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八 (8)

1. 卷八

)有童男女稟受母胎之氣,骨蒸黃瘦,口臭肌熱,而成癆者(宜麥煎散。

)有婦人女子經閉,或血熱血活而成癆者(宜逍遙散、補血養陰丸。)有情竇初開,

有其心而無其事,邪火煎耗真陰,而成癆者(宜清離滋坎丸。)種種病因,難更仆數,

而治之之法,要不外溫補滋補兩端,以陽虛即宜溫,陰虛即宜滋也。

然即用溫不得偏任辛香丁附之屬,即用滋不得偏任苦寒知柏之屬,

此士材所必諄諄誥誡也。由是推之,陽為氣,陰為血,即陰陽之須補,

益可知氣血之應補矣。然古人云陽生則陰長,又云血脫者補氣,實以氣藥有行血之央,

血藥無益氣之理也。又況血藥滯膩,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清潤,

久用必多泄滑之患乎。夫虛癆之症,疑難不少,陰虛火動,內熱爍金,必致損肺,

寒熱內熾,多服寒涼,必致傷脾,補脾必礙肺,須知燥熱能食而不泄者,急當潤肺,

兼補脾(宜滋陰清化丸加白朮、建蓮。)若虛羸食少而腸滑者,雖喘嗽不寧,但當補脾,

而清潤宜戒(宜三白廣生湯,)以土能生金,金不能培土,故補脾尤要也,

古人謂癆病多死於泄瀉,職是故耳。又如脾腎法宜兼補,但甘寒補腎不利於脾,

辛溫快脾益傷於腎,即兩者而衡之,土能生金,金為水母,即腎虛宜補,當更扶脾,

即欲壯脾,不忘養腎可耳(或滋腎,而佐以沉、朮、砂、蓮。或快脾,而佐以菟絲、

五味。)故部學士有補腎不如補脾,孫真人有補脾不如補腎之說,兩家雖似相反,

要皆為虛癆家指示要法,醫者當必辨症察脈,或補脾,或補腎,務當其施,

庶無偏之弊。說以血之原在腎,氣之原在脾,故肺氣受傷,而土為金母,

必求助於脾,肝血受傷,而水為木母,必借資於腎,此二臟乘,則百疾作,二臟安,

則百脈調,而病自息也。,且夫虛癆之由,有寒有熱,皆由虛而感,感乎寒者陽傷,

傷則虛,陽虛必陰盛,故受損自上而下,由肺而心而胃,治宜辛甘淡(宜二朮、當歸、

茯苓、茯神、桑皮、橘皮,)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乎熱者陰傷,傷則虛,

陰虛必陽盛,故受損自下而上,由腎而肝而脾,治宜甘緩溫(宜地黃、丹皮、白芍、

知母、山萸、石斛、麥冬,)過於脾,則不可治也。經曰: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

陽盛生外熱,陰盛生內寒,而寒與熱二者常相因,而熱為甚,故治之者必以熱為憑,

而寒為驗。說癆病必發熱,其發熱之由不一,有氣虛熱,必兼少氣自汗,

體倦心煩(宜八珍湯加減。)有血虛熱,必兼燥渴,睡臥不安(宜聖愈湯、人中白丸,

兩方參酌用。)有往來潮熱,必兼自汗食少,膝軟骨節疼(宜參苓建中。

)有骨蒸熱必兼肌瘦,舌紅頰赤(宜龜甲散、河車丸、二仙膠。)有五心熱必兼體疼,

白話文:

有些童男童女,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從母胎中就氣血虛弱,導致骨蒸發熱、身體消瘦、口臭、肌肉發熱,進而形成虛勞病。(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麥煎散。)

有些婦女因為經血閉塞,或是因為血熱導致血液運行過於活躍而形成虛勞病。(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逍遙散或補血養陰丸。)

有些年輕男女,因為情竇初開,內心有慾望卻沒有實際行動,導致邪火耗損體內真陰,而形成虛勞病。(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清離滋坎丸。)

各種病因錯綜複雜,難以一一列舉。而治療的方法,不外乎溫補和滋補這兩大方向。陽氣虛弱就應該溫補,陰液虛弱就應該滋補。

然而,使用溫補藥物時,不能過度偏用辛香燥烈的附子、丁香之類的藥材;使用滋補藥物時,也不能過度偏用苦寒的知母、黃柏之類的藥材。這是醫者必須謹記的教誨。由此推論,陽氣為氣,陰液為血,既然陰陽需要補充,那麼氣血也理所當然需要補充。

