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2)

1. 卷二十一

辨其何因,治之使蘇,令氣血流動,然後扶起放痧,如不蘇,

急以藥灌之(宜二十一號暌象方、三十三號巽象方、四十五號蒙象方)。如此重症,

當立時連進湯丸,方能有救,遲則必死。凡痧脹服藥,但由痧氣壅盛,

而無食積瘀血,宜冷服。若痧氣壅阻食積,而無血瘀,稍冷服。若痧毒盛而血瘀,

微溫服。若痧入氣分而毒壅,宜刮痧。若入血分而毒壅,宜放痧。其大較也。

且痧症必分涼熱,如痧犯太陽,則頭疼發熱;犯少陽,則耳旁腫脹,寒熱往來;

犯陽明,則但熱不寒,面目如火;犯太陰,則腹痛身涼;犯厥陰,則少腹或脅胸痛,

亦身涼;犯少陰,則腰痛,亦身涼。犯肺,則咳嗽痰喘微熱,甚則鼻衄;犯心,

則心痛,或心脹,頭額冷汗如珠,而身或熱或涼;犯膀胱,則小便血,甚則身熱;

犯大腸,則痢膿血,嘔吐身熱;犯肝,則沉重不能轉側,晡熱內熱,甚則吐血;

犯三焦,則熱毒內攻,口渴便結而身熱。此痧犯六經臟腑,而寒熱之外現者也。

又有痧氣壅盛,發為熱症,或熱而不涼,或日哺發熱,或潮熱往來,

皆痧毒阻而不通,搏擊肌表,發而為熱。若誤為外感傳經熱症,發汗溫飲,

雖慢痧遲緩,勢必益盛,變出頭汗發狂譫語種種重症。不知外感之脈浮數而緊,

熱症之脈洪數有力,痧症之脈終有不同,或有可疑,須看痧筋有無,辨之即明矣。

而痧張又必觀其所起與其所伏。說B痧之發也,與中風、痰厥、昏迷相似。

若脈不洪滑,便有可疑,非真痰矣。故症或口渴身熱,而脈變為沉遲,

症或不渴身涼,而脈變為緊數,皆為脈症不合,必取青紫筋色辨之,方有確見,

不得誤認為中風、痰厥、昏迷也。且其病源之起伏,更有顯然者。

如先吐瀉而心腹絞痛,其痧從穢氣而發為多也。先心腹絞痛而吐瀉,

其痧從暑氣而發為多也。心胸昏悶,痰涎膠結,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

舌強不言,其痧從寒氣久伏,鬱為火毒而發為多也。則其源之所在,安可不詳審哉。

且夫治痧脹,與治他症之法異,欲治痧脹,必先明乎他症之所以異,何言之?

如傷寒食未化,下之太早,反引寒邪入胃,變而為熱,熱邪固結,所食不能消化,

乃成結胸。若痧症新食,固宜以吐為先,至所食既久,驟然痧脹,雖所食消化未盡,

下之無害。說B痧脹非有寒邪入胃,變成熱結之患,但因痧毒在腸胃部分,

肌肉作腫作脹,盤腸絞痛,遍及臟腑,故外宜用刮放以泄毒於表,

內可即下以攻毒於裡,則腫脹自消,食積因之通利,原無結胸之可憂也。

但下之必兼去食積,又宜以漸而進,中病即止。痧毒若犯咽喉,則痰喘如鋸,

先放其痧,急用薄荷、牛蒡、童便、山豆根之類以清之,

白話文:

辨明導致痧症的原因,加以治療使患者甦醒,讓氣血運行流暢,然後進行放痧。如果患者沒有甦醒,就要趕緊灌藥(適合使用第二十一號睽象方、第三十三號巽象方、第四十五號蒙象方)。像這樣嚴重的病症,應立即連續服用湯藥和藥丸,才能有救,遲了就會喪命。凡是因痧症導致腹脹而服藥的,如果只是因為痧氣壅塞,沒有食物積滯或瘀血,適合冷服藥。如果痧氣壅阻,又有食物積滯,但沒有瘀血,可以稍微冷服藥。如果痧毒很盛又有瘀血,適合微溫服藥。如果痧毒進入氣分導致壅塞,適合刮痧。如果進入血分導致毒素壅塞,適合放痧。這些是大概的原則。

