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1)
1. 卷二十一
痧脹,風濕火三氣相搏病也。夫痧脹之病,自古已有,痧脹之名,自古未立。
考之方書,曰乾霍亂,曰絞腸痧,曰青筋,曰白虎症,曰中惡,即皆痧脹之病也。
特未專立痧脹之名,而其症亦偶一患之,未如近今之甚耳。故從古患此症者,
北方多有,謂之曰青筋症,又曰馬頭瘟。今則南方遍行,謂之曰水痧,又曰水傷寒。
江浙則為痧,閩廣則曰瘴氣,其實一而已矣。惟古已有此病,
故凡方書所以治乾霍亂、絞腸痧、青筋、白虎、中惡者,皆即治痧脹之方藥。
惟古未立此名,故凡後世焠刮刺等法,及所以治之之方劑,皆自古所未專詳,
後之醫者,因得藉口以為古書之所無,今人自不能治,以致患此症者,
俱束手以視其斃,亦可憾矣。雖然,皇古無醫書,自軒岐創法,歷代名人各有撰述,
因而一切之病著,一切之治法亦備。痧脹之病,特古未遍行,故治法遂略耳,
迨後世其病既盛,其法又何嘗不有人詳論之耶。且痧脹至今時而始有人詳論,
不猶之一切病症,亦為古略而後詳耶,是亦理有固然,無足怪已。
夫所謂今時詳論痧脹者何人,王養吾是也。養吾名凱,毗陵人,精於醫,尤善痧症,
曾詳列七十二種正變痧,於康熙間刻《痧症全書》行於世,而其板惜早湮沒,
其書不甚傳。向餘於痧脹一症,曾遍稽古方書言乾霍亂等症者,參以己見著為論,
後得養吾書讀之,詳盡無遺,仍複理精詞達,雖其言兼症、變症、類症處,
未免頭緒太煩,然掘柢搜根,發前人所未發。直覺養吾未有書,痧症如隱煙霧中,
養吾既有書,痧症如顯日月臨照中,而人皆得共見也。視餘向之所論,
殊為簡而未該矣。遁即養吾之言最精確者,採輯而條貫之,以著斯篇,
又恐人不知餘斯篇之實本於養吾,而反沒養吾也,因於此特中之,
亦不敢掠人之美云爾。且餘前言痧脹為風濕火三氣相搏之病者,何也?
風為厥陰風木,濕為太陰濕土,火為少陽相火,三氣雜揉,清濁不分,升降不利,
遂至胸腹脹急,或痛或不痛,而痧脹之症以成,此則病因之由於內者也。
其實內三經之因,其發必由外感,而外感必分表裡。其始感於肌表,人自不知,
則入半表半裡,故胸悶、嘔吐、腹痛也,用焠法可愈,不愈,
以藥治之(宜四號否象方、五號觀象萬)。或感於半表裡,人自不知,則入於裡,
故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痧毒衝心,則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則盤腸吊痛。
用放血法自愈,不愈,以藥治之(宜十四號豐象方、十九號大畜方)。或中於裡,
人自不知,則痧氣壅阻,惡毒逆攻心膂,立時發暈,氣血不流,放之亦無紫黑毒血,
即有亦不多,此痧毒入深,兇兆也。但當審脈辨症,風寒暑濕氣血食積痰飲,
白話文:
痧脹是風、濕、火三種邪氣互相搏鬥所引起的疾病。古來就有痧脹病,但「痧脹」這個名稱卻是近來才有的。
查閱古代醫書,像乾霍亂、絞腸痧、青筋、白虎症、中惡等等,其實都是痧脹病的不同名稱。只是以前沒有專門用「痧脹」來命名,而且發病也較為偶然,不像現在這麼普遍。古代患這種病的,北方較多,稱為青筋症或馬頭瘟;現在則南方流行,稱為水痧或水傷寒;江浙地區稱為痧,閩廣地區稱為瘴氣,其實都是同一樣疾病。由於古代已有這種疾病,所以古代醫書中治療乾霍亂、絞腸痧、青筋、白虎症、中惡的方法,也都是治療痧脹的藥方。只是古代沒有專門設立「痧脹」這個名稱,所以後世流行的焠刮刺療法,以及治療痧脹的藥方,古代都未曾詳細論述。後世的醫生就藉此為藉口,說古書上沒有記載,所以現代人治不好,導致許多患病者束手無策,眼睜睜等死,實在令人惋惜。
雖然古代沒有醫書,但自軒轅黃帝、岐伯創立醫學以來,歷代名醫都各有著作,所以各種疾病的病症和治療方法其實都已記載齊全。痧脹病之所以以前治療方法簡略,是因為古代它並未廣泛流行。直到後來此病盛行,才有人詳細論述其治療方法。而且現在有人詳盡論述痧脹,也如同其他疾病一樣,都是從古代簡略的記載發展到後世的詳細論述,這也是很自然的事,不足為奇。
現在詳盡論述痧脹的人是王養吾。王養吾,名凱,毗陵人,醫術精湛,尤其擅長治療痧症,曾詳細列舉七十二種痧症的正變症狀,在康熙年間刻印了《痧症全書》流傳於世,可惜後來刻板遺失,書也流傳不廣。我以前曾廣泛查閱古代醫書中關於乾霍亂等症的記載,結合自身見解寫了一篇論述;後來得到王養吾的書,讀後發現其內容詳盡無遺,而且推理精妙,文字通達。雖然他書中兼論症狀、變證、類似症狀的部分,內容略嫌繁瑣,但其深入探究病因,發明了前人未曾發現的內容。我感覺,在王養吾著書之前,痧症如同隱沒在煙霧之中;而王養吾著書之後,痧症則如同日月當空,照亮眾人,讓大家都能看到。相比之下,我以前的論述就顯得簡略而不全面了。因此,我從王養吾書中精確的部分,加以整理和串聯,寫成此篇。同時,也擔心讀者不知道此篇的內容實際上源於王養吾,反而埋沒了王養吾的貢獻,所以在此特別說明,不敢竊取他人的功勞。
至於我前面說痧脹是由風、濕、火三氣相搏所致,原因如下:風屬厥陰風木,濕屬太陰濕土,火屬少陽相火,三種邪氣交雜混淆,清濁不分,升降失調,導致胸腹脹滿急痛,或痛或不痛,從而形成痧脹症狀,這是疾病內因。
實際上,雖然是內三經的病因,但其發病一定是由外感引起,而外感又分表裡。一開始感染肌表,患者自己還感覺不到,然後深入半表半裡,就會胸悶、嘔吐、腹痛,此時可用焠法治療;若焠法無效,則需用藥物治療(宜用四號否象方、五號觀象萬方)。或者感染到半表半裡,患者自己還感覺不到,然後深入裡層,就會想吐吐不出,想瀉瀉不出。痧毒衝擊心臟,就會心胸劇痛;痧毒攻襲腹部,就會腸絞痛。此時可用放血法治療;若放血無效,則需用藥物治療(宜用十四號豐象方、十九號大畜方)。或者直接感染到裡層,患者自己還感覺不到,痧氣就會阻塞,邪毒逆攻心臟和背脊,立刻就會頭暈,氣血不流通,即使放血,也不會流出紫黑色的毒血,即使有,也很少,這表示痧毒深入臟腑,是凶險的徵兆。此時必須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判斷是風寒暑濕、氣血失調、食積痰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