古人說「陽氣生長,陰液才會隨之增長」,又說「失血過多的人應該補氣」,實際上是因為補氣藥具有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而補血藥卻沒有補氣的功效。況且,補血藥多滋膩,不適合痰多食少的人服用;補血藥若過於清潤,長期服用也容易導致泄瀉滑脫的副作用。

虛勞病症複雜多變,疑難之處很多。陰虛火旺、內熱灼傷肺部,必定導致肺損傷;寒熱交錯、內熱熾盛,過多服用寒涼藥物,必定會損傷脾臟。補脾可能會影響肺,要知道,燥熱能吃卻不腹瀉的人,應當及時潤肺,並兼顧補脾(適合服用滋陰清化丸,加入白朮、建蓮)。如果身體虛弱、食慾不振而且容易腹瀉的人,即使有喘咳的症狀,也應該專注於補脾,而避免使用清潤的藥物(適合服用三白廣生湯)。因為脾土能生養肺金,而肺金卻不能培育脾土,所以補脾尤為重要。

古人說,虛勞病多因泄瀉而死亡,正是這個原因。另外,脾腎兩臟的治療原則應該兼顧。但甘寒滋補腎陰的藥物不利於脾,辛溫健脾的藥物又會損傷腎陰。即使衡量兩者,脾土能生養肺金,而肺金是腎水的母親,所以腎虛時應該滋補腎陰,更要扶助脾土。想要強健脾臟,也不要忘記滋養腎陰。(可以滋養腎陰,並輔以沉香、白朮、砂仁、建蓮;或者健脾,並輔以菟絲子、五味子。)

因此,有醫家認為「補腎不如補脾」,也有醫家認為「補脾不如補腎」。兩家觀點雖然看似相反,但都是為虛勞患者指明了治療要點。醫生必須仔細辨別病情、觀察脈象,或補脾,或補腎,務必做到對症下藥,才不會犯下偏頗的錯誤。

總之,血液的根本在腎臟,氣的根本在脾臟。所以,肺氣受損,由於脾土是肺金的母親,必須求助於脾;肝血受損,由於腎水是肝木的母親,必須借助於腎。如果這兩個臟腑功能失調,各種疾病就會產生;如果這兩個臟腑功能安穩,全身經脈就會調和,疾病自然就會消退。

再者,虛勞病的產生,有寒有熱,都是由於虛弱而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受寒邪導致陽氣受損,陽氣受損就會變得虛弱,陽虛就會導致陰盛,所以受損的部位會由上而下,從肺到心再到胃,治療應該使用辛甘淡的藥物(適合服用二朮、當歸、茯苓、茯神、桑皮、橘皮),如果疾病蔓延到胃部,就難以治療了;感受熱邪導致陰液受損,陰液受損就會變得虛弱,陰虛就會導致陽盛,所以受損的部位會由下而上,從腎到肝再到脾,治療應該使用甘緩溫的藥物(適合服用地黃、丹皮、白芍、知母、山萸、石斛、麥冬),如果疾病蔓延到脾部,就難以治療了。

《黃帝內經》說:「陽虛會產生外寒,陰虛會產生內熱,陽盛會產生外熱,陰盛會產生內寒。」寒和熱常常相互影響,而熱的表現更為明顯,所以治療時必須以熱為依據,而以寒作為驗證。虛勞病必定會發熱,而發熱的原因不盡相同:有氣虛發熱,必定兼有氣短、自汗、身體疲倦、心煩等症狀(適合服用八珍湯加減);有血虛發熱,必定兼有口渴、睡眠不安等症狀(適合服用聖愈湯、人中白丸,兩方可以參考使用);有時發熱有時退熱,必定兼有自汗、食慾不振、膝蓋酸軟、關節疼痛等症狀(適合服用參苓建中湯);有骨蒸發熱,必定兼有肌肉消瘦、舌紅、臉頰發紅等症狀(適合服用龜甲散、河車丸、二仙膠);有五心煩熱,必定兼有身體疼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