而且痧症必須區分寒熱,例如痧毒侵犯太陽經,就會頭痛發熱;侵犯少陽經,就會耳旁腫脹,忽冷忽熱;侵犯陽明經,就會只發熱不發冷,面部像火燒一樣;侵犯太陰經,就會腹痛身涼;侵犯厥陰經,就會少腹或脅肋胸部疼痛,也感到身涼;侵犯少陰經,就會腰痛,也感到身涼;侵犯肺部,就會咳嗽、有痰、喘息、輕微發熱,嚴重時會流鼻血;侵犯心臟,就會心痛或心脹,額頭冒出冷汗像珠子一樣,身體有時發熱有時發涼;侵犯膀胱,就會小便出血,嚴重時會發熱;侵犯大腸,就會痢疾、排出膿血、嘔吐、身體發熱;侵犯肝臟,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傍晚發熱、內熱,嚴重時會吐血;侵犯三焦,就會熱毒內攻,口渴、大便乾燥並且身體發熱。這些是痧毒侵犯六經臟腑,在寒熱之外所表現出的症狀。

還有因為痧氣壅盛,而表現為熱症,可能是發熱卻不覺得涼爽,或是午後發熱,或是時冷時熱,這些都是痧毒阻礙不通,在肌膚表面搏擊,進而引發發熱。如果誤認為是外感傳經導致的熱症,就用發汗、溫熱的藥物,即使痧症是慢慢發作,也會越來越嚴重,變為頭出汗、發狂說胡話等各種重症。其實外感的脈象是浮數而緊,熱症的脈象是洪數有力,而痧症的脈象終究有所不同,即使有疑慮,也要看看是否有痧筋,辨別清楚就明白了。

而且觀察痧症,必須注意其發作和潛伏的狀態。說到痧症的發作,與中風、痰厥、昏迷相似。如果脈象不是洪滑,就可能有問題,不一定是真正的痰厥。因此,如果患者口渴身熱,脈象卻變為沉遲;或者不渴身涼,脈象卻變為緊數,這都是脈象和症狀不符,必須仔細觀察皮膚上的青紫痧筋,才能做出準確判斷,不能誤認為是中風、痰厥、昏迷。而且病因的發作和潛伏,更有明顯的跡象。

例如,先吐瀉然後心腹絞痛,這種情況多半是痧從穢氣而發。先心腹絞痛然後吐瀉,這種情況多半是痧從暑氣而發。如果心胸昏悶、痰涎黏稠、全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無力、舌頭僵硬說不出話,這種情況多半是痧從寒氣久伏,鬱結成火毒而發。所以要詳細審察病源所在,不能輕忽。

而且,治療痧脹與治療其他疾病的方法不同,要治療痧脹,必須先明白它與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為什麼這樣說呢?比如傷寒後食物沒有消化,太早用瀉藥反而會引寒邪入胃,轉為熱症,熱邪凝結,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形成結胸。如果罹患痧症而剛吃過東西,應該先催吐,如果吃東西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生痧脹,即使食物還沒完全消化,用瀉藥也沒有壞處。也就是說,痧脹並不是寒邪進入胃部,變成熱結的疾病,只是因為痧毒在腸胃部位,導致肌肉腫脹,盤腸絞痛,遍及臟腑,所以對外要用刮痧放痧來排除體表的毒素,對內可以立即用瀉藥來清除內部的毒素,這樣腫脹自然會消退,食物積滯也會跟著疏通,不會有形成結胸的憂慮。

但是用瀉藥必須同時消除食物積滯,而且要逐漸進行,見效就停止。如果痧毒侵犯咽喉,就會痰喘像鋸子一樣,要先放痧,然後趕緊用薄荷、牛蒡、童便、山豆根之類的藥物來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