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九 (18)
卷九 (18)
1. 卷九
變而成陰,宜用溫補燥濕藥。此施治之不可混也。然而為標為本,亦更有辨。
說癇症之成,有從標而得者,止在經脈不通;有從本而得者,必深人兩腎動氣。
夫兩腎動氣,是臟腑之根,呼吸之門,生氣之本也。生氣者,陽從陰極而生,
即蒼天之氣所自起之分也。故經曰蒼天之氣清淨,則意志治,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不能害,或經脈引入外咸,內傷深入於根本,傷其生化之原,則命門相火,
自下逆上,塞其音聲,迫出鳥獸之音,遍身之液,與脾之涎沫,迫而上湧,流出於口,
涎潮於心,故卒倒不知人也。小兒又有胎癇,得之母腹中,其母孕時,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子生即發為癇疾(宜燒丹丸。)而從古療癇,惟子和法最善,
其法,汗吐下並施,若虛而不勝吐下者,則以豁痰清火為主(如南星、木香、竹瀝、
菖蒲、全蠍、人參、黃岑、麥冬,)所用方藥無不取效(宜龍腦安神丸、五癇丸、
參朱丸,)師其意而用之可也。至篙崖則專取二蹻治之,亦屬徑路可尋,其法,
以晝作者為陽蹻(宜升陽湯,)夜作者為陰蹻(宜四物湯加柴胡、瓜蔞、半夏、南星、
黃柏、知母、遠志、棗仁、菖蒲)是也。此皆前人之可取以為則者也。然而癇病日久,
必成窠囊(宜厚朴丸,)窠囊日久,中必生蟲(宜妙央丸,)或與行痰(宜追風祛痰丸,
)滌熱(宜清心溫膽湯,)除驚(宜驚氣丸,)寧神(宜歸神丹。)癇病已癒,
須防再發(宜斷癇丹,或十全大補加棗仁、遠志、朱砂、麥冬、金箔、銀箔,
)必經年峻補,才保無虞,然後再加調養(宜六味丸,)庶乎可耳。
,,【脈,法】,《脈訣》曰:癲癇之脈,浮洪大長。鰲按:諸癇之脈,
大約沉實弦急者,皆不可治。,(諸癇症治〕,,,《綱目》曰:痰在膈間,
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盛僕倒。熬按:凡痰病皆然,不獨癇也。而不知人,
名之日癲。大人日癲,小兒日癇,其實一也。又曰:僕倒不省,皆由邪氣逆上陽分,
而亂於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
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不識人,而昏眩僕倒也。又曰:凡癲癇僕時,
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複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
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涎,後不再發。《入門》曰:有五,肝曰雞癇,
心曰馬癇,脾曰牛癇,肺曰羊癇,腎曰豬癇,以病狀偶類故為名,
其實不外乎痰火與驚,三者而已。諸方曰:宜燒丹丸;身熱脈浮為陽癇,宜妙香丸;
心涼脈沉為陰癇,宜五生丸;肥人多痰,宜加味壽星丸;瘦人火盛,霞清心滾痰丸;
痰迷心竅,宜金箔鎮心丸;痰火俱盛,宜甘遂散吐下之;因驚者,宜抱膽丸;因怒者,
白話文:
疾病轉為陰虛體質時,適合使用溫補、燥濕的藥物。這是治療上不能混淆的地方。然而,要區分症狀是表象還是根本原因,需要進一步辨別。
癲癇的形成,有些是從表面的經脈不通所導致;有些是從根本原因而來,必定是深入到兩腎的動氣出了問題。
兩腎的動氣,是臟腑的根本、呼吸的門戶、生氣的來源。所謂的生氣,是陽氣從陰氣極盛之時產生,也就是自然界清陽之氣的起源。所以經典說,自然界的清陽之氣清靜,人的意志就會正常,順應它則陽氣穩固,即使有邪氣也無法侵害。或者因為經脈引來外界的邪氣,內傷深入到根本,損傷了生化之源,就會導致命門的相火從下逆上,阻塞聲音,發出像鳥獸一樣的叫聲,全身的液體,連同脾臟的涎沫,被逼迫而向上湧,從口中流出,涎液在心中作祟,所以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小兒還有一種胎癇,是在母胎中就得的,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導致氣機上逆而無法下降,精氣停滯,所以孩子出生後就會發作癲癇。(適合使用燒煉的丹藥。)從古至今,治療癲癇以子和的方法最好,方法是使用汗、吐、下三種方法一起治療,如果體虛而不能承受吐、下之法,就以化痰清火為主。(可以使用南星、木香、竹瀝、菖蒲、全蠍、人參、黃芩、麥冬等藥材。)所使用的方藥無不見效。(適合使用龍腦安神丸、五癇丸、參朱丸等。)要領會其治療意圖並加以應用。到了篙崖則專門取用二蹻穴來治療,也是一條可以遵循的途徑。方法是,白天發作的屬於陽蹻(適合使用升陽湯),夜晚發作的屬於陰蹻(適合使用四物湯加上柴胡、瓜蔞、半夏、南星、黃柏、知母、遠志、棗仁、菖蒲等)。這些都是前人可以借鑒的方法。然而,癲癇病日久,必定會形成病灶(適合使用厚朴丸),病灶日久,其中必定會生蟲(適合使用妙央丸),或者配合化痰(適合使用追風祛痰丸)、清除熱邪(適合使用清心溫膽湯)、消除驚恐(適合使用驚氣丸)、安定心神(適合使用歸神丹)。癲癇病痊癒後,必須預防再次發作(適合使用斷癇丹,或者十全大補湯加上棗仁、遠志、朱砂、麥冬、金箔、銀箔),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峻補,才能確保無憂,然後再加以調理(適合使用六味丸),大概就可以治好。
【脈法】《脈訣》說:癲癇的脈象,是浮、洪、大、長。我認為:各種癲癇的脈象,大約是沉、實、弦、急的,都是難以治療的。
【各種癲癇的治療】《綱目》說:痰在膈間,會頭暈但不會跌倒;痰向上溢出到膈上,則會頭暈嚴重而跌倒。我認為:所有痰病都是這樣,不只是癲癇。不省人事,就稱為癲。大人稱為癲,小兒稱為癇,其實都是同一種病。又說:跌倒不省人事,都是因為邪氣向上逆行到陽分,擾亂了頭部。癲癇,是痰邪向上逆行所致,痰邪向上逆行,就會導致頭部氣機紊亂,頭部氣機紊亂,就會導致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所以聽不到聲音,不認識人,而昏眩跌倒。又說:凡癲癇發作時,口中會發出聲音,快要清醒時會吐出涎沫,清醒後又會再次發作,時發時停,而不會停止。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的病症,則是在昏倒時沒有聲音,清醒時沒有涎沫,之後也不會再發作。《入門》說:癲癇有五種,肝的稱為雞癇,心的稱為馬癇,脾的稱為牛癇,肺的稱為羊癇,腎的稱為豬癇,以發病時的症狀來比擬命名,其實都不外乎痰、火和驚嚇這三種原因。各種處方說:適合使用燒煉的丹藥;身體發熱、脈象浮盛的是陽癇,適合使用妙香丸;身體發涼、脈象沉伏的是陰癇,適合使用五生丸;肥胖的人多痰,適合使用加味壽星丸;瘦弱的人火氣旺盛,適合使用霞清心滾痰丸;痰迷心竅,適合使用金箔鎮心丸;痰火都旺盛,適合使用甘遂散來吐瀉;因為驚嚇而引起的,適合使用抱膽丸;因為憤怒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