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八,內傷外感門 (7)
卷十八,內傷外感門 (7)
1. 卷十八,內傷外感門
,,,二神丸,,〔又〕補骨脂四兩,肉豆蔻二兩,共為末,大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
同煮爛,棗去皮核,去薑,搗丸,豁湯下三錢。
,,異央散,,〔消補〕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橘紅
,,,溫膽湯,,〔脾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薑,棗,如心虛
,加人參、棗仁。心內煩熱,加黃連、麥冬。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冬、
五味、花粉。表熱未清,加柴胡。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內熱心煩,
加山梔。
,,育氣丸,,〔挾鬱〕,,木香,丁香,藿香,檀香,砂仁,蔻仁,人參,白朮,茯苓
炙草,山藥,橘紅,青皮,蓽澄茄,每末二錢,木瓜湯下。
,,,消谷丸,〔通快〕,,神曲六兩,炒烏梅肉,炮薑各四兩,麥芽三兩,蜜丸,
每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
,,,蒼朮丸,,〔溫暖〕,,製蒼朮二斤,神
,曲一斤,蜜丸,每三十丸,米湯下,日三服。大冷加乾薑三兩,腹痛加當歸三兩,
羸弱加炙甘草二兩。
,,諸鬱,臟氣病也。其原本由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鬱之病生焉。六鬱者,
氣血濕熱食痰也。諸鬱之脈皆沉。六鬱所挾,則兼芤澀數緊滑緩,或沉結促代,
最宜細診。說鬱者,滯而不通之義。百病皆生於鬱,人若氣血衝和,病安從作。
有怫鬱,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或鬱於氣,或鬱於血,病斯作矣。
治鬱之法,不外《內經》所言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
水鬱折之數語。後之解者,以吐訓達,而以燒鹽三兩,溫湯二升畢達之義。以汗訓發,
而以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畢發之義。以下訓奪,而以檳榔、枳實、大黃、
厚朴畢奪之義。以解表利小便訓泄,而以橘紅、蘇子、桑皮、木通、豬苓、
澤瀉畢泄之義。以遏製衝逆訓折,而以黃柏一味畢折之義。用之有應有不應,
以五者僅為一偏之治,不知立言者原無過,解之者自誤也。王安道、
張介賓皆能擴充《內經》之旨,餘因撮其要而為之論。夫達者,通暢之義。
木鬱風之屬,臟應肝,腑應膽,主在筋爪,傷在脾胃,症多嘔酸。木喜條鬯,
宜用輕揚之藥,在表疏其經,在裡疏其臟,但使氣得通行,均謂之達。若專用吐,
謂肺金盛,抑製肝木,則與瀉肺氣、舉肝氣可矣,何必吐。謂脾濁下流,
少陽清氣不升,則與抑胃升陽可矣,又何必吐。木鬱固有吐之之理,而以吐總該達字,
則未也(直達鬱湯)。發者,越之也。火鬱之病,為陽為熱,臟應心,腑應小腸、三焦,
主在脈絡,傷在陰分。凡火之結聚斂伏者,不宜蔽遏,當因其熱而解之散之,
升之揚之。如腠理外蔽,邪熱怫鬱,則解表取汗以散之。如龍火鬱甚,
非苦寒沉降之劑可治,則用升浮之品,佐以甘溫,順其性而從治之,
白話文:
二神丸
用補骨脂四兩、肉豆蔻二兩,一起磨成粉末。再用大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一同煮爛。把棗的皮和核去掉,薑也去掉,把剩下的材料搗成丸子。每次用熱水送服三錢。
異央散
使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橘紅這些藥材。
溫膽湯
適用於脾胃鬱結的情況。使用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再加生薑、大棗一起煎煮。如果出現心虛的症狀,可以加入人參和棗仁。如果心裡感到煩躁發熱,可以加入黃連和麥冬。如果口乾舌燥,則去掉半夏,加入麥冬、五味子、花粉。如果表熱未清除,可以加入柴胡。如果體內虛弱導致大便自利,則去掉枳實,加入白朮。如果體內有熱導致心煩,可以加入山梔。
育氣丸
適用於情志不舒導致的病症。使用木香、丁香、藿香、檀香、砂仁、蔻仁、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橘紅、青皮、蓽澄茄這些藥材,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用二錢,用木瓜湯送服。
消谷丸
適用於幫助消化。使用神曲六兩、炒烏梅肉和炮薑各四兩、麥芽三兩,一起做成蜜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五十丸,每日三次。
蒼朮丸
適用於溫暖身體。使用製蒼朮二斤、神曲一斤,做成蜜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丸,每日三次。如果身體特別寒冷,可以加入乾薑三兩;如果腹痛,可以加入當歸三兩;如果身體虛弱,可以加入炙甘草二兩。
各種鬱證
各種鬱證都屬於臟腑之氣的病變。其根本原因是思慮過多,加上臟腑之氣虛弱,所以產生了氣、血、濕、熱、食、痰這六種鬱滯的病症。各種鬱證的脈象通常是沉的。六鬱夾雜其他病邪時,脈象則會出現芤、澀、數、緊、滑、緩,或者沉結、促、代等情況,需要仔細診斷。所謂的「鬱」,就是停滯不通的意思。各種疾病都是由於鬱滯而產生的。如果人體氣血調和,又怎麼會生病呢?如果出現氣機不暢,該升的氣不升,該降的氣不降,該化生的氣不化生,或者氣鬱滯,或者血鬱滯,疾病就會因此產生。
治療鬱證的方法,不外乎《內經》所說的「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這幾句話。後人對這些話的解釋,認為「達」就是用吐法,就像用三兩燒鹽,加兩升溫水吐出一樣。「發」就是用汗法,就像用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等藥物發汗一樣。「奪」就是用下法,就像用檳榔、枳實、大黃、厚朴等藥物瀉下一樣。「泄」就是解表利小便,就像用橘紅、蘇子、桑皮、木通、豬苓、澤瀉等藥物利小便一樣。「折」就是制止衝逆,就像用單味黃柏來抑制一樣。但是,這些方法有時候有效,有時候無效,因為這五種方法只是片面的治療。實際上,提出這些理論的人並沒有錯,而是後人理解錯了。王安道和張介賓都能夠擴充《內經》的宗旨,我只是根據他們的要點來論述。
所謂的「達」,就是通暢的意思。木鬱屬於風邪,臟腑對應肝,膽,主在筋和指甲,會損傷脾胃,症狀多為嘔吐酸水。木氣喜歡舒暢,所以應該用輕柔、升散的藥物,在表則疏通經絡,在內則疏通臟腑,只要能讓氣機運行通暢,都叫做「達」。如果只用吐法,認為是肺金過盛抑制肝木,那麼可以瀉肺氣、升肝氣,何必一定要吐?如果認為是脾濁下流,少陽清氣不升,那麼可以抑制胃氣、升舉陽氣,又何必一定要吐?木鬱的確有可以用吐法治療的情況,但是用吐法概括「達」的含義,就有些不全面了(可以使用直達鬱湯)。
所謂的「發」,就是越出去的意思。火鬱的病症,屬於陽熱,臟腑對應心,小腸、三焦,主在脈絡,會損傷陰分。凡是火熱鬱結、潛伏的,都不宜封閉,應該順應其熱性而疏散,提升它、發揚它。比如,如果肌膚腠理閉塞,邪熱鬱結,就應該解表發汗來疏散。如果龍火鬱結嚴重,不能用苦寒沉降的藥物治療,則要用升浮的藥物,佐以甘溫之藥,順應其性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