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二 面部門 (14)
卷二十二 面部門 (14)
1. 卷二十二 面部門
驚振四症,俱不可治(俱宜八味還睛散)。十七曰綠風,初患頭旋,額角相牽瞳人,
連鼻皆痛,或時紅白花起,肝受熱則先左,肺受熱則先右,
肝肺同病則齊發(宜先胰羚羊角散、羚羊角丸,後服還睛丸)。十八曰烏風眼,
雖癢痛而頭不旋,但漸昏如物遮,全無障翳,或時生花,此肝有實熱也(宜瀉肝散)。
十九曰黑風,與綠風相似,但時時黑花起,此腎受風邪,熱攻於眼也,須涼腎。
二十曰青風,不痛不癢,瞳人依然如無恙者,但微頭旋,及生花,轉加昏蒙。
此黑風、青風相似(俱宜還睛丸)。二十一曰肝虛雀目,雀目者,日落即不見物也,
此由肝虛血少,時時花起,或時頭痛,久則雙目盲,此則有初時好眼,患成雀目者,
而亦有生成如此,並由父母遺體,日落即不見物,不必治,治亦無效(宜雀目散,
鮮地黃炒豬肝食亦妙)。小兒每因疳病得之(宜蛤粉丸、風疳丸)。
二十二曰高風雀目,與前症相同,晝明晦暗,但經年瞳子如金色,名曰黃風,
不治(宜還睛丸)。二十三曰肝虛目暗,遠視不明,眼花頻起,眦目赤痛,
有時看一成二,此宜與眼暗參看(宜補肝散)。一為外障,總係足三陽病,
按《綱目》本《靈樞經》曰: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屬太陽,主表,必眉棱骨痛,
或腦項痛,或半邊頭腫痛,治法必當溫之(宜蠟茶飲)、散之(宜夏活B草散)。赤脈翳,
初從下而上,或從內眦出外,皆屬陽明,主裡,其症多熱,或便實,
治法當下之(宜明目流氣飲)、寒之(宜羊肝元、一味黃連飲)。赤脈翳初從外眦入內,
屬少陽,主半表半裡,治法宜和解之(宜神仙退翳丸)。《綱目》條析三陽是已,
而又皆統於肺,以外障皆連遮白睛,而白睛則屬肺,此則通治外障之法也。
而其症狀,亦各有名目,共二十七款,今複詳考眼科家書,撮其要略。如:
一曰混睛,白睛先赤,後癢痛,閉澀泪下,久則睛變碧色,滿目如凝脂,
赤脈橫貫(宜地黃散)。二曰蘽B肉攀睛,必眼先赤爛多年,時癢時痛,
兩眦頭努出筋膜,心氣不寧,憂慮不已,遂成攀睛。或由用力作勞而得,
或由風熱衝肝而成(俱宜二黃散、定心元)。或由心經實熱,必大眦赤,紅肉堆起,
或由心經虛熱,必小眦赤,紅絲血脹(俱宜速效散)。三曰兩瞼粘睛,即爛弦風也,
由風沿眼係上,膈有積熱,或飲食時挾怒氣而成,
久則眼沿因膿漬而腫(宜還睛紫金丹點之)。甚則中生細蟲,年久不愈而多癢者是也,
當去蟲以絕根(宜聖草散)。亦有小兒初生,即兩目赤而眶爛,
至三四歲不愈者(宜桑皮湯送消風散)。四曰雞冠蜆肉,由風熱乘於脾經,後有所傳,
致翳生瞼內,如雞冠,如蜆肉,或青或黑,阻礙痛楚,怕日羞明,須翻出看之,
白話文:
面部門
有四種因驚嚇震動而引起的眼疾,都無法治癒(都適合用八味還睛散)。
第十七種叫做綠風眼,初期症狀是頭暈,額角兩側連帶瞳孔,甚至鼻樑都感到疼痛,有時會出現紅白色斑點。若是肝臟發熱,通常會先從左眼開始;若是肺臟發熱,則會先從右眼開始;如果肝肺同時發病,則會兩眼同時發作(初期適合服用胰羚羊角散或羚羊角丸,之後再服用還睛丸)。
第十八種叫做烏風眼,雖然會癢痛,但頭不暈,只是逐漸感到視線模糊,好像有東西遮住,但實際上沒有任何遮蔽物,有時會出現黑點,這是因為肝臟有實熱(適合用瀉肝散)。
