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一 臟腑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臟腑門 (4)

1. 卷一 臟腑門

苓各八分 陳皮 青皮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薑三片

葶棗散,〔喘急面浮〕,炒葶藶為末,大棗十枚,煎湯去棗,調末二錢服。

舉肺湯,〔總治〕,桔梗 甘草 天冬 竹茹 阿膠 沙參 貝母 百合

元參清肺飲,〔又〕,元參 柴胡,桔梗 陳皮 地骨皮 茯苓 麥冬 苡仁,人

參 甘草 檳榔 加童便一小杯 沖服。

紫菀散,〔肺萎成癰〕,紫菀 人參,知母 五味子 桔梗 貝母 甘草 茯苓,

阿膠 薑治肺癰方六

清金飲,〔總治〕,苡仁 橘葉 黃芩 花粉 貝母 桑皮 桔梗 牛蒡 白蒺藜

麥冬平肺飲,〔初起〕,麥冬 人參,赤芍 檳榔 甘草 赤苓 陳皮 桔梗

元參清肺飲,〔吐膿〕,方詳上。

寧肺桔梗湯,〔不臥〕,桔梗 貝母,當歸 黃耆 枳殼 桑皮 防己 瓜蔞仁,

甘草節 五味子 百合 苡仁 葶藶 杏仁,地骨皮 知母 咳甚倍百合,

身熱加柴胡,便秘加大黃。

排膿散,〔已成〕,人參 黃耆 白芷 五味子等分

金鯉湯,〔總治〕,鯉魚重四兩者,去腸,勿見水,入貝母末二錢縫好,

童便半碗,浸之,重湯煮至睛出,去鱗骨,將肉仍浸童便內頓熱,一日分三次,

便肉俱食之,其效至速。

治息賁方二 調息丸,〔總治〕,陳皮 蔻仁 射干 紫菀 桑皮 桔梗 石咸 海

浮石 旋覆花 水泛丸。

息賁丸,〔又〕,川連一兩三錢 厚朴八錢 乾薑 茯苓 紫菀 川椒各錢半,人參二

錢 桂枝 桔梗 三稜,天冬 陳皮,川烏 蔻仁各一錢 青皮五分 巴霜四分茯苓另

研,餘為末,篩出,和茯苓末研勻,再入巴霜研勻;蜜丸,梧子大,初服二丸,

每日加一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積去大半,便勿服。

咳嗽,肺病也,然雖為肺之主病,五臟六腑皆有之。說肺不傷不咳,

睥不傷不久咳,腎不傷火不熾,咳不甚其大較也。而咳與嗽異,先不可不辨,

有聲無痰曰咳,非無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聲,故聲先而痰後。

有痰無聲曰嗽,非無聲,痰隨嗽出,聲不甚響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

二者總因心火困土尅金所致。因咳有痰,重在咳,肺為主,急宜順氣,肺惡溫燥,

橘紅、貝母、桔梗、桑皮、知母、麥冬、紫菀為要藥。因痰致嗽,重在痰脾為主,

速宜消痰,脾惡寒潤。二朮、南星、半夏為要藥,清火兼之,最是要法。而致咳之由,

則有兩大頭腦,一曰內傷,七情飢飽是也;一曰外感,風寒暑濕是也。

而風寒暑濕所感,竟有不咳者,感太重徑傷臟腑,不留於肺,故不咳。不然,

先中皮毛以次傳及五臟,故亦不複咳。七情飢飽所傷,竟有不嗽者,病尚淺,

止在本臟,不上乾於肺,故不咳。否則,臟氣受傷以次病及上焦,故一時不遽咳。

白話文:

卷一 臟腑門

  • 苓各八分 陳皮 青皮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薑三片:茯苓八分,陳皮、青皮各五分,五味子二十粒,生薑三片。
  • 葶棗散,〔喘急面浮〕:用炒過的葶藶子磨成粉末,大棗十枚,加水煎煮後去除棗子,用藥汁調服二錢葶藶子粉末。此方用於治療呼吸急促、臉部浮腫的症狀。
  • 舉肺湯,〔總治〕:桔梗、甘草、天門冬、竹茹、阿膠、沙參、貝母、百合。此方用於綜合治療。
  • 元參清肺飲,〔又〕:元參、柴胡、桔梗、陳皮、地骨皮、茯苓、麥冬、薏仁、人參、甘草、檳榔,再加入一小杯童子小便沖服。此方也是元參清肺飲。
  • 紫菀散,〔肺萎成癰〕:紫菀、人參、知母、五味子、桔梗、貝母、甘草、茯苓、阿膠,生薑。此方為治療肺部化膿的方子。
  • 清金飲,〔總治〕:薏仁、橘葉、黃芩、花粉、貝母、桑白皮、桔梗、牛蒡子、白蒺藜、麥門冬。此方用於綜合治療。
  • 麥冬平肺飲,〔初起〕:麥冬、人參、赤芍、檳榔、甘草、赤茯苓、陳皮、桔梗。此方用於治療疾病初期。
  • 元參清肺飲,〔吐膿〕:方子同上。
  • 寧肺桔梗湯,〔不臥〕:桔梗、貝母、當歸、黃耆、枳殼、桑白皮、防己、瓜蔞仁、甘草節、五味子、百合、薏仁、葶藶子、杏仁、地骨皮、知母。咳嗽嚴重時加倍百合用量;發燒時加入柴胡;便秘時加入大黃。此方用於治療無法躺臥的症狀。
  • 排膿散,〔已成〕:人參、黃耆、白芷、五味子等量磨粉服用。此方用於治療膿已形成的狀況。
  • 金鯉湯,〔總治〕:取重四兩的鯉魚,去除內臟,不要碰到水,將二錢貝母粉縫入魚腹中,用半碗童子小便浸泡,隔水蒸煮至魚眼睛突出,去除魚鱗和骨頭,將魚肉放回童子小便中加熱,一天分三次,連肉帶湯一起食用,效果迅速。此方用於綜合治療。
  • 治息賁方二 調息丸,〔總治〕:陳皮、蔻仁、射干、紫菀、桑白皮、桔梗、石鹽、海浮石、旋覆花,用水做成藥丸。此方用於綜合治療。
  • 息賁丸,〔又〕:黃連一兩三錢、厚朴八錢、乾薑、茯苓、紫菀、川椒各一錢半、人參二錢、桂枝、桔梗、三稜、天門冬、陳皮、川烏、蔻仁各一錢、青皮五分、巴豆霜四分。茯苓另外研磨,其他藥材磨成粉末,篩過後和茯苓粉混勻,再加入巴豆霜研磨均勻,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最初服用二丸,每天增加一丸,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稀軟,再從二丸開始加量服用,直到體內積聚的病邪清除大半,便停止服用。此方也是息賁丸。
  • 咳嗽,肺病也,然雖為肺之主病,五臟六腑皆有之。說肺不傷不咳,睥不傷不久咳,腎不傷火不熾,咳不甚其大較也。而咳與嗽異,先不可不辨,有聲無痰曰咳,非無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聲,故聲先而痰後。有痰無聲曰嗽,非無聲,痰隨嗽出,聲不甚響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二者總因心火困土尅金所致。因咳有痰,重在咳,肺為主,急宜順氣,肺惡溫燥,橘紅、貝母、桔梗、桑皮、知母、麥冬、紫菀為要藥。因痰致嗽,重在痰脾為主,速宜消痰,脾惡寒潤。二朮、南星、半夏為要藥,清火兼之,最是要法。而致咳之由,則有兩大頭腦,一曰內傷,七情飢飽是也;一曰外感,風寒暑濕是也。而風寒暑濕所感,竟有不咳者,感太重徑傷臟腑,不留於肺,故不咳。不然,先中皮毛以次傳及五臟,故亦不複咳。七情飢飽所傷,竟有不嗽者,病尚淺,止在本臟,不上乾於肺,故不咳。否則,臟氣受傷以次病及上焦,故一時不遽咳。:咳嗽雖然是肺的疾病,但五臟六腑都可能引起。肺沒有受到損傷就不會咳嗽;脾沒有受到損傷就不會久咳;腎沒有受到損傷就不會火氣旺盛,咳嗽也不會很嚴重。咳嗽和嗽有所不同,必須先加以辨別。有聲音但沒有痰叫作咳,不是沒有痰,而是痰不容易出來。病在肺,肺主聲音,所以聲音先出現而痰後出現。有痰但沒有聲音叫作嗽,不是沒有聲音,而是痰隨著嗽出來,聲音不明顯。病在脾,脾臟儲存痰液,所以痰出來後嗽就停止了。兩者總的來說都是因為心火過旺導致脾土受困、剋制肺金所造成的。因為咳嗽而有痰,重點在於咳,以肺為主,應該迅速理氣,肺怕溫燥,所以橘紅、貝母、桔梗、桑白皮、知母、麥門冬、紫菀是重要的藥物。因為痰而導致嗽,重點在於痰,以脾為主,應該迅速化痰,脾怕寒冷潮濕。二朮、南星、半夏是重要的藥物,同時要清火,這是最重要的方法。導致咳嗽的原因有兩大類:一是內傷,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飲食不節;二是外感,指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感受風寒暑濕等外邪,有的卻不咳嗽,是因為感受到的邪氣太重,直接損傷臟腑,沒有停留在肺部,所以不咳嗽。如果邪氣先侵犯皮膚毛髮,然後傳入五臟,那也不會再咳嗽。因七情和飲食不節導致的內傷,有的卻不嗽,是因為病情還比較輕微,只在本臟,沒有向上波及到肺,所以不咳嗽。否則,臟腑受到損傷,接著就會影響到上焦,所以一時之間不會馬上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