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七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6)

1. 卷七

或酒或鹽湯下六七十丸。如久不消,加醋煮硼砂二錢。此方總治。

,,一切㿉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小腹絞痛,甚則囊腫潰爛出黃水,

無不效。,如小腸氣新發者,不必此方,只用橘核一錢半,桃仁十五個,山梔一錢,

炮川烏、吳茱萸各五分,各炒為粗末,水煎。此名橘核散。橘核單止痛,川烏散寒鬱,

山梔除濕熱,又引川烏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立效散,,〔抽痛〕,全蠍七個,砂仁三七枚,茴香一錢,共為末,分三服,

熱酒調下,空心即效。

,,楊氏麝香元,,〔又〕,木香,胡椒各一兩,炒全蠍,巴霜各四錢,麝香一錢,蒸

餅丸。麻子大,朱砂為衣,熱水下五七丸。,此方能尋諸處痛。

凡小腸氣及膊胱氣脇下痛,最難治,此藥主之。,

四味茴香散,,〔又〕,烏藥酒浸一宿焙,高良薑,青皮,茴香各一兩,共為末,

每二錢,發時酒下。

治小腸癰方十

,,天黃湯,,〔初起〕,熟大黃,芒硝各一錢,丹皮,白芥子,桃仁各二錢

,,活血散瘀湯,,〔又〕,川芎,當歸,赤芍,蘇木,丹皮,枳殼,木瓜,桃仁各一

錢,檳榔六分,炒大黃二錢

,,苡仁湯,,〔已成〕,苡仁,瓜蔞仁各三錢,丹皮,桃仁各二錢,白芍一錢

,,丹皮散,,〔下膿〕,人參,丹皮,白芍,茯苓,苡仁,黃耆,桃仁,白芷,當歸

,川芎各一錢,肉桂,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參耆地黃湯,,〔補益〕,人參,黃耆,茯苓,熟地,山藥,丹皮,山萸,薑,棗

,,敗毒散,,〔毒〕

,,四物湯,,〔下瘀〕,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三仁湯,,〔下膿〕,苡仁二錢半,冬瓜仁,桃仁,丹皮各一錢半

,,神效瓜蔞湯,,〔又〕,瓜蔞一個,當歸,甘草各五錢,乳香,沒藥各一錢,此是

重劑勿輕用。

,,牡丹皮散,,〔又〕,丹皮,人參,天麻,茯苓,薏苡仁,黃耆,桃仁,白芷,酒

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足太陽膀胱,起於目內眦,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脾挾脊內,過髀樞,

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次注足少陰腎經。每日申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膀胱。足太陽膀胱經,少氣而多血。

),,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遠於京師,

且津液必待氣化而後能出,則其為器,有不得與諸陽並者,乃其經反納太陽何也?

以太陽起於少陰,今歸之以陽,故藉納於此也。其實太陽為三陽之主,

膀胱乃必待氣化而後能出,則太陽豈膀胱能為之耶,後人不明經旨,

白話文:

[卷七]

有的情況,可以用酒或鹽水送服六、七十顆藥丸。如果很久都不見效,就加醋煮二錢硼砂來服用。這個方子總體來說,可以治療各種疝氣,包括睪丸腫脹,偏大或偏小,有的硬如石頭,有的會引起小腹絞痛,嚴重時陰囊會腫脹潰爛,流出黃水。這個方子對這些症狀都有效。如果是剛發作的小腸疝氣,則不必用這個方子,只需要用橘核一錢半、桃仁十五個、山梔一錢、炮製過的川烏、吳茱萸各五分,都炒過磨成粗末,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叫做橘核散。橘核主要止痛,川烏可以驅散寒氣,山梔可以去除濕熱,並且引導川烏快速下行,不讓它停留在胃中,用起來效果很快。

立效散,[針對抽痛]:用全蠍七個、砂仁三七枚、茴香一錢,一起磨成末,分成三次服用,用熱酒送服,空腹服用效果很快。

楊氏麝香元,[另一方]:用木香、胡椒各一兩,炒過的全蠍、巴豆霜各四錢,麝香一錢,用蒸熟的餅做成藥丸,像麻子那麼大,用朱砂做外衣,用熱水送服五到七顆。這個方子能找到身體各處的疼痛點。凡是小腸疝氣、膀胱氣、脅下疼痛等難以治療的病症,這個藥都能治療。

四味茴香散,[另一方]:用烏藥用酒浸泡一晚後烘乾,高良薑、青皮、茴香各一兩,一起磨成末,每次用二錢,病發作時用酒送服。

治療小腸癰的方子共十個:

天黃湯,[初期]:用熟大黃、芒硝各一錢,丹皮、白芥子、桃仁各二錢。

活血散瘀湯,[另一方]:用川芎、當歸、赤芍、蘇木、丹皮、枳殼、木瓜、桃仁各一錢,檳榔六分,炒過的大黃二錢。

苡仁湯,[已經化膿]:用薏苡仁、瓜蔞仁各三錢,丹皮、桃仁各二錢,白芍一錢。

丹皮散,[排膿]:用人參、丹皮、白芍、茯苓、薏苡仁、黃耆、桃仁、白芷、當歸、川芎各一錢,肉桂、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參耆地黃湯,[補益]:用人參、黃耆、茯苓、熟地、山藥、丹皮、山萸、薑、棗。

敗毒散,[針對毒邪]。

四物湯,[排瘀血]:用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三仁湯,[排膿]:用薏苡仁二錢半,冬瓜仁、桃仁、丹皮各一錢半。

神效瓜蔞湯,[另一方]:用瓜蔞一個,當歸、甘草各五錢,乳香、沒藥各一錢。這個方子藥性很強,不要輕易使用。

牡丹皮散,[另一方]:用丹皮、人參、天麻、茯苓、薏苡仁、黃耆、桃仁、白芷、酒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足太陽膀胱經,從眼睛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交匯於頭頂。它的一個分支從頭頂到耳朵上角。它的主幹從頭頂進入腦部,然後出來到後頸,沿著肩背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再沿著脊柱兩側進入,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的一個分支從腰部夾著脊柱貫穿臀部,進入膝窩。它的一個分支從肩胛內側向兩側向下貫穿脾臟,夾著脊柱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向下與膝窩匯合,然後向下貫穿小腿內側,出來到外踝後方,沿著京骨到小趾外側,接著進入足少陰腎經。每天下午申時,全身的氣血都注入膀胱。足太陽膀胱經,氣少而血多。)

膀胱,是掌管津液的官員。地方都邑遠離京城,而且津液必須經過氣化才能排出,所以膀胱的性質和其它陽經不同,但它所屬的經脈卻反而歸屬於太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太陽之氣起始於少陰,現在又歸屬於陽,所以讓它歸屬於膀胱。實際上,太陽是三陽之主,膀胱的津液必須氣化才能排出,難道是膀胱能主導太陽之氣嗎?後人不明白經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