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四 (7)
卷四 (7)
1. 卷四
,,比和飲,,〔胃虛〕,人參,白朮,茯苓 神麯 藿香 陳皮 秒仁 甘草 陳米
先以順流水三升,泡伏龍肝末,澄取一升半煎藥,加薑、棗,稍冷服,
日二三逐納而不吐,另以陳米煎湯,時呷。
,,藿香安胃散,,〔又〕,橘皮五錢 人參 丁香 藿香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
加薑三片煎。
,,竹葉石膏湯,,〔胃熱〕
,,茯苓半夏湯,,〔痰飲〕,赤苓 半夏,陳皮 蒼朮 厚朴
,,赤茯苓湯,,〔停水〕
,,豬苓散,,〔又〕,豬苓 赤苓 白朮等分為末,每二錢水調下。
,,薤白粥,,〔治嘔〕,薤白二莖 雞子白三枚 粟米三合
,,神朮丸,,〔吐清水〕
,,茯苓半夏湯,,〔食痺〕, 麥芽 茯苓,半夏 白朮 神麯 橘紅 天麻 薑
,,麥天湯,,〔又〕,麥冬 天麻 茯苓,白朮 半夏 神麯 陳皮 薑,,
紫沉丸,,〔去積〕,陳皮五錢 半夏,神麯 代赭石 烏梅肉 砂仁各三錢
丁香,檳榔各二錢 沉香 木香 杏仁 白朮各一錢 蔻仁 巴霜各五分 醋丸黍
米大,每五十丸,薑湯下。此丸能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吐而疼痛者。
一法,去白橘皮一個,煨薑一塊,煎湯下百丸,日二服,俟大便通,不吐則止。
噎塞,脾虛病也。反胃,胃虛病也。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
膀胱也。結者熱結也。小腸結則血脈燥,大腸結則後不便,膀胱結則津液涸,
三陽俱結,前後秘澀,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即下而復出,
乃陽火上行而不下降。據此,則噎塞、反胃,二者皆在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也。
潔古分吐症為三,云上焦吐者,皆從於氣,食則暴吐,此即噎塞病也;中焦吐者,
皆從於積,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此病在中脘者,另詳嘔吐條內;下焦吐者,
皆從於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即反胃病也。王太仆亦以噎塞為食不得入,
是有火,屬熱;反胃為食入反出,是無火,屬寒。然其屬寒屬熱,不可盡拘。士材云:
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治。色黃而活者為虛寒;
色紅赤而澤者為實熱。以色合脈,以脈合症,庶乎無負,斯為通論。說二症由於脾胃,
均有寒熱,各異陰陽。或陰傷火旺,法宜養血;或脾傷陰盛,法當溫補;或健脾理痰,
不得偏任辛燥,有妨津液;或滋陰養血,不得偏任清潤,有害中州。
此臨症權衡之要也。玆試為分列之,噎塞原於脾家氣血兩虛,而多半由血液活乾,
說人臟腑之津液流行,灌溉百脈,皆賴脾胃運行,稍不運行,即津液壅滯,
而陰血不榮,故患噎塞。推其原,或起憂鬱,至氣結胸中而生痰,痰久成塊,
膠於上焦,道路窄狹,飲可下,食難入,病之初起有如此者(宜香砂寬中丸;
白話文:
卷四
比和飲 (針對胃虛): 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神麯、藿香、陳皮、炒薏仁、甘草和陳米。 先用三升清水浸泡伏龍肝末,澄清後取一升半煎藥,加入薑和紅棗,稍微冷卻後服用。 每天分二到三次慢慢喝,不要吐出來。另外用陳米煮湯,隨時喝。
藿香安胃散 (又一方法): 使用橘皮五錢、人參、丁香、藿香各二錢半。每次取藥末二錢,加薑三片煎煮。
竹葉石膏湯 (針對胃熱)
茯苓半夏湯 (針對痰飲): 使用赤茯苓、半夏、陳皮、蒼朮、厚朴。
赤茯苓湯 (針對停水)
豬苓散 (又一方法): 使用豬苓、赤茯苓、白朮,等份磨成粉,每次取二錢用水調服。
薤白粥 (治療嘔吐): 使用薤白二莖、雞蛋白三個、小米三合煮粥。
神朮丸 (治療吐清水)
茯苓半夏湯 (針對食積): 使用麥芽、茯苓、半夏、白朮、神麯、橘紅、天麻、薑。
麥天湯 (又一方法): 使用麥冬、天麻、茯苓、白朮、半夏、神麯、陳皮、薑。
紫沉丸 (去除積滯): 使用陳皮五錢、半夏、神麯、代赭石、烏梅肉、砂仁各三錢、丁香、檳榔各二錢、沉香、木香、杏仁、白朮各一錢、蔻仁、巴豆霜各五分。用醋調和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此藥丸能治療中焦因食物積滯和寒氣阻礙而引起的吐食、疼痛。
另一種方法是,取去白橘皮一個、煨薑一塊,煎湯送服一百丸,每天服用兩次,等到大便通暢、不再嘔吐就停止服用。
噎塞與反胃 噎塞,是脾虛引起的疾病。反胃,是胃虛引起的疾病。醫書說:「三陽經脈阻塞叫做膈。」三陽經指的是大腸、小腸和膀胱。阻塞是指熱邪阻塞。小腸阻塞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阻塞會導致大便不通暢,膀胱阻塞會導致津液枯竭。三陽經都阻塞,前後排泄都會不順暢,下不通,就一定會向上逆行。所以食物噎塞難以下咽,即使咽下也會吐出來,這是因為陽火向上逆行而無法下降。由此可知,噎塞和反胃都是膈部發生的疾病,所以統稱為膈。
潔古將嘔吐分為三種:上焦的嘔吐,多因氣機不順,吃下東西就立即吐出來,這就是噎塞病;中焦的嘔吐,多因積滯,或是先吐後痛,或是先痛後吐,此病在胃脘部,詳見嘔吐條目;下焦的嘔吐,多因寒邪,早上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這就是反胃病。王太仆也認為噎塞是食物無法進入,是火熱的表現;反胃是食物吃下又吐出來,是沒有火,是寒冷的表現。然而,其寒熱的歸屬不能完全拘泥於此。士材說:脈象大而有力,應當以熱證治療;脈象小而無力,應當以寒證治療。臉色黃且有光澤,是虛寒;臉色紅赤而有光澤,是實熱。將臉色與脈象結合,脈象與症狀結合,才不會有誤,這是通用的原則。以上兩種病症都是由脾胃引起,都存在寒熱,陰陽各有不同。或是陰液受損火氣旺盛,應當用養血的方法;或是脾氣受損陰氣過盛,應當用溫補的方法;或是健脾理痰,不可過於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會妨礙津液;或是滋陰養血,不可過於使用清潤的藥物,會損害中焦。這是臨床診斷時權衡的要點。現在嘗試分別列舉,噎塞最初是因為脾家氣血兩虛,而且多半是由血液枯竭乾燥引起。人體臟腑的津液運行,灌溉全身的經脈,都依靠脾胃的運轉,稍微不順暢,就會導致津液阻塞,陰血無法滋養,因此患上噎塞。追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憂鬱,導致氣機在胸中鬱結而產生痰,痰久了形成塊狀,膠著在上焦,道路狹窄,飲品可以下去,食物難以進入。疾病的初期就是這樣。(可以服用香砂寬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