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2)

1. 卷十三

故飲雖多而水不得出。水不出則本末俱病,故與中氣喘爭,且清濁不分而飧泄也。

又如胞痹,經言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者,

以胞者膀胱也,氣閉故按之痛。水閉不行,故蓄熱若沃湯,且溲澀。太陽之脈,

從巔絡腦,故上為清涕也(腸痹宜五苓散加木通、桑皮、麥冬,胞痹宜腎瀝湯)。

即經言二痹,凡六腑可推矣。經又言十二經筋之病,支轉筋痛,皆曰痹,何也?

以其經筋在外,其病不及經隧之榮氣,故於臟腑無涉,惟三氣得以病之,

故按四季之痹,以見其所感之由。然手足三陰之筋,皆內結胸腹肓膜間,

其為病自有異。如足以少陰筋主癇瘛及痙,足厥陰筋主陰器不用與不起不收,

手少陰筋主舌卷,手太陰筋主息賁脅急吐血,手少陰筋主伏梁唾膿血,

雖筋痹而臟腑氣矣(總宜淒痹湯)。,總之,諸痹不已,益入內而傷臟氣,

然有六經應之而為有餘不足者。經曰︰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熱痹,滑則病狐風疝,

澀則病少腹積氣(滑與澀者,其脈之見於其部而知其有餘不足也)。說厥陰位下焦,

總諸筋,有餘則木壅不升,邪鬱陰分,故病陰痹。不足則虛而生熱,故病熱痹。

若其脈見滑,是邪有餘。狐風疝者,其疝如狐,而數變如風也。疝在前陰少腹間,

當肝部,肝鬱於此,即陰痹也。脈見澀,是氣血虛滯,邪留則為積,即熱痹也。

經又曰:少陰有餘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說少陰君火之氣,有餘則尅金,肺合皮,故癮疹。不足則不能溫金,故肺痹。

若脈見滑,心火不勝水邪,便鬱而實於肺,風則肺動,疝則肺聚也。脈見澀,

仍為心血不足,火收於內而入小腸包絡,故積與溲血也。經又曰:太陰有佘病肉痹,

寒中。不足病脾痹。滑病脾風疝,澀病積,心腹時痛。說脾主肉,

邪有餘則濕鬱而不運,故為肉痹。中氣濕,則陽明之火不能揚,故寒中。

不足則脾自受而成痹,本氣不行也。若脈見滑,水濕壅土,亦病在濕。脈見澀,

積而不流,故中州滿也。經又曰: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

滑病心風疝,澀病積,時善驚。說陽明燥金之氣,應脈燥,有餘則傷血脈,故脈痹。

燥侮陰,故肉痹。脈為心行血脈者也,肺不足心脈反窒,故心痹。若脈見滑,

則風燥合邪,傷肺傷血,將心氣抽掣而不得散,故成心風疝。脈見澀,則金斂不舒,

脈為不行而積,善驚,木侮金也。經又曰: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

滑病腎風疝。澀病積,癲疾。說腎氣應太陽,太陽時氣有餘,則浸淫及骨而痹。

水邪盛而作強之官弛,故身重。不足則本臟先受而痹,將足緩脈酸,精不堅固。

白話文:

卷十三

如果喝了很多水,卻排不出來,水排不出來,身體的根本和末梢都會生病,這樣就會和中氣互相爭奪,導致呼吸困難。而且清濁不分,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的腹瀉。

又比如膀胱痺症,經書上說,小腹和膀胱處,按壓會感到內部疼痛,好像被熱水澆燙一般,小便不順暢,而且鼻子上流清涕。

因為膀胱就是「胞」,氣機閉塞所以按壓會痛。水液閉塞不能運行,所以積蓄熱量好像被熱水燙到,而且小便不順暢。太陽經脈,從頭頂連到腦部,所以鼻子上會流清涕。(腸痺適合用五苓散加木通、桑皮、麥冬,膀胱痺適合用腎瀝湯)。

經書上說了兩種痺症,推論可知,六腑都會有痺症。經書又說了十二經筋的疾病,肢體轉筋疼痛,都叫做痺症,為什麼呢?

