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三 (9)
卷三 (9)
1. 卷三
熱清之,血散之,蟲殺之。又曰:心胃痛,須用劫藥,痛方止,如倉卒散、愈痛散,
皆能治之。又曰:心胃痛,用山梔劫藥,又發,前藥必不效,加元明粉一錢即止。
又曰:心胃痛時,雖數日不吃飯不死,若痛止便吃物,即複發,必三五日服藥方可吃。
治胃病諸藥要品及方三
,,胃實宜清熱散結(大黃,枳實,知母,石膏,淡竹葉,葛根,青黛,大青,甘草,
夏活草,神麯,連翹,山查,麥牙,麥門冬,黃連,陳皮,木瓜,竹茹,金石斛,通草
,茯苓,蘆根)
,,,胃虛宜清熱益氣(人參,白朮,蓮肉,陳皮,扁豆子,茯苓,白芍,木瓜,石膏
金石斛,滑石,香茹,厚朴,麥冬,炒澤瀉,葛根,兼寒加生薑、砂仁、
白蔻仁,兼熱加蘆根、蔗漿、竹茹、枇杷葉。
,, 平胃散,,〔胃實〕,蒼朮二錢, 陳皮一錢四分, 厚朴一錢, 甘草六分, 薑
三片, 棗二枚
,, 異央散,,〔胃虛〕,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陳皮, 薑, 棗
,, 養胃迸食湯,,〔不食〕,人參, 茯苓,白朮, 炙草, 蒼朮, 陳皮, 厚朴,
神麯, 麥芽附載仲景分別標本方藥
,,標(葛根,升麻,犀角,石膏,知母,升麻葛根湯,白虎湯)
,, 標之本(調胃承氣湯)
,, 本(調胃承氣湯)
,, 本之標(人參白虎湯)
,, 實(能食,大黃,芒硝,巴霜,輕粉)
,, 虛(不能食,白朮,蒼朮,生薑,乾薑,神麯,麥芽,草蔻仁,大棗,甘草)
,, 煩(陽,梔子;陰,香豉。陽,肉桂、附子;陰,吳萸、
烏頭)
,,不得眠(煩,山梔、知母;躁,棗仁)
,,食制則吐謂之嘔(生薑木通湯)
,,食入則吐謂暴吐(生薑葳蕤湯)
,,食已則吐謂嘔吐(橘紅半夏湯)
,,食久則吐謂反胃(水煮金花丸)
,,食再則吐謂翻胃(易老紫沉丸)
,,旦食不能暮食則吐(半夏生薑大黃湯)
,,胃實腸虛能食能便(枳實,厚朴,赤石脂,餘糧丸)
,,胃虛腸實不食不便(枳實,枳殼,,白朮,蜜理中丸)
,,胃實腸實能食不便(大黃,巴豆,牽牛)
,,胃虛腸虛不食能便(白朮,厚朴,枳實,理中湯)
,,關則不得小便(關者甚熱之氣,關無出之由故曰關,關者氣太盛陰氣不得營也)
,,格則壅而吐逆(格者甚寒之氣 格無入之理故曰格,格者陰氣太盛氣不得營也)
,,關格(陰陽俱盛不能相營故曰關,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口苦(寒則補胃,熱則瀉膽)
,,舌乾(水多沈液,四君子湯、五物厚腸湯;水多活燥,
麥冬飲子)治胃癰方八
,,射干湯,,〔初起〕,射干去毛,山梔,赤苓,升麻各一錢,赤芍錢半,白朮五分
,,薏苡仁湯,,〔風熱〕,苡仁,防己,赤小豆,炙草等分
白話文:
[卷三]
發熱要清熱,有瘀血要散瘀,有蟲要殺蟲。還說:心胃痛,要用強效藥物來鎮痛,痛才會停止,像是倉卒散、愈痛散,都能夠治療。又說:心胃痛,用山梔子這類強效藥物,如果又發作,之前的藥就沒效了,要加元明粉一錢才會止痛。還說:心胃痛的時候,即使幾天不吃飯也不會死,如果痛止就吃東西,馬上會復發,一定要吃三五天藥才能開始吃東西。
治療胃病各種重要藥物和藥方三:
胃實症適合用清熱散結的藥物(例如:大黃、枳實、知母、石膏、淡竹葉、葛根、青黛、大青、甘草、夏枯草、神麯、連翹、山楂、麥芽、麥門冬、黃連、陳皮、木瓜、竹茹、金石斛、通草、茯苓、蘆根)。
胃虛症適合用清熱益氣的藥物(例如:人參、白朮、蓮肉、陳皮、扁豆子、茯苓、白芍、木瓜、石膏、金石斛、滑石、香薷、厚朴、麥冬、炒澤瀉、葛根,如果兼有寒症就加生薑、砂仁、白蔻仁,如果兼有熱症就加蘆根、蔗漿、竹茹、枇杷葉)。
平胃散,適合胃實症,藥材有:蒼朮二錢、陳皮一錢四分、厚朴一錢、甘草六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異功散,適合胃虛症,藥材有: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生薑、大棗。
養胃消食湯,適合不思飲食的情況,藥材有: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蒼朮、陳皮、厚朴、神麯、麥芽。
附載張仲景區分標本的藥方:
標(針對症狀):葛根、升麻、犀角、石膏、知母,例如:升麻葛根湯、白虎湯。
標之本(針對症狀的同時兼顧根本):調胃承氣湯。
本(針對根本):調胃承氣湯。
本之標(針對根本的同時兼顧症狀):人參白虎湯。
實症(能吃):大黃、芒硝、巴豆霜、輕粉。
虛症(不能吃):白朮、蒼朮、生薑、乾薑、神麯、麥芽、草豆蔻仁、大棗、甘草。
煩躁(屬陽,用梔子;屬陰,用豆豉。陽亢,用肉桂、附子;陰盛,用吳茱萸、烏頭)。
不得眠(煩躁,用山梔、知母;焦躁,用酸棗仁)。
吃了就吐叫作嘔吐(用生薑木通湯)。
吃下去馬上吐叫作暴吐(用生薑葳蕤湯)。
吃完飯才吐叫作嘔吐(用橘紅半夏湯)。
吃很久才吐叫作反胃(用水煮金花丸)。
吃下去又吐出來叫作翻胃(用易老紫沉丸)。
早上吃不能晚上吃就吐(用半夏生薑大黃湯)。
胃實腸虛,能吃也能排便(用枳實、厚朴、赤石脂,搭配餘糧丸)。
胃虛腸實,不能吃也不能排便(用枳實、枳殼、白朮,搭配蜜理中丸)。
胃實腸實,能吃但不能排便(用大黃、巴豆、牽牛)。
胃虛腸虛,不能吃但能排便(用白朮、厚朴、枳實,搭配理中湯)。
關症會導致小便不出來(關是指體內很熱的氣,無法排出,所以叫關,關是體內陽氣太盛,導致陰氣無法運行)。
格症會阻塞而導致嘔吐(格是指體內很寒的氣,無法進入,所以叫格,格是體內陰氣太盛,導致氣無法運行)。
關格(陰陽都太盛,無法互相調和,所以叫關,得了關格,生命會走到盡頭而死亡)。
口苦(寒證就補胃,熱證就瀉膽)。
舌頭乾燥(體內水分多但是無法滋潤,用四君子湯、五物厚腸湯;體內水分多但是乾燥,用麥冬飲子)。
治療胃癰的藥方八種:
射干湯,適合初期,藥材有:射干去毛、山梔、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一錢半,白朮五分。
薏苡仁湯,適合風熱症,藥材有: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炙甘草等分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