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14)
卷十七 (14)
1. 卷十七
與水為對待者也。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生氣,
如是則諸病不作矣。倘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陰,不足則陽必湊之,
是謂陽盛陰虛,亦曰旺火食氣,是知火即氣也,氣即火也。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
亦指此也。譬諸水性本流,過極即凝為冰,解則複常,非二物也。說平則為水火既濟。
火即真陽之氣,及其偏,則即陽氣而為火也,始與元氣不兩立矣。故戴人日︰莫治風,
莫治燥,治得火時風便了。正指火之變態多端,為病不一,了此,則皆可辨也。
人身之有陰陽,水一而已,火則二焉,是稟受之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也。
故自少至老,所生疾病,由於真陰不足者恆也。若真陽不足之病,千百中一二矣。
陽者,氣也、火也、神也。陰者,血也、水也、精也。陰陽和平,是為常候。
若縱恣房室,或肆情喜怒,或輕犯陰陽,或嗜好辛熱,以致腎水真陰不足,
不能匹配陽火,遂使陽氣有餘,氣有餘即是火,故火愈盛而水愈涸,於是而吐血、
咳嗽、吐痰、內熱、骨蒸、盜汗,種種陰虛之病。醫者又不明,凡見前症,不分陰陽,
概施溫補,參芪二朮,還佐薑桂。倘遇盧劇,輒投附子,死猶不悟,良可憫也。雖然,
亦病家不明有以致之,何則,難成易虧者,陰也。益陰之藥,必無旦夕之效,
助陽之藥,能使胃氣一時暫壯,飲食加增,或陽道興舉,有似神旺。醫者病者,
利其速效,宜乎服藥者多斃,勿藥者反得存也。人身以陰陽兩稱為平,偏勝則病,
此大較也。水不足,則火有餘,陰既虧,則陽獨盛。說陰陽之精,互藏其宅,
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故心,火也,而生赤液。腎,水也,而藏白氣。赤液為陰,
白氣為陽,循環不息,此常度也。茍不知攝養,虧損真陰,陽無所附,而發越上升,
此火空則發,周身之氣並於陽也。並於陽則陽盛,故上焦熱而咳嗽生痰,迫血上行,
而為吐衄,為煩躁,為頭痛,為不得眠,為胸前骨痛,為口乾舌苦,此其候也。
陽愈盛,則陰虛,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為潮熱骨蒸,為遺精,為骨乏少力,
為小水短赤,丹田不暖,則飲食不化,為瀉泄,為卒僵僕,此其候也。 治之之要,
當亟降氣,當急益精。氣降則陽交於陰,是火下降也。精血生,則腎陰來複,
是水上升也。此坎離而既濟也。至此則陰陰二氣複得其平矣。經曰:形不足,
補之以氣。人參、黃芪、人胞、羊肉、紅鉛之屬是已,益陽氣也,乃可以卻沉寒。
經曰:精不足,補之以味。人乳、鱉甲、地黃、黃柏、杞子、牛膝、天冬之屬是已,
補陰精也,乃可以除伏熱。,〔火病原由症治〕,,,《內經》日︰心熱病者,
白話文:
水是和火相對應的,水代表陰精,火代表陽氣,兩者互相配合,就叫做陰陽平衡,也叫做少火生氣。
如果能這樣,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假如不注意保養,導致陰虛,水分枯竭,就會變成火氣偏旺,陰氣不足,陽氣必定會來湊合,這就是所謂的陽盛陰虛,也叫做旺火消耗氣,由此可知,火就是氣,氣也就是火。東垣也說過,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也是指這個道理。就像水一樣,本來是流動的,但過冷就會凝結成冰,融化後又恢復原狀,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水火平衡,就叫做水火既濟。
火就是真陽之氣,但一旦偏盛,就會變成陽氣過旺而成為火,這樣就會和元氣不相容了。所以戴人說:「不要治風,不要治燥,把火治好了,風自然就好了。」正是指火的變化多端,引起的疾病也各有不同,了解這個道理,就能夠分辨各種疾病了。
人身體裡有陰陽,水只有一種,而火卻有兩種,這是稟賦的開始,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所以,從年輕到年老,所生的疾病,多半是由於真陰不足造成的。至於真陽不足的疾病,千百個中也只有一兩個。
陽代表氣、火和神,陰代表血、水和精。陰陽平衡,是身體正常的狀態。如果放縱性慾,或者情緒大起大落,或者輕忽陰陽的調和,或者嗜好吃辛辣燥熱的東西,就會導致腎水真陰不足,無法和陽火相匹配,於是陽氣就會過剩。氣過剩就是火,所以火氣越來越旺,而水分越來越枯竭,於是就會出現吐血、咳嗽、咳痰、內熱、骨蒸、盜汗等等陰虛的症狀。
醫生如果不明理,看到這些症狀,不分陰陽,就一概使用溫補的藥物,例如參、芪、二朮,還加上薑、桂。如果遇到比較急的病症,就使用附子,這樣即使病人死了也不會醒悟,實在可悲。雖然如此,也和病人不明白道理有關。為什麼呢?因為陰是難以補充而容易虧損的。補陰的藥,不可能馬上見效,而補陽的藥,可以讓胃氣一時強壯,食慾增加,或者讓性慾興奮,看起來好像精神很好。醫生和病人都貪圖快速見效,所以吃藥的人大多都死了,反而不吃藥的人還能活下來。
人身體以陰陽平衡為正常,如果偏盛就會生病,這是大體的原則。水分不足,火就會過旺;陰氣虧損,陽氣就會獨自興盛。陰陽的精華,互相藏在對方的居所裡,就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心屬火,卻能產生紅色的血液;腎屬水,卻能藏有白色的氣。紅色的血液為陰,白色的氣為陽,它們循環不息,這是正常的狀態。
如果不懂得保養,虧損了真陰,陽氣就沒有所依附,而會發散上升,這就像火沒有東西燒就會往上竄一樣,全身的氣都集中到陽的那一面了。集中到陽的一面,陽氣就會過盛,所以上焦會發熱而咳嗽生痰,迫使血液向上,造成吐血、流鼻血,還會煩躁、頭痛、失眠、胸骨疼痛、口乾舌燥,這都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症狀。
陽氣越旺盛,陰氣就越虛弱,陰氣越虛弱,就會出現五心煩熱、潮熱骨蒸、遺精、骨頭軟弱無力、小便短赤、丹田不溫暖,這樣就會導致飲食不消化,造成腹瀉,甚至突然昏倒,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
治療的要點,應當趕快讓氣降下來,也要趕快補益精華。氣降下來,陽氣就會和陰氣交合,也就是火下降了;精血產生,腎陰就能恢復,也就是水上升了,這樣水火才能既濟。到這個地步,陰陽二氣就能恢復平衡了。
《經》說:「形體不足,要用氣來補養。」人參、黃芪、人胞、羊肉、紅鉛等都屬於補養陽氣的,可以用來去除寒冷的疾病。《經》說:「精華不足,要用味道來補養。」人乳、鱉甲、地黃、黃柏、杞子、牛膝、天冬等都屬於補養陰精的,可以用來去除伏熱。
《內經》說:「心熱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