因為經筋在體表,疾病沒有深入到經脈中的營氣,所以與臟腑沒有關係,只有三種邪氣可以導致經筋生病。所以要根據四季的痺症,來判斷感受了哪種邪氣。但是手足三陰經的筋,都連在胸腹橫膈膜之間,它們的病症表現是不同的。例如足少陰筋主管癲癇和抽搐,足厥陰筋主管陰莖不能勃起或不能收縮,手少陰筋主管舌頭捲縮,手太陰筋主管胸悶、脅肋急迫、吐血,手少陰筋主管腹部有腫塊、吐膿血,這些雖然是筋的痺症,但已經影響到臟腑之氣了。(總體適用凄痺湯)。總之,各種痺症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深入體內,傷害臟腑之氣,而且會根據六經的不同,出現虛證或實證。經書上說:厥陰經氣有餘會導致陰痺,不足會導致熱痺,脈象滑會導致狐疝病,脈象澀會導致小腹積氣。(脈象滑和澀,是通過在相關部位摸脈來判斷其氣的盛衰)。這裡說厥陰經位於下焦,統管全身的筋,經氣有餘就會導致肝氣鬱結,不能上升,邪氣鬱積在陰分,所以會出現陰痺。經氣不足就會虛而生熱,所以出現熱痺。如果脈象滑,說明邪氣有餘。「狐疝」這種疝氣像狐狸一樣,會像風一樣不斷變化。疝氣發生在前陰和小腹之間,屬於肝經的部位,肝氣鬱積在這裡,就形成了陰痺。脈象澀,說明氣血虛弱,運行不暢,邪氣停留就會形成積聚,也就是熱痺。

經書又說:少陰經氣有餘會導致皮膚痺症、蕁麻疹,不足會導致肺痺,脈象滑會導致肺風疝,脈象澀會導致積聚、尿血。這裡說少陰是君火之氣,有餘就會剋制肺金,肺與皮膚相合,所以會出現蕁麻疹。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所以會出現肺痺。如果脈象滑,說明心火不能勝過水邪,就會鬱積在肺部,風邪導致肺氣妄動,疝氣則導致肺氣聚積。脈象澀,仍然是心血不足,火氣收斂在體內,進入小腸包絡,所以會出現積聚和尿血。經書又說:太陰經氣有餘會導致肌肉痺症,以及寒邪侵入體內,不足會導致脾痺,脈象滑會導致脾風疝,脈象澀會導致積聚和心腹時常疼痛。這裡說脾主管肌肉,邪氣有餘就會導致濕氣鬱積,脾氣不能運化,所以會出現肌肉痺症。濕邪在中焦,就會導致陽明的火氣不能升發,所以會出現寒症。不足就會導致脾臟自身受損而形成痺症,是脾的本氣不能正常運行。如果脈象滑,說明水濕壅滯脾土,也是濕邪導致的病症。脈象澀,說明氣血積滯而不流通,所以中焦會脹滿。經書又說:陽明經氣有餘會導致經脈痺症、身體時常發熱,不足會導致心痺,脈象滑會導致心風疝,脈象澀會導致積聚、時常驚恐。這裡說陽明是燥金之氣,與脈相關,經氣有餘就會損傷血脈,所以會出現經脈痺症。燥邪會欺侮陰分,所以會出現肌肉痺症。脈是心運行血脈的通道,肺氣不足心脈就會不暢通,所以會出現心痺。如果脈象滑,說明風燥邪氣合併,損傷肺和血,導致心氣抽搐而不能疏散,所以形成心風疝。脈象澀,說明金氣收斂而不舒展,脈道不暢而積滯,會出現驚恐,這是木氣欺侮金氣的表現。經書又說:太陽經氣有餘會導致骨痺,身體沉重,不足會導致腎痺,脈象滑會導致腎風疝,脈象澀會導致積聚、癲癇。這裡說腎氣與太陽相應,太陽時氣有餘,就會侵犯到骨骼而形成痺症。水邪旺盛導致腎的功能失常,所以身體會感到沉重。不足就會導致本臟先受損而形成痺症,導致腿腳軟弱、脈搏無力、精氣不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