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六 (5)
卷六 (5)
1. 卷六
此則包絡受邪,痛在腑不在臟者也。經又曰:手少陽三焦脈動,則病嗌干心痛,
渴而欲飲。此則別絡受邪,痛在絡不在經者也。二者之痛,皆因怵惕思慮,
傷神涸血而然(宜補心湯,)而亦有卒心痛,脈洪數者(宜黃連一兩,煎湯頓服。
)如按之痛減則為虛,宜酸收,不應辛散(宜歸脾加乾薑、肉桂、菖蒲。)有心膈大痛,
嘔逆發厥,藥不納者,趁勢以鵝毛探吐,痰盡而痛自愈,內服藥(宜南星安中湯。
)有蛔蟲嚙心者,痛有休止,或吐蛔,蛔動則噁心嘔吐(宜烏梅丸、蕪夷散。
)心痛之不同如此。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食積痰飲瘀血作胃痛,二語正是分明,
曷言乎心痛由七情也。經云:喜則氣散,怒則氣上,憂則氣沉,思則氣結,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除喜之氣能散外,餘皆足令心氣鬱結而為痛也。
然心痛亦有虛實,按之痛止者,虛也(宜參朮散;)按之痛反甚者,實也(宜梔萸丸。
)凡痛,多用溫散之藥,獨不可用補氣血藥,以氣旺不通則痛愈甚也。
,,【脈,法】,《脈訣》曰:心腹痛脈沉細宜,浮大弦長命必殂。又曰:沉弦細動,
皆是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丹溪曰:心痛左手脈數,
熱多也,脈澀,有死血也;右手脈緊實,是痰積也,脈大,必是久病也;
兩手脈堅實不大,便可下之,痛甚者,脈必伏。《正傳》曰:心脈微急為痛,
微大為心痺,引背痛,短而數或澀者心痛。,【心痛症治】,《入門》曰:
心痛引背,多屬風冷;心痛嘔瀉,難以俯仰,多屬熱。丹溪曰:凡心胃痛,須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冷,口吃寒物而得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如桂枝四七湯之類,
或溫利之,如九痛元之類;若得之稍久,則成鬱,鬱久必生熱,熱久必生火,
若溫散溫利,則助火添邪,由是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向導,則邪易除,正易復,
痛易安。又曰:心胃痛,須用劫藥,痛乃止。如倉卒散:山梔四十九枚連皮炒,
附子一個炮去皮臍,共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少部服,
加川芎一錢尤妙,能治氣自腰腹間攣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
手足冷而垂死者。又如愈痛散:五靈脂、延胡索、蓬朮、良薑、當歸等分,共為末,
每二錢,醋湯調服,能治急心痛胃疼。又曰:心胃痛,用山梔劫藥止之,
又複發前藥必不效,可加元明粉一錢服之,即止矣。,【飲食禁忌】,丹溪曰:
心胃痛,日數多,雖不吃飯,不死,若痛止便吃物,即復發,必須三五日服藥,
方可吃物。,【導,引】,《保生秘要》曰:於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也九九,
運行後央,痛氣降而癒。,【運,央】,《保生秘要》曰:行歸元逐痛處,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是在講述各種心痛的病因、症狀、脈象、以及治療方法。
總論心痛病因
- 包絡受邪,痛在腑不在臟: 指的是心包絡受到邪氣侵襲,導致疼痛的部位不是在心臟本身,而是在相關的臟腑。
- 別絡受邪,痛在絡不在經: 指的是經絡的分支(別絡)受到邪氣侵襲,導致疼痛的部位不是在主要的經脈上,而是在絡脈。
- 情志因素: 情緒上的波動,像是過度的恐懼、思考、憂慮等等,會傷害心神、耗竭血液,導致心痛。
- 其他因素: 像是飲食積滯、痰飲、瘀血也可能導致胃痛。
- 心痛與胃痛的區分: 通常情志問題導致心痛,而飲食積滯等問題導致胃痛。
心痛與脈象
- 心痛的脈象通常是沉細的,如果出現浮大、弦長的脈象則表示病情嚴重。
- 沉弦細動的脈象都顯示有疼痛。
- 心痛的脈象通常出現在左手的寸脈,腹痛在關脈,下部疾病在尺脈。
- 心痛的脈象,左手數脈代表有熱,澀脈代表有瘀血,右手緊實脈代表有痰積,大脈代表久病。兩手堅實但不大的脈象表示可以攻下。疼痛劇烈時脈會伏。
- 心脈微急代表痛,微大代表心痺,還會引發背痛。短數或澀脈代表心痛。
心痛的治療方法
- 根據虛實區分: 按壓時疼痛減輕代表虛症,適合用酸味收斂藥;按壓時疼痛加劇代表實證,不適合用辛散藥。
- 心痛大痛、嘔吐發厥: 如果吃不下藥,可以嘗試用鵝毛探吐,吐出痰後,再內服藥。
- 蛔蟲嚙心: 如果是蛔蟲引起的,疼痛會有間歇,有時會吐出蛔蟲,伴隨噁心嘔吐。
- 總體治療原則: 常用溫散的藥物,但不能用補氣血藥,因為氣機不通會加重疼痛。
- 新久病症: 新發病痛可以用溫散,像桂枝四七湯等;或用溫通利下的藥,像九痛丸等。若病程較久,則會鬱結生熱,所以要用山梔子來引導熱邪外出。
- 劫藥: 心痛胃痛要用劫藥來止痛,例如用山梔子、附子等製成的藥。如果再次發作,則要加入元明粉。
其他
- 飲食禁忌: 心胃痛時,即使不吃飯也不會死,但如果疼痛稍緩就吃東西,則會馬上復發,要等三五天服藥後才能進食。
- 導引方法: 按壓足三里穴,再進行揉擦,有助於降痛氣。
- 運央方法: 運用歸元手法,針對疼痛部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