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卷六

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即神門也。

,,【心絕候】,《靈樞》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

則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仲景曰:形體煙煤,

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脈經》曰: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一云二日死。,【心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

氣絕則血活而滅形。故氣虛弱滯澀而成病,如滯於心,心為身之主,統領血海,

故心血少則神不定,寢不安,百病集作。諸痛癢瘡痍,皆屬心火,當常呵以泄其火,

吸以和其心,諸心切勿食,穢氣觸我靈,夏至夜半後,地氣一陰生,大熱勿食冷,

受寒霍亂侵,並忌房中事,元氣離命門,大抵當甚暑,人善於養心,則無秋患,

時當飲六一燈心湯,豆蔻香茹水,醉飽勿頂風前臥,慎此則無患矣。

,,【心臟修養】,《養生書》曰: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

漱元泉三,靜思注想吸離宮赤色氣入口,三吞之,閉氣三十息。

,,【心臟導引】,臞仙曰:可正坐,以兩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築各六度,

又可正坐,以一手按脘上,一手向下托空如重石,又以兩手相叉,

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閉氣,為之良久,閉目,三咽津,

三叩齒而已。

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身體脛股皆腫,

環臍而痛,脈沉而芤,皆由心經氣血兩虛,以致邪留不去也,治宜活血涼血,

散熱通結(宜伏梁丸,)斯得之矣。,【伏梁有二症】,《內經》曰:帝曰:

病有小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裹大膿血,

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矣。帝曰:人有身體股胻皆腫,環臍而痛,

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膏肓之原,在臍下,

故環臍而痛,不可動之,動之為尿澀之類。此二病,同名而實異也。

心痛 包絡病,實不在心也。心為君主,不受邪,或君火衰盛,大寒觸犯心君,

亦或汗血沖心。素無心病,卒然大痛無聲,咬牙切齒。舌青氣冷,汗出不休,

手足青過節,冷如冰,是為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若不忍坐視,

或使心經寒散,亦可死中求活(宜用豬心煎湯去渣,麻黃、肉桂、附子、乾薑。

)如但爬床搔席,面無青色,四肢不厥,痛亦不至無聲,即非真心痛,由包絡捧心,

或寒或痰,或蟲或食,上干包絡,脂膜緊急作痛,宜各從其類,

審脈用藥(總治宜必應湯。)夫心主諸陽,又主陰血,故因邪而陽氣鬱者痛,

陽虛而邪勝者亦痛。因邪而陰血凝注者痛,陰虛而邪勝者亦痛。其痛分九種;曰食,

白話文:

卷六

經絡與臟腑的關聯:

如果只是經絡生病,臟腑沒有問題,那麼治療時就應該取用手掌後方,銳骨末端的穴位,也就是神門穴。

【心臟衰竭的徵兆】

《靈樞》說:手少陰心經的氣如果衰竭,脈搏就會不通暢,脈搏不通暢,血液就無法流通,血液無法流通,臉色就會失去光澤。所以臉色像黑漆或枯柴一樣的人,是血液衰敗的先兆。若在壬日病情加重,癸日則會死亡。張仲景說:身體像被煙燻黑一樣,眼神呆滯直視,頭部搖晃,這是心臟衰竭的表現。《脈經》說:心臟衰竭的人一天內就會死亡。要如何判斷呢?如果出現肩部聳動、呼吸急促、頭部不停轉動,這是立即死亡的徵兆,也有說法是兩天內會死亡。

【心氣鬱滯的保養方法】

《保生秘要》說:一般人氣血旺盛則身體潤澤,氣血衰竭則形體消亡。因此,氣虛弱、運行滯澀就會生病。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心臟,因為心臟是身體的主宰,統領血液,所以心血不足就會神志不寧、睡眠不好,各種疾病接踵而至。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火,應該經常哈氣來散發心火,吸氣來平和心氣。各種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不要吃,以免污穢之氣侵擾心神。夏至半夜之後,地氣開始陰盛,天氣再熱也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以免受寒引起霍亂。同時也要避免房事,以免元氣離開命門。大體上來說,在盛夏時節,如果人能夠好好養護心臟,秋天就不會生病。此時應該飲用六一燈心湯、豆蔻香茹水。酒醉飯飽後不要迎風而睡,小心謹慎就可以避免疾病。

【心臟的修養】

《養生書》說:經常在四月、五月的初一、十五的清晨,面向南方端坐,叩齒九次,漱口三次,靜心冥想,吸入離宮紅色的氣,分三次吞咽,並閉氣三十息。

【心臟的導引】

臞仙說:可以正坐,將雙手握拳,用力左右互相撞擊各六次。也可以正坐,用一手按住胃脘上方,另一手向下托空,感覺像托著重物。還可以雙手交握,用腳踩踏在手上各五六次。這些方法可以去除心胸間的風邪等疾病。閉氣,持續一段時間,閉上眼睛,三次吞咽口水,三次叩齒即可。

心臟的積聚(伏梁):

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如手臂,向上到心下。時間久了,會使人感到心煩,身體、小腿、大腿都腫脹,圍繞肚臍疼痛,脈搏沉而空虛。這都是因為心經氣血兩虛,導致邪氣滯留不去。治療應該活血涼血,散熱通結。(宜服用伏梁丸),這樣才能治好。

【伏梁有兩種情況】

《內經》說:黃帝問:有一種病,小腹腫脹,上下左右都有根蒂,這是什麼病?可以治療嗎?岐伯說:這種病叫做伏梁,裡面包裹著大量膿血,位於腸胃之外,無法治療,如果按壓就會導致死亡。黃帝問:有的人身體、大腿、小腿都腫脹,圍繞肚臍疼痛,這是什麼病?岐伯說:這種病叫做伏梁,是風邪的根源,其氣外溢到大腸,並附著在膏肓的位置,在肚臍下方,所以會圍繞肚臍疼痛,不能隨意觸動,觸動就會導致小便不暢等問題。這兩種病,雖然名稱相同,但實質不同。

心痛(包括包絡病):

真正的心痛,其實不是心臟本身的疾病。心臟是君主之官,不受邪氣侵擾。有時是君火衰弱,大寒侵犯心臟,或者是因為失血過多沖擊心臟。如果平時沒有心臟疾病,突然發生劇烈疼痛,卻沒有聲音,咬牙切齒,舌頭青紫,身體發冷,不停出汗,手腳冰冷發青,這是真正的心痛,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作早上就會死亡。如果實在不忍心看著病人死去,可以嘗試用藥驅散心經的寒邪,或許可以從死亡中求生。(宜用豬心煎湯去渣,加入麻黃、肉桂、附子、乾薑。)如果只是在床上掙扎,臉色沒有發青,四肢沒有冰冷,疼痛時有聲音,這就不是真正的心痛,而是由於包絡代心受過,可能是寒邪、痰液、寄生蟲或食物等原因,侵擾包絡,導致脂膜緊張疼痛。應該根據具體原因,診斷脈象,用藥治療。(總的治療原則可以使用必應湯。)心主諸陽,也主陰血,所以因為邪氣導致陽氣鬱結會疼痛,陽氣虛弱邪氣侵入也會疼痛。因為邪氣導致陰血凝滯會疼痛,陰血虛弱邪氣侵入也會疼痛。心痛可以分為九種:分別是飲食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