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6)

1. 卷十九

溫乃化熱之邪,兩陽燻灼,先傷上焦,種種變幻情狀,不外手三陰為病藪,頭脹汗出,

身熱咳嗽,必然並見,當與辛涼輕劑清解為先,大忌辛溫消散,劫爍清津。

太陰無肅化之權,救逆則有蔗漿、蘆根、玉竹、門冬之類也。又忌苦寒沉降,

損傷胃口,陽明頓失循序之司,救逆則有複脈、建中之類也。大凡此症,

驟變則為痙厥,緩變則為虛勞,其主治之方,總以甘藥為要,或兼寒,或兼溫,

在人通變可也。

治春溫病方二十八

,,黃芩湯,,〔主方〕,,黃芩三兩,炙草白芍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碎,水一斗,

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二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萋湯,,〔嘔吐〕,,黃芩三兩,炙草,白芍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碎

半夏半升,生薑一兩,照前煮法、服法。,此方用黃芩滌熱,故為溫利主藥。

用白芍者,酸寒入陰分。一泄一收,熱去而利自止也。甘草、大棗和中也。

膀胱與膽既病,胃豈能獨安,若嘔,則明有痰飲結聚,非薑、半不除,

雖其性辛燥,非伏氣所宜,而去嘔則有殊央也。

,,甘草湯,〔咽痛〕,甘草二兩,甘能治大熱。

,,桔梗湯,,〔又〕,,桔梗一兩,甘草一兩

,,此方用桔梗開肺,以少陰之火上攻,並其母亦病也。

,,黃連阿膠湯,,〔心煩〕,,黃連,阿膠黃芩,白芍,雞子黃

,,小柴胡湯,,〔三陽〕,,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大柴胡湯,,〔又〕,,柴胡,黃芩,白芍,半夏,枳實,大黃,薑,棗

,,大承氣湯,,〔裡症〕,,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雙解散,,〔三陽〕,,麻黃,防風,川芎,連翹,薄荷,當歸,白芍,大黃,芒硝

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炙甘草二兩,白朮,荊芥,山梔各二兩,滑石

三兩每取未三錢,加生薑三片煎。

,,梔子豉湯,,〔惡寒頭痛〕,,山梔十四枚,香豉四錢綿裹

,,益元散,,〔又〕,,滑石,甘草

,,涼膈散,,〔熱甚〕,,連翹,山梔,白芍,黃芩,大黃,芒硝各二錢,蔥白一莖炙

草五分,大棗一枚

,,葛根蔥白湯,,〔暴感〕,,川芎二錢葛根,白芍,知母各一錢半,蔥白四個,薑十

片,未止再服。

,,本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棗,名增損葛根蔥白湯,能治感冒頭痛。

,,三黃石膏湯,,〔三焦熱〕,,黃連,黃芩,黃柏各二錢,山梔二十枚,石膏五錢麻

黃六分,豉三錢,薑三,蔥白二,澄清地漿水煎服。半日部不出汗,再服。

如脈數便閉,上氣喘急,舌卷囊縮,去豉、麻黃,加大黃、芒硝。節庵殺車捶法,

加細茶一撮。

,,葶藶苦酒湯,,〔血熱〕,,葶藶三錢搗研取汁,苦酒三合,生艾汁一合如無乾艾浸

搗汁,水煎,作三服服之,取汗為度。

白話文:

溫熱之邪是一種會使人體發熱的病邪,當體內的陽氣過盛時,會先侵犯上焦(指心肺等部位),造成各種不同的病症。這些病症主要都與手三陰經脈(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的病變有關,通常會出現頭脹、出汗、身體發熱、咳嗽等症狀。治療上應以辛涼的藥物來清解為主,切忌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以免耗損體內的津液。

太陰(指脾經)沒有肅降的功能,若要治療其虛損逆亂的症狀,可以使用像甘蔗汁、蘆根、玉竹、麥門冬等滋陰生津的藥物。此外,也要避免使用苦寒沉降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胃,導致陽明(指胃經)失去正常的運作。若要治療陽明虛損逆亂的症狀,可以使用像複脈湯、建中湯等藥物來調養。這種病症如果變化迅速,可能會導致痙攣抽搐;如果變化緩慢,則可能會導致虛勞。治療上,主要以甘味藥物為主,可根據情況搭配寒性或溫性藥物,靈活運用。

治療春溫病方劑二十八

  • 黃芩湯 (主方):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白芍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碎),用水一斗煮成三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嘔吐):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白芍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碎)、半夏半升、生薑一兩,煮法、服法同前。此方用黃芩清熱,故為治療溫病的主藥。白芍酸寒,能入陰分,一泄一收,可使熱邪去除,嘔吐自止。甘草、大棗調和脾胃。當膀胱和膽出現問題時,胃也不可能安然無恙。若出現嘔吐,則表示有痰飲積聚,必須用生薑、半夏才能去除。雖然生薑、半夏性辛燥,不適合體內有伏邪的狀況,但它們能止嘔吐,有其獨特的功效。
  • 甘草湯(咽痛):甘草二兩,甘草能治療大熱。
  • 桔梗湯(又):桔梗一兩、甘草一兩。此方用桔梗開宣肺氣,當少陰之火上炎時,連帶影響到肺。
  • 黃連阿膠湯(心煩):黃連、阿膠、黃芩、白芍、雞子黃。
  • 小柴胡湯(三陽):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 大柴胡湯(又):柴胡、黃芩、白芍、半夏、枳實、大黃、生薑、大棗。
  • 大承氣湯(裡症):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 雙解散(三陽):麻黃、防風、川芎、連翹、薄荷、當歸、白芍、大黃、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炙甘草二兩,白朮、荊芥、山梔各二兩,滑石三兩。每次取藥末三錢,加入生薑三片煎服。
  • 梔子豉湯(惡寒頭痛):山梔十四枚、香豉四錢(用棉布包起來)。
  • 益元散(又):滑石、甘草。
  • 涼膈散(熱甚):連翹、山梔、白芍、黃芩、大黃、芒硝各二錢,蔥白一莖(炙過)、甘草五分、大棗一枚。
  • 葛根蔥白湯(暴感):川芎二錢,葛根、白芍、知母各一錢半,蔥白四個,生薑十片,症狀未止可再次服用。
  • 增損葛根蔥白湯:此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棗,可治療感冒頭痛。
  • 三黃石膏湯(三焦熱):黃連、黃芩、黃柏各二錢,山梔二十枚,石膏五錢,麻黃六分,豆豉三錢,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用澄清的地漿水煎服。如果服藥後半天不出汗,可再次服用。若出現脈搏加快、便秘、呼吸急促、舌頭蜷縮、陰囊收縮等症狀,則去除豆豉、麻黃,加入大黃、芒硝。節庵使用「殺車捶法」時,會加入少許細茶。
  • 葶藶苦酒湯(血熱):葶藶子三錢(搗碎取汁),苦酒三合,生艾汁一合(若無新鮮艾葉,可用乾艾葉浸泡後搗汁)。將藥汁用水煎煮,分三次服用,以出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