第十九種叫做黑風眼,和綠風眼相似,但會時常出現黑色的斑點,這是因為腎臟受到風邪侵襲,熱邪侵犯到眼睛,需要用清涼的藥物來調養腎臟。
第二十種叫做青風眼,不痛也不癢,瞳孔看起來也正常,但會輕微頭暈,並且出現斑點,視線逐漸模糊。這種病和黑風眼、青風眼相似(都適合用還睛丸)。
第二十一種叫做肝虛雀目,所謂雀目,指的是傍晚天黑就看不見東西。這是因為肝虛血少,眼睛會時常出現斑點,有時會頭痛,久了可能會導致雙目失明。這種情況有的是原本眼睛好好的,後來才變成雀目,也有的是天生如此,通常是遺傳自父母。如果是天生雀目,傍晚就看不見東西,就不必治療,因為治療也無效(適合用雀目散,用新鮮地黃炒豬肝食用效果也不錯)。小孩子通常是因為疳病而引起的(適合用蛤粉丸、風疳丸)。
第二十二種叫做高風雀目,和之前的症狀類似,白天視力還算清晰,但到傍晚就變得模糊不清。而且瞳孔會持續呈現金色,又叫做黃風,無法治癒(適合用還睛丸)。
第二十三種叫做肝虛目暗,遠視能力下降,眼睛容易出現斑點,眼角紅腫疼痛,有時看一個東西會變成兩個,這種情況應該和眼暗的症狀一起考慮(適合用補肝散)。
有一種眼睛疾病叫做外障,總體來說是由足三陽經絡的疾病引起的。《綱目》引用《靈樞經》的說法:凡是赤脈翳(眼睛上的紅絲)初起從上往下蔓延,屬於太陽經,主表面,一定會伴隨眉骨疼痛,或頭部後方疼痛,或半邊頭腫痛,治療方法必須用溫熱的藥物來處理(適合用蠟茶飲)或疏散風邪(適合用夏枯草散)。
如果赤脈翳初起從下往上蔓延,或從內眼角往外擴散,都屬於陽明經,主裡症,這種情況多為熱症,或大便乾結,治療方法應該用攻下的藥物(適合用明目流氣飲)或寒涼的藥物(適合用羊肝元、一味黃連飲)。
如果赤脈翳初起從外眼角往內蔓延,屬於少陽經,主半表半裡,治療方法應該用調和的藥物(適合用神仙退翳丸)。《綱目》已經分析了三陽經的病理,但這些病最終都歸於肺,因為外障都和白睛相連,而白睛屬於肺,這就是治療外障的通用方法。外障的症狀也各有不同,總共有二十七種,現在詳細研究眼科書籍,撮取其要點如下:
第一種叫做混睛,白睛先變紅,然後會癢痛,眼睛會感到乾澀,流淚不止,久了之後,眼睛會變成碧色,整個眼睛看起來像凝固的油脂,有紅色的脈絡橫貫(適合用地黃散)。
第二種叫做蘽B肉攀睛,通常是眼睛先紅腫多年,時常會癢痛,眼角兩邊的肉會突出筋膜,心緒不寧,憂慮不已,因此形成攀睛。有的是因為用力勞作引起的,有的是因為風熱侵犯肝臟引起的(都適合用二黃散、定心元)。也可能是因為心經有實熱,會導致大眼角發紅,紅肉隆起;或是因為心經有虛熱,會導致小眼角發紅,紅絲充血(都適合用速效散)。
第三種叫做兩瞼粘睛,就是爛弦風,因為風邪沿著眼部經絡上行,體內有積熱,或是吃飯時動怒引起的。久了之後,眼瞼會因為膿液浸漬而腫脹(適合用還睛紫金丹塗抹)。嚴重的話,眼瞼會長出細小的蟲子,長年不癒且很癢,應該要去除蟲子才能根治(適合用聖草散)。也有的小孩剛出生,眼睛就發紅、眼眶潰爛,到三四歲都無法痊癒(適合用桑皮湯送服消風散)。
第四種叫做雞冠蜆肉,是因為風熱侵犯到脾經,然後傳到眼睛,導致眼瞼內長出像雞冠或蜆肉的贅生物,顏色可能是青色或黑色,會阻礙視線,感到疼痛,怕光羞明,必須翻開眼瞼才能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