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一 臟腑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臟腑門 (9)

1. 卷一 臟腑門

喘脈滑而浮者生,澀而數者死,大抵宜浮遲,不宜急數。又曰:咳逆脈浮而緩者易治;

弦急而按之不數者難治;脈急或促或微皆可治;脈代者死;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

難治。仲景曰:咳唾膿血,脈數虛,為肺萎,數實為肺癰。《脈經》曰:

喘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手足寒者死,數者亦死,為其形損故也。又曰:

肺癰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回春》曰:喘急脈沉,肺脹停水,氣逆填胸,

脈必沉取,沉而實滑,身溫易愈,身冷脈浮,尺澀難補。《入門》曰:咳逆上氣,

脈散者死。散即數也。咳逆脈數,為火刑金,故必死。

,,【咳嗽之因】,《內經》曰:人感於寒,微則為咳,甚則為洩、為痛。河間曰:

經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者,說傷濕積於脾也。大抵秋氣宜清肅,若反動之,

氣必上沖為咳嗽,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亦不為痰。

若有痰而寒少熱多,故咳嗽。是咳嗽非專主於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

故風寒先能傷之也。經云: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

非其時,則傳以與之也,所病不等。風寒燥濕火,皆能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

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嗽。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

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各隨症用藥。又曰:無痰有聲曰咳。

肺氣傷而不清也。無聲有痰曰嗽,脾濕動而為痰也。有痰又有聲則曰咳嗽耳。

【喘咳由腎家虛】,《直指》曰:腎虛不能納氣歸元,故氣逆。咳喘痰盛,

或喘或脹,髓虛多唾,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為牽掣,咳愈重,聲愈乾,

當於受病之處圖之。又曰:肺出氣,腎納氣,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

自覺氣於臍下逆奔而上,此腎虛不能納氣也,當以補腎為主,毋徒寧肺。

,,【咳嗽不治症】,《靈樞》曰:咳而羸瘦,脈堅大者死;咳而脫形發熱,

脈小堅急者死。《入門》曰:凡咳喘至肺脹有咽瘡,失音者必死;脈數有熱,

喘嗽吐血上氣不得臥者死。《正傳》曰:久嗽不止,成癆聲啞,或喉中生瘡者不治。

《丹溪》曰:咳嗽肺脹,鬱遏不得眠者,為難治也。,【禁忌法】,《入門》曰:

凡久嗽,忌用人參、半夏、陳皮等燥藥,久喘亦忌人參。凡氣嗽,忌罌粟殼、

肉豆蔻等澀藥。丹溪曰:凡咳嗽,口乾咽燥而有痰者,忌南星、半夏,宜瓜蔞仁、

貝母。若有飲水者,又忌瓜蔞,恐膩膈。,【導 引】,《保生秘要》曰:

伸足坐定雙捏兒訣,用力撐起,低頭躬身漸下,以兩手扳足尖三次,隨原訣用力仰起,

次咽津下降幽闕。如此躬法二十四回,養靜半香效。

,,【運,央】,《保生秘要》曰:此症有三種:或感風寒而嗽,或因心火妄動,

白話文:

卷一 臟腑門

關於喘的脈象: 脈象滑而浮是好現象,脈象澀而急促則表示病情危險。總體來說,喘的脈象應該是浮而慢,不應該是急而快。 另外說,咳嗽時脈象浮而緩是容易治療的;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而按下去又不快的是難以治療的;脈象急促、時快時慢或者非常微弱都還可治療;脈象出現間歇性停頓(代脈)表示病情危險;右關脈(指寸關尺的關部,在手腕處)出現像琴弦一樣繃緊的脈象,代表肝木之氣過盛而剋制脾土之氣,這種情況也難以治療。《傷寒論》提到,咳嗽吐膿血,脈象快而虛弱是肺萎縮,脈象快而有力是肺癰。《脈經》說,喘的時候脈象滑潤、手腳溫暖是好現象,脈象澀滯、手腳冰冷則表示病情危險,脈象快也表示病情危險,因為身體已經虛弱。《脈經》又說,肺癰吐血時,脈象緊實有力表示病情危險,脈象滑潤則表示病情有希望。《回春》說,喘氣急促、脈象沉在下,代表肺脹積水、氣往上衝塞滿胸口,脈象一定是要按到深處才能感覺到,按下去感覺是沉實而滑潤,身體溫熱容易痊癒,如果身體冰冷、脈象浮在表面且尺部(手腕最末端)的脈象澀滯,就難以治療。《醫學入門》說,咳嗽氣逆上衝,脈象散亂是病情危險,散亂也就是快速的意思,咳嗽氣逆脈象快速,代表火邪剋制肺金,所以病情危險。

