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1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8)

1. 卷六

是心虛煩(宜人參竹葉湯。)有煩熱誤汗,熱益甚,致嘔者(宜陳皮湯。)有內熱頭痛,

氣短心悶亂者(宜竹茹湯。)有煩熱,睡臥不寧者(宜遠志湯。

)有憂思成虛煩勞病者(宜小草湯。)有腎虛心躁煩,下部瘦弱,小便痛者(宜八味丸。

)其不得一例視之也明矣。若夫傷寒煩躁,另詳本條。

,,【煩躁原由】,,,《內經》曰:夏脈者,心也,不及則令人煩心。又,

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健忘,心腎不交病也。心不下交於腎,

則濁火亂其神明。腎不上交於心,則精氣伏而不用。火居上,則因而為痰;水居下,

則因而生躁。故惟補腎而使之時上,養心而使之善下,則神氣清明,志意常治,

而自不健忘矣。其為症,可枚舉也:或思慮過度而病在心脾(宜引神歸舍丹、歸脾湯。

)或素多痰飲(宜茯苓湯。)或痰迷心竅,言語如癡而多忘(宜導痰湯送下壽星丸。

)或精神短少(宜人參養榮湯。)或上盛下虛(宜養心湯。)或上虛下盛(宜龍眼湯。

)或心火不降,腎水不開,神志不寧(宜朱雀丸。)或勤政勞心,

讀書刻苦(宜安神定志丸。)或稟賦陰魄不足,神志虛擾(宜定志丸、孔聖枕中丹。

)或年老神衰而善忘(宜加減固本丸。)健忘之故,約略盡矣。

,,【健忘原由症治】,《靈樞》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易忘也。又曰:腎盛而不止則傷志,

志傷則漸忘其前言。《內經》曰: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丹溪曰: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入門》曰:怔忡久則健忘,由心脾血少神虧也。

《醫鑑》曰: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盡心力思量不來也,主心脾二經,

治法必先養心血理脾土,以寧神定志藥調理之。

治煩躁方六,,

人參竹葉湯,,〔心虛〕,竹葉,人參,甘草,熟半夏,麥門冬,石膏粳米或去石

膏,加茯苓、淮小麥亦可。

,,陳皮湯,,〔誤汗〕,陳皮,甘草,人參,竹茹

,,竹茹湯,,〔內熱〕,麥冬,小麥,炙甘草,人參,熟半夏,茯苓,竹茹,

遠志湯,,〔煩熱〕,遠志,黃耆,當歸,麥冬,人參,金石斛,茯神各七分,甘

草五分,甚者加竹葉、知母。

,,小草湯,,〔憂思〕,小草,黃耆,當歸,麥冬,金石斛各一錢,人參,棗仁各錢

二分,炙甘草五分,加竹葉

,,八味丸,,〔腎虛〕,熟地,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肉桂,附子治健忘

方十三

,,引神歸舍丹,,〔心脾〕,膽星二兩,朱砂一兩,附子七錢,豬肉血丸,黍米大,

每五十丸,萱草根湯下。

,,歸脾湯,,〔又〕,龍眼,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茯神,棗仁,遠志,木香,

白話文:

卷六

心虛而引起的煩躁(適合用人參竹葉湯)。如果因為煩熱而誤用發汗,導致熱更嚴重,甚至嘔吐(適合用陳皮湯)。如果體內有熱,導致頭痛、氣短、心悶、煩亂(適合用竹茹湯)。如果煩熱,睡不安穩(適合用遠志湯)。如果因為憂愁思慮而導致虛煩勞病(適合用小草湯)。如果是腎虛引起的心煩躁,下半身瘦弱,小便疼痛(適合用八味丸)。這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要仔細區分。至於傷寒引起的煩躁,另有詳細的說明。

【煩躁的原因】

《內經》說:夏天的脈象屬於心,如果心氣不足,就會讓人心煩。此外,肝虛、腎虛、脾虛都會讓人感到身體沉重、煩悶、委屈。健忘是心腎不交的病症。心氣不能下行與腎氣相交,就會導致虛火擾亂精神。腎氣不能上行與心氣相交,就會導致精氣潛伏而不能發揮作用。火氣在上,就會形成痰;水液在下,就會產生躁動。所以,只有補腎使腎氣上行,養心使心氣下行,才能使精神清明,意志堅定,自然不會健忘。健忘的症狀可以逐一列舉:有的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導致心脾虛弱(適合用引神歸舍丹、歸脾湯)。有的是因為本來就有很多痰飲(適合用茯苓湯)。有的是因為痰迷心竅,說話像癡呆一樣而且健忘(適合用導痰湯送服壽星丸)。有的是精神不足(適合用人參養榮湯)。有的是上焦氣盛而下焦氣虛(適合用養心湯)。有的是上焦氣虛而下焦氣盛(適合用龍眼湯)。有的是心火不能下降,腎水不能開通,導致精神不安寧(適合用朱雀丸)。有的是因為勤於政事,勞心費力,讀書刻苦(適合用安神定志丸)。有的是因為天生陰魄不足,精神虛弱而受到擾亂(適合用定志丸、孔聖枕中丹)。有的是因為年老體衰而健忘(適合用加減固本丸)。健忘的原因,大概就這些。

【健忘的原因和治療】

《靈樞》說:上焦氣不足,下焦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弱就會導致氣血停留在下焦,久而久之不能及時上行,所以容易健忘。又說:腎氣過盛而不止就會損傷意志,意志受損就會逐漸忘記以前說過的話。《內經》說:血集中在下,氣集中在上,氣血紊亂就會健忘。朱丹溪說:健忘的人大多精神不足,也有的是因為有痰。《入門》說:心悸久了就會健忘,是由於心脾氣血不足,精神虧損。《醫鑑》說:健忘是指突然忘記事情,即使盡力思考也想不起來,主要與心脾兩經有關,治療方法必須先養心血,調理脾土,用寧神定志的藥物來調理。

治療煩躁的方劑六個

人參竹葉湯(用於心虛):竹葉、人參、甘草、熟半夏、麥門冬、石膏、粳米(或去石膏),也可以加入茯苓、淮小麥。

陳皮湯(用於誤用發汗):陳皮、甘草、人參、竹茹。

竹茹湯(用於內熱):麥冬、小麥、炙甘草、人參、熟半夏、茯苓、竹茹。

遠志湯(用於煩熱):遠志、黃耆、當歸、麥冬、人參、金石斛、茯神各七分,甘草五分,嚴重者加入竹葉、知母。

小草湯(用於憂思):小草、黃耆、當歸、麥冬、金石斛各一錢,人參、棗仁各一錢二分,炙甘草五分,加入竹葉。

八味丸(用於腎虛):熟地、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肉桂、附子。

治療健忘的方劑十三個

引神歸舍丹(用於心脾):膽星二兩,朱砂一兩,附子七錢,用豬肉血做成藥丸,如黍米大,每次五十丸,用萱草根湯送服。

歸脾湯(又用於心脾):龍眼、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茯神、棗仁、遠志、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