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4)
卷十七 (4)
1. 卷十七
陽明氣盛熱壯,然以血多津守,未嘗有所結,今言其結,則陽邪盛而傷陰,活其津液,
故結在中焦。陽明亢甚,故消谷善飢。又熱亢能消,精液不榮肌肉,故名曰消也。
經又日︰溲便頻而膏濁不禁,肝腎主之,此下消也。說緣腎水虧損,津液活竭,
水虧火旺,蒸爍肺金,肺被火邪,不能生腎,故成了消也。趙獻可言三消之症,
總由煎熬既久,五臟燥烈,能食者必發胸疽背癰,不能食者必發中滿鼓脹,
治者不必分上下,概用清肺滋腎之藥,上消小劑,中消中劑,
下消大劑(宜概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子)。其或命門火衰,火不歸元,游於肺為上消,
游於胃為中消,必用引火歸元之法,渴病若失矣(宜八味丸,冷水服之)。若過用寒涼,
恐內熱未除,中寒又起。獻可此言誠能於消病中尋源討流,但必切脈合症,
确然審是命門火衰,然後可用桂附,若由熱結所致,下咽立斃矣,慎之謹之。
大約善治三消者,必補腎水真陰之虛,瀉心火燔灼之勢,除腸胃燥熱之邪,
濟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活,氣血利而不澀,則消症無不愈矣。
夫三消之成,總皆以水火不交,偏勝用事,燥熱傷陰之所致,而要之五行之氣相成,
陽勝固能消陰,陰勝亦能消陽,如經言二陽之病,傳為風消。二陽者,陽明也,
陽明既病,木邪起而勝之,既勝,則精血不榮,肌,肉風消也,故由燥陽傷陰,
而氣不化水固為消。由陰邪偏勝,而陽不帥陰,其水不化氣亦為消,
其消一也(總治三消,宜人參白朮散、桑白皮湯、活血潤燥生津飲、大黃甘草飲子。
又有中消而口甘者,由脾熱中消而口苦者,由膽熱,此二種《內經》謂之癉症,
與消病一類卻非即消病。說口甘者,脾癉,肥美之所發。肥令人內熱,甘令人中滿,
中滿熱鬱,其氣上溢,久亦轉為消渴也,經則治之以蘭草,除陳氣也。蘭性味甘寒,
能利水道,其清氣能生津止渴,除陳積畜熱也。口苦者,膽癉。肝取決於膽,
而數謀慮不決,膽氣虛,其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以膽之脈會於咽也。
治法俱同三消,特各加引經藥使歸於肝脾。,,至三消分治之方,可詳舉之:
有煩渴能食者(宜人參白虎湯)。有消渴胸滿心煩,無精神者(宜人參寧神湯)。
有消渴便乾,陰頭短,舌白燥,口唇裂,眼澀而昏者(宜止消潤燥湯)。
有消渴後身腫者(宜紫蘇湯)。有消渴面目足膝腫,小便少者(宜瞿麥飲)。
有消渴咽乾面赤煩躁者(宜地黃飲)。有消渴盛於夜者(宜加減地黃丸)。
有消渴由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者(宜降心湯)。有心火熾熱,
口乾煩渴,小便赤澀者(宜清心蓮子飲)。有消渴小便數,舌上赤脈,
白話文:
陽明經的氣很旺盛,熱力也很強,但因為血液充足、津液充盈,所以通常不會有結滯的問題。現在說到結滯,是因為陽邪過盛而損傷了陰液,導致津液無法順暢運行,所以結滯發生在中焦(脾胃)。陽明經的熱邪過於亢奮,所以人會容易感到飢餓,吃得多。又因為熱邪過於旺盛,會加速消化,但精液無法滋養肌肉,所以這種病症被稱為「消」。