【咳嗽的原因】《黃帝內經》說,人感受寒氣,輕微會咳嗽,嚴重就會腹瀉、疼痛。河間學派認為,《內經》提到秋天受到濕邪影響,冬天發生咳嗽,是說濕氣累積在脾臟。總體來說,秋季的氣候應該清爽肅殺,如果反常,氣就會往上衝形成咳嗽,嚴重就會引動脾臟的濕氣形成痰。這說明脾臟沒有積留濕氣,即使傷到肺氣,也不會產生痰。如果產生痰,並且寒象少而熱象多,就會咳嗽。所以咳嗽不單單是肺臟的問題,因為肺臟主掌皮膚毛髮,掌管體外,所以風寒容易先傷到肺。 《黃帝內經》又說,五臟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臟。每個臟腑會在它主導的時節生病,如果不是在它主導的時節生病,就會傳給其他臟腑,所患的疾病不盡相同。風、寒、燥、濕、火都能使人咳嗽,只有濕邪導致痰飲進入胃部,停留在胃部而不運行,向上進入肺部就會咳嗽。如果濕邪在心經,就叫熱痰;濕邪在肝經,就叫風痰;濕邪在肺經,就叫氣痰;濕邪在腎經,就叫寒痰。治療時要根據具體症狀用藥。另外說,沒有痰只有聲音的叫咳,是肺氣受損而不清爽;沒有聲音只有痰的叫嗽,是脾濕被引動形成痰。既有痰又有聲音就叫咳嗽。

【喘咳因腎虛引起】《直指方》說,腎虛不能將氣納入丹田,所以氣往上逆。咳嗽喘氣痰多,有時喘有時脹,腎精虛弱多口水,腳冷骨頭萎軟,胸腹和全身都感覺被牽扯,咳嗽越嚴重,聲音越沙啞,應當在生病的地方著手治療。又說,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凡是咳嗽突然加重,牽引全身,感覺氣從肚臍下面向上衝,這是腎虛不能納氣,應當以補腎為主,不要只顧著治療肺。

【咳嗽的不治之症】 《靈樞》說,咳嗽導致身體消瘦,脈象強大有力的會死;咳嗽導致身體虛脫、發熱,脈象細小且繃緊的會死。《醫學入門》說,凡是咳嗽喘氣到肺脹,喉嚨有瘡,失聲的必然會死;脈象快且有熱,喘氣咳嗽吐血,氣往上衝不能躺下的會死。《醫學正傳》說,長期咳嗽不停,形成虛勞,聲音沙啞,或喉嚨長瘡的不能治。《丹溪心法》說,咳嗽肺脹,鬱悶難以入睡的,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

【禁忌事項】《醫學入門》說,凡是長期咳嗽,忌用人參、半夏、陳皮等燥熱的藥物,長期喘氣也忌用人參。凡是氣逆引起的咳嗽,忌用罌粟殼、肉豆蔻等收澀的藥物。《丹溪心法》說,凡是咳嗽,口乾咽燥而有痰的,忌用南星、半夏,宜用瓜蔞仁、貝母。如果痰多,又忌用瓜蔞,因為容易造成胸膈悶脹。

【導引方法】 《保生秘要》說,伸直雙腿坐好,雙手捏住膝蓋,用力撐起身體,低頭彎腰漸漸向下,用兩手扳住腳尖三次,隨後按原來的動作,用力仰起身體,然後嚥下口水,讓口水降入丹田。這樣彎腰二十四次,靜養半柱香的時間就會有效果。

【運,央】 《保生秘要》說,這種病有三種情況:一是感受風寒而咳嗽,二是因心火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