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出屬心係,下鬲絡小腸。其支者從心係上挾咽,係目係。

其直者複從心係上肺,下出脇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

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次注於手太小腸經。每日午時,周身氣血俱注於心。手少陰心經少血多氣。

),,十二經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位南方,配夏令,屬火,故為君火。

十二經之氣皆感而應心,十二經之精皆貢而養心,故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

脈之宗。說神以氣存,氣以精宅,其理洵不誣也。惟心精常滿,故能分神於四臟。

惟心氣常充,故能引精於六腑。此所以為心之大概也。心與腎連,經曰:心舍脈,

其主腎經,不以其剋而反以為主,故必腎水足而後心火融,腎水不足,必至心火上炎,

而心與腎百病蜂起矣。故心當無病時,養之之法有二:一從本經以養其氣,

勿過思抑志,或事未至而迎,事已往而戀,使神明耗散。若過用其心,則傷其氣,

氣傷,並傷其精,而神無以為守。試觀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必有事焉,

勿正,勿忘、勿助,養心之法,至孔孟為已極,孔孟並末嘗言醫,其所以養心,

曷嘗有外於是哉。一從腎經以養其精,勿縱情房慾,勿貪戀女色,致相火常炎,

不能握固。若守腎無節,則傷其精,精傷遂傷其氣,而水不能制火,陰不能為陽宅,

而水氣因以凌心矣。是以象川翁曰: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榮衛一身,莫大於此,

養生之士,先寶其精,精滿則氣旺,氣旺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身健則少病。

朱丹溪曰:主閉藏者腎,司疏泄者肝,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

感則動,心動則相火亦動,而精自走。可知精之走泄,固由於腎累於肝傷於心,

一病則俱病。象川、丹溪明揭其旨,固可為千古養心家炯戒也。然則心失所養而心病,

腎失所養而心不亦病乎。且夫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氣原自有餘,特精傷而失血,

心便不足,故血盛則神明湛一,血衰則志氣昏蒙。凡火之有餘,皆由血之不足,

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然則,心病之有餘不足,

詎得與運氣司天之火淫火鬱,徒屬乎火者同視哉。亦惟握精以固其氣,養陰以凝其神,

以調劑其有餘不足,使歸於和而已。以上皆言心之所由致病,

與養其心所以至於無病也,然而病不能已。試據經以觀心之病,經曰:心病者,

胸中痛,脇支滿,脇下肩背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痛大,脇下與腰相引痛。

就經所言病,皆在血脈,而不在心,何也?以心為血脈之主,故其實其虛,

皆不見本臟而在血脈,其在血脈,必先於在經絡者病之也。若胸腹腰脇間,

白話文:

[卷六]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經過心臟,向下連接小腸。它的一部分分支從心臟上部沿著咽喉向上,連接到眼睛。

主幹則從心臟上部通向肺臟,然後向下穿過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後緣下行,經過太陰心主經之後,

到達肘內側,沿著前臂內側後緣下行,到達手掌後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骨頭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

然後注入手太陽小腸經。每天中午,全身的氣血都集中在心臟。手少陰心經氣多血少。

十二經脈都受心臟的統率,所以心臟為君主,位於南方,與夏季相應,屬火,故稱君火。

十二經脈的氣都感應於心臟,十二經脈的精氣都供給心臟以滋養,所以心臟是生命之本,神明所居,血液之主,

脈搏之宗。說神明依靠氣存在,氣依靠精氣居住,這個道理確實沒有錯。只有心臟的精氣經常充盈,才能將神明分佈到四臟。

只有心臟的氣經常充盈,才能將精氣輸送到六腑。這就是心臟的大概功能。心臟與腎臟相連,經書說:心臟收藏脈絡,

它主導腎經,不是剋制腎臟,而是反過來主導它,所以必須腎水充足,然後心火才能溫和,腎水不足,必然導致心火上炎,

心臟與腎臟的各種疾病就會蜂擁而起。所以,心臟在沒有疾病的時候,保養的方法有兩種:一、從本經來滋養心氣,

不要過度思考憂慮,或者事情還沒發生就先擔心,事情已經過去還念念不忘,這樣會使神明耗散。如果過度用腦,就會損傷心氣,

心氣受損,就會連帶損傷心精,神明就沒有依託了。看看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必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養心的方法,孔子和孟子已經做到了極致,孔子孟子從未談及醫學,他們養心的方法,又有什麼在這些之外的呢?二、從腎經來滋養心精,不要放縱情慾,不要貪戀女色,導致相火總是亢盛,不能收斂。如果不能節制腎臟的功能,就會損傷腎精,腎精受損就會連帶損傷心氣,水就不能制火,陰就不能成為陽的居所,

水氣就會因此侵犯心臟。所以象川翁說:精氣能生氣,氣能生神,滋養全身,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養生的人,首先要珍貴自己的精氣,精氣充足則氣旺,氣旺則神旺,神旺則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則少生病。

朱丹溪說:主閉藏的是腎,主疏泄的是肝,這兩個臟器都有相火,而它們都與心臟相連,心臟是君火,

受到刺激就會活動,心臟活動相火也會活動,精氣就會自行流失。可以知道精氣的流失,固然是由於腎臟的衰弱和肝臟的損傷以及心臟的損傷,

一種疾病就會導致所有疾病的發生。象川、丹溪明確指出了這一點,確實可以作為歷代養心者的警示。那麼,心臟沒有得到保養而生病,

腎臟沒有得到保養,心臟豈不是也會生病嗎?況且,心臟主血,血就是精氣,心氣本來就充足,只是精氣受損而導致失血,

心臟的功能就會不足,所以血液充盈則神明清澈,血液衰弱則意志昏沉。凡是火盛,都是由於血液不足,

而血液不足,又能使火更加衰弱。那麼,心臟疾病的虛實,怎麼能和運氣司天之火、淫火鬱結,只是屬於火的那種疾病混為一談呢?只有收斂精氣以固守心氣,滋養陰精以凝固神明,

來調節心臟的虛實,使它恢復平和就可以了。以上都是說心臟生病的原因,

以及保養心臟使其不生病的方法,然而疾病不能避免。試著根據經書來看心臟的疾病,經書說:心臟生病的人,

胸部疼痛,脅肋脹滿,脅肋下、肩背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虛證則胸腹部疼痛劇烈,脅肋下和腰部相連疼痛。

根據經書上所說的疾病,都在血脈,而不是在心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臟是血脈的主宰,所以它本身的虛弱,

都不表現在心臟本身而在於血脈,它表現在血脈,必然先於表現在經絡上的疾病。如果胸腹部、腰部、脅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