用於腹部脹滿,藥材包含大黃、芒硝、厚朴、甘草。

黃連解毒湯:用於煩躁口渴,藥材包含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各用一錢半。

葳蕤湯:用於風溫病,藥材包含葳蕤一錢半、石膏二錢、白薇、麻黃、川芎、葛根、羌活、炙甘草、杏仁、青木香各一錢,一天服用三次。

麻黃升麻湯:用於誤用發汗導致的疾病,藥材包含麻黃、升麻、乾薑、白朮、當歸、知母、黃芩、玉竹、天冬、白芍、茯苓、甘草、桂枝、石膏。此為原方,如果要用來治療誤汗引起的風溫病,必須去除麻黃、乾薑、白朮,這樣才能達到收汗的效果。

陽旦湯:用於冬溫病,藥材包含桂枝、白芍、甘草、黃芩、萋(不明確,疑為某种植物)、大棗。此為原方,如果要用來治療冬溫病,有三種加減法:一是加桔梗、茯苓;二是加麻黃、石膏;三是加厚朴。

升麻葛根湯:用於發斑,藥材包含升麻、葛根、白芍、炙甘草,各用一錢半。

犀角黑參湯:也用於發斑,藥材包含犀角、黑參、升麻、射干、黃芩、人參、甘草。

黃芩加生薑湯:用於溫瘧,藥材包含黃芩、白芍、炙甘草、大棗、生薑、人參。

白虎湯(犀角大青湯):用於斑疹難以透發,藥材包含犀角、大青、元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甘草。如果脈象虛弱且熱勢很盛,就要去除升麻、黃芩、黃柏,加入人參、生地黃、柴胡,這樣就叫做消斑青黛飲。

犀角地黃湯:用於斑疹顏色呈紫色的情況,藥材包含犀角、生地黃、白芍、丹皮,另外加入藕節汁、扁柏汁、磨金墨汁一起服用。

荊防敗毒散:用於溫病初期,藥材包含羌活、獨活、柴胡、前胡、人參、赤茯苓、桔梗、枳殼、荊芥、川芎、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

夏天發生的熱病,屬於少陰病的範疇。《黃帝內經》說:「冬天受寒,夏天必定發熱。」這說明熱病是由於冬天潛伏的寒邪引起的,與春溫病相似。熱病潛伏的寒邪主要在腎臟,也與春溫病相似。春溫病的寒邪在冬天受傷,在春天發作;夏熱病的寒邪在冬天受傷,在夏天發作。同樣是潛伏的寒邪,發病的時間卻不同,是因為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邪氣有輕重之別,感受到的誘因也有差異。同樣是潛伏的寒邪,在春天發病就叫做溫病,在夏天發病就叫做熱病,這是因為春天氣溫和暖,所以發病時就叫做溫病;夏天氣候炎熱,所以發病時就叫做熱病。春溫病的潛伏寒邪主要在少陰,發作則必定從少陽開始,因為春天少陽主管時令,所以少陽就是潛伏寒邪發出的途徑。夏熱病的潛伏寒邪主要在少陰,發作則必定從陽明開始,因為夏天陽明主管時令,所以陽明就是潛伏寒邪發出的途徑。至於兼有其他經絡的病症,這是不一定的,溫病與熱病在這點上是相同的。溫病主要用黃芩湯來治療,因為熱勢尚淺,不需要過度使用瀉藥。熱病主要用白虎湯來治療,因為熱勢更為強烈,所以必須大力清除熱邪。春溫病除了潛伏的寒邪之外,還有並非完全由潛伏寒邪引起的,例如當春季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也叫做溫病。夏熱病除了潛伏的寒邪之外,也有並非完全由潛伏寒邪引起的,例如當夏季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也叫做熱病。春溫病本來是從內部向外發散的,沒有表證,如果有表證,那就是重複感受了風邪,治療方法必須先解除外邪,然後再用黃芩湯。夏熱病也是從內部向外發散的,沒有表證,如果有表證,那就是重複感受了熱邪,治療方法也必須先解除外邪,然後再用白虎湯。由此可見,春溫和夏熱雖然是不同的疾病,但它們的病因是相同的。

這裡根據張仲景《傷寒論》中關於熱病的論述進行了詳細說明。仲景說:「傷寒脈浮而滑,說明表面有熱,內部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