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四 (14)
卷二十四 (14)
1. 卷二十四
脾病聲慢,腎病聲沉,大腸病聲長,小腸病聲短,胃家聲速,膽病聲清,
膀胱病聲微。東垣曰:濕勝則聲音如甕中出矣。(以上言聽音辨症)。《靈樞》曰:
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故無音也。《得效》曰:醉臥當風,
使人卒失音。丹溪曰:風冷,能令人卒失音。(以上言卒然無音)。《綱目》曰:
喑者,邪入陰分也,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喑,
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說B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喉喑,
但喉中聲嘶,而舌本能轉運言語也。(以上言喑啞有二)。《得效》曰:
五臟久咳則聲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門病。《入門》曰:用力顫掉聲嘶,
乃氣虛衛冷甚也。丹溪曰:咳嗽聲嘶,乃血虛受熱之故也。(以上言聲嘶)。
《內經》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本下行,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夫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以上言息有音)。扁鵲曰: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入門》曰︰內傷虛損,因瘡失音者不治。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
三日半死矣。(以上言聲音不治症)。
治咽喉病方四十一喉痹欽 〔總治〕 桔梗 元參 貝母 荊芥 薄荷 薑蠶 前
胡 甘草 花粉燈心 牛蒡子 款冬花
清心利咽湯 〔痰盛〕 黃連 黃芩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 山梔 連翹 元
參 大黃 朴硝 甘草 牛蒡子
吹藥方 〔又〕火硝錢半 硼砂五分 薑蠶二分半 冰片二釐
八味丸 〔又〕 熟地 山藥 山萸丹皮 茯苓 澤瀉 附子 肉桂
歸脾湯〔又〕,
石膏敗毒散 〔熱症〕
通經丸 〔經閉〕 桂心 青皮 大黃 薑炭 蓬朮 乾漆 當歸 桃仁 延胡索
牛蒡湯 〔喉痹〕 升麻 牛蒡子黃藥子 無參 紫背浮萍 桔梗 甘草 天花粉
外用通隘散吹之。
通隘散〔又〕 硼砂二分 兒茶青黛 滑石 寒水石各一分 黃連 黃柏清黃
活B礬各半分 冰片二釐
大承氣湯〔陽盛〕大黃 芒硝厚朴 枳實
芩連消毒飲〔項腫〕柴胡 羌活黃芩 黃連 防風 荊芥 白芷 川芎 連翹 桔梗
枳殼 射干 大黃 甘草 牛蒡子 等分,惟桔梗加倍。
急救方〔口緊〕馬蘭梗葉打汁,入醋少部B滴鼻中,或灌喉中,痰自開。
解毒雄黃丸〔喉風〕雄黃 鬱金各一兩 巴豆十四粒 醋糊丸,綠豆大,醋磨,
下七丸,吐痰即愈。不吐再服,或就腫處刺血,以牙硝吹點之,
或刺手大指之少商穴。
青靈膏〔喉癬〕薄荷三錢 貝母一錢 百草霜 甘草各六分 冰片三分 玉丹二錢
白話文:
脾臟有病時,說話聲音會比較慢;腎臟有病時,聲音會比較低沉;大腸有病時,聲音會拉長;小腸有病時,聲音會比較短促;胃有病時,聲音會比較快;膽有病時,聲音會比較清脆;膀胱有病時,聲音會比較微弱。
李東垣說:體內濕氣過重時,發出的聲音就像從甕裡發出來的一樣。(以上是通過聽聲音來辨別疾病的說法)。
《靈樞》說:寒氣侵入會厭部位,會導致會厭無法正常活動,聲音發不出來也無法向下傳導,因此就沒有聲音了。《得效》說:酒醉後在風中睡覺,會導致突然失聲。朱丹溪說:風寒會導致人突然失聲。(以上是關於突然失聲的說法)。
《本草綱目》說:失音是邪氣侵入陰分的表現,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舌頭失音,像是中風導致舌頭不能靈活轉動的情況;另一種是喉嚨失音,像是勞累咳嗽導致失聲的情況。舌頭失音是指舌頭不能靈活轉動,無法說話,但喉嚨發出的聲音還是正常的;喉嚨失音是指喉嚨聲音沙啞,但舌頭能靈活轉動,可以說話。(以上是關於失音有兩種情況的說法)。
《得效》說:五臟長期咳嗽會導致聲音沙啞,沙啞是因為喉嚨受損,不是咽門的疾病。《入門》說:用力說話導致聲音顫抖沙啞,是因為氣虛導致衛氣寒冷。《丹溪》說:咳嗽聲音沙啞,是因為血虛受熱引起的。(以上是關於聲音沙啞的說法)。
《內經》說:無法躺臥且呼吸有聲音,是陽明經氣逆亂的表現。足三陽經脈本應向下行走,現在卻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會有聲音。陽明經是胃的經脈,陽明經氣逆亂,無法按照正常的路徑運行,所以無法躺臥。如果起居生活如常,但呼吸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氣逆亂。絡脈的病症比較輕微,所以起居如常,但呼吸會有聲音。(以上是關於呼吸有聲音的說法)。
扁鵲說:病人五臟功能衰竭,神志不清,聲音沙啞就代表快要死了。《入門》說:內傷虛損導致因瘡瘍而失聲,是無法治好的。病人陰陽之氣都衰竭,失聲無法說話的,會在三天半左右死亡。(以上是關於聲音無法治好的情況)。
以下是一些治療咽喉疾病的方劑:
喉痹欽(總治): 桔梗、元參、貝母、荊芥、薄荷、僵蠶、前胡、甘草、花粉、燈心草、牛蒡子、款冬花
清心利咽湯(痰多): 黃連、黃芩、防風、荊芥、薄荷、桔梗、山梔、連翹、元參、大黃、朴硝、甘草、牛蒡子
吹藥方: 火硝(半錢)、硼砂(五分)、僵蠶(二分半)、冰片(二釐)
八味丸: 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歸脾湯
石膏敗毒散(熱症):
通經丸(經閉): 桂心、青皮、大黃、薑炭、蓬朮、乾漆、當歸、桃仁、延胡索
牛蒡湯(喉痹): 升麻、牛蒡子、黃藥子、玄參、紫背浮萍、桔梗、甘草、天花粉
外用通隘散(吹):
通隘散: 硼砂(二分)、兒茶、青黛、滑石、寒水石(各一分)、黃連、黃柏、清黃、活礬(各半分)、冰片(二釐)
大承氣湯(陽氣過盛):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芩連消毒飲(頸部腫脹): 柴胡、羌活、黃芩、黃連、防風、荊芥、白芷、川芎、連翹、桔梗、枳殼、射干、大黃、甘草、牛蒡子 (等份,桔梗加倍)
急救方(口緊): 馬蘭梗葉榨汁,加入少許醋,滴入鼻中或灌入喉嚨,痰液自然會打開。
解毒雄黃丸(喉風): 雄黃、鬱金(各一兩)、巴豆(十四粒),用醋糊成丸,像綠豆大小,用醋磨成汁,服用七丸,吐出痰液就好了。不吐就再服,或者在腫脹的地方刺血,用牙硝吹灑,或者在手大拇指的少商穴刺血。
青靈膏(喉癬): 薄荷(三錢)、貝母(一錢)、百草霜、甘草(各六分)、冰片(三分)、玉丹(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