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五 身形門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身形門 (4)

1. 卷二十五 身形門

骨寒之病甚深,非但浮淺惡寒之謂也(宜溫腎散加附子、肉桂、虎骨)。一曰熱,

其熱從骨間蒸發,按之雖不甚烙手,然覺有鬱蒸不可耐狀,有非飲湯引水所能解,

其板齒必乾燥,以齒者骨之餘,板齒尤諸齒之門戶,骨熱故板齒乾燥,

即經言髓涸齒乾,乃為骨熱病者是也(宜滋陰降火湯加鱉甲、地骨皮)。

其或因骨熱至四肢,緩弱不舉,駸駸成骨痿之症矣。一曰痿,

《內經》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活B而髓減,發為骨痿。有所遠行勞倦,

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

則骨活B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也。據經之言,骨痿之病,由於骨熱,

非但尋常疲弱之謂也(宜虎潜丸)。一曰痛,人身之痛,或由風淫濕滯,

或由血刺痰攻,淺不過肌肉皮毛,深亦止經格臟腑。若入裡徹骨,作酸作疼,

雖因寒因熱有不同,要其損傷勞極,為至甚而無加矣(宜虎骨散、二妙散)。

他如久立傷骨,骨傷之病,或亦有痛者,或漸至成痿者,當受傷之初,

不可不急救也(宜補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補)。迨至骨絕,齒必黃落,

雖有藥餌,不可救矣,經故斷之為十日死。〔骨病症治〕《難經》曰︰少陰者,

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直指》曰:骨為髓之藏,髓者,飲食五味之實秀也,

髓虛則骨虛,勢所必至也。又曰:骨熱病,當與骨蒸門參看。《資生》曰:扁鵲云:

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醴之所及也;

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矣。夫病在骨髓,扁鵲以為難,則骨髓有病,病亦惙矣。

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肉,防衛筋骨者也。

皮之外,又有薄皮曰膚,俗謂之活B皮。經言皮膚亦曰腠理,津液滲泄之所曰腠,

文理縫會之中曰理,腠理亦曰玄府。玄府者,汗孔也。汗液色玄,從空而出,

以汗聚於裡,故渭之玄府。府,聚也。皮之所主為肺,故凡風寒之邪襲人,

肺先受之,以其先入皮毛也。邪著皮毛,腠理開泄,然後入於絡脈,侵及於經,

發而為病,其理然也。皮之為病,若㿀痧(另詳本條),若癮疹(另詳本條),

若痤痱(另詳本條),若麻木(另詳本條),若靨痣(另詳本條),皆皮之病。前既詳言,

玆可勿贅。其所常有者,無過痛癢兩端,故經曰︰癢痛生於皮毛。又曰:諸癢為虛,

血不榮肌。又曰:諸痛皆屬於火也。血虛之癢,如蟲行皮中(宜大料四物湯,

兼用澡洗藥)。反虛之癢,淫淫不已(宜四物湯加黃芩煎水,調浮萍末服之)。

風邪之癢,癢甚難忍(宜菊花散去石膏加薄荷)。酒後之癢,癢如風瘡,

常搔至血出(宜蟬脫散)。心實之痛,深至肉間(宜導赤散加減)。火灼之痛,

白話文:

骨寒的疾病非常嚴重,不僅僅是感覺到表面上的怕冷而已(適合用溫腎散,並加入附子、肉桂、虎骨)。

另一種情況是發熱,這種熱從骨頭深處散發出來,按壓皮膚雖然不覺得很燙,但會感覺到一股悶熱難耐的感覺,這種熱不是喝水吃藥就能解決的。患者的牙齒一定會乾燥,因為牙齒是骨頭的一部分,而門牙更是牙齒的門戶,骨頭發熱所以牙齒會乾燥,這就是古籍所說的「髓液枯竭,牙齒乾燥」,正是骨頭發熱的症狀(適合用滋陰降火湯,並加入鱉甲、地骨皮)。