醫書上又說:「小便頻繁且尿液混濁不清,像油脂一樣」,這是肝腎功能失調引起的,屬於下消。這是因為腎水虧損,津液枯竭,腎水不足導致火氣旺盛,火熱蒸騰灼燒肺金,肺受到火邪的影響,就不能滋養腎,所以形成了消渴病。趙獻可認為三消的病症,總是因為長期煎熬,導致五臟燥熱,能吃的人容易長胸疽背癰,不能吃的人容易腹脹如鼓。治療的時候不需要區分上中下,總體上用清肺滋腎的藥物,上消用小劑量,中消用中劑量,下消用大劑量(可以都用六味丸加上麥冬、五味子)。如果是由於命門火衰,火氣不能歸於本源,反而上竄到肺,就形成上消,遊走到胃,就形成中消,必須用引火歸元的治療方法,渴病就會痊癒(可以用八味丸,用冷水服用)。如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恐怕內熱沒有消除,反而又引起中寒。趙獻可這番話確實能在消渴病中找到病源,但必須仔細把脈、結合症狀,確實診斷出是命門火衰,才能使用桂附等溫補藥物。如果是因為熱邪結滯引起的,隨便用溫補藥,病人就會立刻死亡,要謹慎小心。
總體來說,善於治療三消的醫生,必須補養腎水的真陰,瀉除心火的旺盛,清除腸胃的燥熱,滋潤心中的津液,使氣機運行通暢而不阻塞,津液能夠生成而不枯竭,氣血運行順利而不澀滯,這樣消渴病就能痊癒。
三消的形成,都是因為水火不協調,一方偏勝而用事,燥熱損傷陰液所導致的。總體而言,五行之氣要互相生成,陽氣旺盛固然能消耗陰液,陰氣旺盛也能消耗陽氣。如同《黃帝內經》所說「二陽的病症,會傳變為風消。」二陽指的是陽明經,陽明經如果生病,就會導致木邪起來克制它。木邪得勝之後,就會使精血不能滋養肌肉,肌肉就會像被風吹散一樣消瘦,所以是因為燥陽損傷了陰液,導致氣不能化生水,形成了消渴病。如果陰邪偏勝,陽氣不能統領陰液,水不能化生氣,也會導致消渴病,這兩種情況的本質是一樣的(治療三消總體上可以用人參白朮散、桑白皮湯、活血潤燥生津飲、大黃甘草飲子)。
還有一種中消,表現為口中發甜,是因為脾熱引起的;還有一種中消,表現為口中發苦,是因為膽熱引起的。這兩種情況,《黃帝內經》稱為「癉症」,雖然和消渴病類似,但並不是真正的消渴病。口中發甜,屬於脾癉,多因過食肥甘厚膩的食物引起。肥膩的食物會使人內生熱,甜膩的食物會使人中焦脹滿,中焦脹滿熱鬱,熱氣上溢,時間長了也會轉變成消渴病。《內經》中用蘭草來治療這種情況,可以去除積聚的濁氣。蘭草性味甘寒,能夠利水,它的清氣可以生津止渴,去除體內積聚的熱邪。口中發苦,屬於膽癉。肝的決斷取決於膽,如果過多思慮而猶豫不決,膽氣就會虛弱,膽氣上逆,就會導致口中發苦,因為膽經的脈絡通向咽喉。治療方法和三消相同,只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入引經藥,使藥效歸於肝脾。
以下列出三消分治的方劑:
- 有煩渴能吃的人(可以用人參白虎湯)。
- 有消渴病,胸悶心煩,精神不振的人(可以用人參寧神湯)。
- 有消渴病,大便乾燥,陰莖短縮,舌苔白而乾燥,嘴唇乾裂,眼睛乾澀昏花的人(可以用止消潤燥湯)。
- 有消渴病,身體浮腫的人(可以用紫蘇湯)。
- 有消渴病,面部、足部、膝蓋浮腫,小便量少的人(可以用瞿麥飲)。
- 有消渴病,咽喉乾燥,面色赤紅,煩躁不安的人(可以用地黃飲)。
- 有消渴病,症狀在夜晚加重的人(可以用加減地黃丸)。
- 有消渴病,是因為心火上炎,腎水不足,導致煩渴引飲,氣血日漸消耗的人(可以用降心湯)。
- 有心火熾盛,口乾煩渴,小便赤澀的人(可以用清心蓮子飲)。
- 有消渴病,小便頻繁,舌頭上有紅色脈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