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7)

1. 卷六

參胡溫膽湯。

,,安神補心湯,,〔又〕,當歸,生地,茯神,黃岑各一錢三分,麥冬二錢,白芍

,白朮各一錢,遠志,棗仁各八分,川芎七分,元參五分,甘草三分治恐方四

,,定志丸,,〔心恐〕,人參,菖蒲,茯苓,茯神,遠志,白朮,麥冬,朱砂

,,四君子湯,,〔胃恐〕,人參,茯苓,白朮,甘草

,,酸棗仁湯,,〔肝恐〕,棗仁,遠志,黃耆,蓮肉,人參,當歸,茯苓,茯神,

陳皮,甘草,薑,棗,心經有熱加黃連、生地、麥冬、木通。

,,人參散,,〔腎恐〕,人參,枳殼,桂心,甘菊,茯神,山萸,五味子,杞子各

七錢半,柏子仁,熟地各一兩,黃為末,酒下二錢。

治喜方一

,,定志丸,,〔總治〕,方詳上。

治怒方一

,,香甘散,,〔總治〕,香附,甘草各一兩,共為末,每三錢,白湯下。

治憂方二

,,靜神丹,,〔總治〕,方詳上。

,,歸脾湯,,〔又〕,當歸,龍眼,棗仁,遠志,人參,黃耆,茯神,白朮各一錢

,木香五分,甘草三分,薑五,棗二治思方七

,,清心補血湯〔損傷〕,人參一錢二分,當歸,白芍,茯神,棗仁,麥冬各一錢,

川芎,生地,黑山梔,炙甘草,陳皮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此方一名補血湯,

又名當歸飲。

,,養心湯,,〔不寐〕,茯苓,茯神,當歸,生地各一錢,蜜黃耆,薑遠志各八分,

柏子仁,川芎,棗仁各七分,半夏曲六分,人參五分,炙甘草,肉桂各三分,五味

子十四粒,薑三片,怔忡加檳榔、赤苓。

,,靜神丹,,〔心跳〕,方詳上。

,,定志丸,,〔恐怯〕,人參,茯苓,茯神各三兩,菖蒲,薑遠志各二兩,朱砂一

兩半為衣,蜜丸。

,,益榮湯,,〔恍惚〕,黃耆,當歸,小草,棗仁,柏子仁,麥冬,茯神,白芍,

紫石英各一兩,木香,人參,甘草各五錢用末七錢,加薑五棗二煎服。

,,歸脾湯,,〔傷心脾〕,方詳上。

,,加味茯苓湯,,〔痰聚〕,人參,半夏,陳皮各一錢半,益智仁,茯苓,香附各

一錢,甘草五分,薑三片,烏梅一個

,,煩躁,心經熱火病也。內熱心煩曰煩。故煩者,但心中鬱煩也,外熱身躁。

故躁者,並身處熱躁也。內熱屬有根之火,其原本於熱,凡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

皆易治;外熱屬無根之火,其原本於寒,幾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難治。

傷寒亦有煩躁症,及先躁後煩者,皆難治。傷寒亦有煩躁症,其所主屬肺腎二經,

與此心經主病者不同。故傷寒之煩,氣也,火入於肺也。傷寒之躁,血也,

火入於腎也。若諸虛煩熱,又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頭皆不痛,脈不緊數耳,

切不可汗下,誤攻必害。玆即心經所主煩躁而歷言之:有身不熱,頭昏口乾不寐者,

白話文:

卷六

參胡溫膽湯

安神補心湯:當歸、生地、茯神、黃芩各一錢三分,麥冬二錢,白芍、白朮各一錢,遠志、棗仁各八分,川芎七分,元參五分,甘草三分。此方用於治療恐懼症狀。

定志丸:針對心恐症狀。藥物組成包含人參、菖蒲、茯苓、茯神、遠志、白朮、麥冬、朱砂。

四君子湯:針對胃恐症狀。藥物組成包含人參、茯苓、白朮、甘草。

酸棗仁湯:針對肝恐症狀。藥物組成包含棗仁、遠志、黃耆、蓮肉、人參、當歸、茯苓、茯神、陳皮、甘草、生薑、紅棗。若心經有熱,則加黃連、生地、麥冬、木通。

人參散:針對腎恐症狀。藥物組成包含人參、枳殼、桂心、甘菊、茯神、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各七錢半,柏子仁、熟地各一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

定志丸:此為通用方,用法請參考上方說明。

香甘散:此為通用方,針對怒症。藥物組成包含香附、甘草各一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三錢。

靜神丹:此為通用方,用法請參考上方說明。

歸脾湯:此方另用於治療思慮過度。藥物組成包含當歸、龍眼肉、棗仁、遠志、人參、黃耆、茯神、白朮各一錢,木香五分,甘草三分,生薑五片,紅棗兩顆。

清心補血湯:此方用於治療損傷。藥物組成包含人參一錢二分,當歸、白芍、茯神、棗仁、麥冬各一錢,川芎、生地、黑山梔、炙甘草、陳皮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此方又名補血湯或當歸飲。

養心湯:此方用於治療失眠。藥物組成包含茯苓、茯神、當歸、生地各一錢,蜜炙黃耆、生薑炙遠志各八分,柏子仁、川芎、棗仁各七分,半夏曲六分,人參五分,炙甘草、肉桂各三分,五味子十四粒,生薑三片。若有心悸現象,則加檳榔、赤茯苓。

靜神丹:此為通用方,用法請參考上方說明。

定志丸:此方用於治療恐懼膽怯。藥物組成包含人參、茯苓、茯神各三兩,菖蒲、生薑炙遠志各二兩。以朱砂為衣,製成蜜丸。

益榮湯:此方用於治療精神恍惚。藥物組成包含黃耆、當歸、小草、棗仁、柏子仁、麥冬、茯神、白芍、紫石英各一兩,木香、人參、甘草各五錢。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七錢,加生薑五片,紅棗兩顆煎煮服用。

歸脾湯:此方用於治療傷及心脾。藥方請參考上方說明。

加味茯苓湯:此方用於治療痰液堆積。藥物組成包含人參、半夏、陳皮各一錢半,益智仁、茯苓、香附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烏梅一顆。

煩躁的成因:煩躁屬於心經的熱火病症。內熱導致心中鬱悶煩躁,稱為「煩」;外熱導致身體燥熱不安,稱為「躁」。「煩」通常是內熱引起的,有其根源,多由熱邪導致,單純煩躁或者先煩後躁的,都比較容易治療;「躁」通常是外熱引起的,屬於虛火,多因寒邪導致,單純躁動或者先躁後煩的,都比較難以治療。傷寒也會出現煩躁症狀,但傷寒的煩躁主要屬於肺腎兩經,與心經的病症不同。傷寒的煩躁是氣病,火邪進入肺臟;傷寒的躁動是血病,火邪進入腎臟。若為虛熱引起的煩躁,則與傷寒相似,但不會惡寒,身體和頭部也不會疼痛,脈象也不會緊數。此時切不可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以免加重病情。此處主要探討心經所主導的煩躁症狀:有些人會出現身體不熱、頭暈、口乾、難以入眠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