如果骨熱蔓延到四肢,會導致四肢軟弱無力,逐漸發展成骨痿的疾病。

另一種情況是痿弱,《內經》說:「腎氣發熱會導致腰椎僵硬抬不起來,骨髓減少,就會發生骨痿。」可能是因為長途跋涉過於勞累,遇到酷熱的天氣而感到口渴,口渴會導致體內的陽氣耗損,陽氣耗損熱就會停留在腎臟。腎屬水,如果水不能勝過火,就會導致骨髓虛弱,因此雙腳無法支撐身體,就形成了骨痿。根據古籍所說,骨痿的病因來自於骨熱,不僅僅是一般的疲勞虛弱而已(適合用虎潛丸)。

還有一種情況是疼痛,人體的疼痛,有的因為風邪濕氣阻滯,有的因為血瘀痰阻,輕的不過是肌肉皮膚的疼痛,深的也只到經絡臟腑的疼痛。如果疼痛深入到骨頭,感覺酸痛難忍,雖然可能因為寒熱不同而有差異,但都是因為勞損到了極點,疼痛劇烈難以忍受(適合用虎骨散、二妙散)。

其他像久站造成的骨損傷,可能會引起疼痛,或者逐漸導致痿弱。當剛受傷的時候,一定要立刻治療(適合用補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補)。如果等到骨髓枯竭,牙齒就會脫落變黃,即使有藥也無法挽救了,古籍因此斷定為會在十天內死亡。

關於骨病的治療,《難經》說:「少陰脈屬於冬季,潛伏並滋養骨髓。」《直指》說:「骨頭是骨髓的儲藏之處,骨髓是飲食精華所化生的,骨髓虛弱則骨頭也會虛弱,這是必然的。」又說:「骨熱的病,應該參考骨蒸的相關內容。」《資生》說:「扁鵲說:病在皮膚毛孔,可以用湯藥、熨燙的方法治療;病在血管,可以用針灸治療;病在腸胃,可以用酒藥來治療;如果病在骨髓,即使司命神也束手無策了。」由此可見,扁鵲認為骨髓的病很難治療,因此骨髓一旦生病,病情會非常危險。

皮膚是包裹肌肉,保護筋骨的。皮膚外層還有更薄的皮膚稱為「膚」,俗稱「活皮」。古籍說皮膚也叫腠理,津液滲出的地方叫腠,紋理會合的地方叫理,腠理也叫玄府。玄府就是汗孔。汗液顏色發黑,從汗孔排出,因為汗聚集在體內,所以稱之為玄府。府有聚集的意思。皮膚的主導臟腑是肺,所以風寒侵襲人體時,肺首先受到影響,因為邪氣先從皮膚毛孔進入。邪氣停留在皮膚毛孔,腠理就會打開,然後進入經絡,侵襲到經脈,進而發病,這是其中的道理。皮膚的疾病,像是痧疹(詳見其他條目)、癮疹(詳見其他條目)、痤瘡(詳見其他條目)、麻木(詳見其他條目)、黑痣(詳見其他條目),都是皮膚的疾病。之前已經詳細說明,這裡不再贅述。皮膚病最常見的,莫過於疼痛和瘙癢,因此古籍說:「癢痛生於皮毛。」又說:「各種瘙癢都是虛證,是血不足以滋養肌肉。」又說:「各種疼痛都屬於火。」血虛引起的瘙癢,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適合用大料四物湯,配合沐浴藥)。反覆虛弱引起的瘙癢,持續不斷(適合用四物湯加黃芩煎水,調入浮萍粉服用)。風邪引起的瘙癢,癢得難以忍受(適合用菊花散去掉石膏,加入薄荷)。飲酒後的瘙癢,像風疹一樣,常常抓到出血(適合用蟬脫散)。心實的疼痛,深入到肌肉之間(適合用導赤散加減)。火灼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