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六 (25)
卷二十六 (25)
1. 卷二十六
雞子黃調勻,攤帛貼之。
此方專治肉中腫起,生瘤漸大。
腋胠脅肋痛,氣血食痰病也。凡人肩下曰膊,膊下曰臑,臑對腋,腋下為胠,
胠下為脅,脅後為肋,肋下為季肋,即俗謂之肋梢,季肋之下則為腰,部分如此。
然腋胠脅肋之病,雖其故皆由氣血食痰,而其位實屬於肝,故四者之病,
已詳於肝經門中,玆不必重贅,玆但即四者之地所患瘡瘍備列之。馬刀,本發腋下,
堅而不潰,其症治亦已詳頸項篇中,不複贅。而腋下所發,有與馬刀相似,
雖堅而色赤,為米疽者,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疏砭之,外塗豕膏,
內仍服藥(宜紫金錠、內消丸)。內疚疽,亦發腋下,已詳肩臂篇中,不複贅。
惟脅下生疽名曰發脅,由肝與心包火盛,虛而有熱所致,
但不可過用陽藥(宜柴胡清肝湯、神效瓜蔞散)。即至潰後,亦惟清熱托裡,
兼滋腎水(宜清熱消毒飲去金銀花,多加熟地黃)。若自脅下至臍上,
及膝下兩旁一二寸發癰,填硬難膿,且難穴,穴後難斂,
須先用暖內藥(宜排膿內補十宣散),
外用熱藥貼令和軟(宜千金不易比天助陽補精膏及寒瘡熱膏)。若急切破之,
必至膿出不止,故須緩破,使膿一湧而出,易於收拾也,
虛弱人仍用大補之劑(宜十全大補湯)。又有脅下瘡如牛眼狀者,
往往膿血出而不止(宜以鹽少部B入牛耳,取其垢敷瘡口,即瘥)。又有自脅抵腰,
腫赤如霞,名丹毒者(宜榆白皮末,雞子白和塗)。甚至遍身青紫,
當急砭出惡血(宜羚羊角燒灰,雞子白和塗,不應,服紫金丹、勝金丹汗之)。
肋上發癰,則曰發肋,初起腫盛,十數日不攻穴,即大如杯如碗,痛徹內腸,
左患應右,右患應左,急以針刺出膿血,
否則毒必內攻而多死也(宜清心內固金粉散)。若處荒僻,一時不得方藥,
則有簡便之法,可使毒不內攻,不侵臟腑,不傳惡症(宜黃礬丸、牛膠飲),
不可不知也。〔發肋論症〕劉涓子曰:發肋及兩肩肘頭,名曰夾熒疽,九日可刺。
赤白膿相間,多出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二十日之久,若仍不穴者,死不治。
治腋胠脅肋瘡瘍方十六
紫金錠〔米疽〕五倍子三兩 山茨菇二兩 千金子 大戟各一兩 麝香三錢各藥製
法,詳肩臂篇,服法亦詳在前。糯米飲丸。
內消丸〔又〕青皮 陳皮各二兩牽牛八兩取頭末二兩 皂角去皮打碎、
薄荷葉各八兩,二味熬膏作丸,每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柴胡清肝湯〔發脅〕柴胡 山梔各錢半 川芎 黃芩 人參各一錢 桔梗連翹各八
分 甘草五分 食後,溫服。
神效瓜蔞散〔又〕 當歸五錢 生甘草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瓜蔞一個子多者
妙 水酒煎。一方有穿山甲、貝母。一方以各末入瓜蔞內,重綿紙封之,
白話文:
用雞蛋黃攪拌均勻後,塗在布上貼敷。
這個方法專門治療肌肉中腫起,逐漸長大的腫塊,像是瘤一樣。
腋下、肋骨側邊及胸腔下側疼痛,是因為氣血不順、飲食積滯、痰濕等原因造成的。一般人肩膀下方稱為「膊」,膊的下方稱為「臑」,「臑」對應的位置是腋下,腋下下面是「胠」,「胠」下面是「脅」,「脅」後面是「肋」,「肋」下面是「季肋」,也就是俗稱的肋骨末端。季肋下面就是腰部,身體部位大概是這樣區分。
雖然腋下、肋骨側邊及胸腔下側的疾病,原因都是氣血、飲食和痰濕問題,但這些部位實際上都屬於肝經的範圍,因此這四個部位的疾病,之前在肝經的章節中已經詳細說明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這裡只針對這四個部位發生的瘡瘍做說明。瘰癧(俗稱馬刀),通常長在腋下,堅硬而不破潰,這個病的治療方法也在頸項篇中詳細說明了,所以不再贅述。而腋下發生的,有與瘰癧相似,雖然堅硬但顏色發紅,稱為米疽的,治療方法是用砭石,要選細而長的,疏疏地刺,然後外敷豬油,內服藥(適合紫金錠、內消丸)。內疚疽,也是長在腋下,之前在肩臂篇中已經詳細說明了,也不再贅述。
只有脅下長的疽,稱為「發脅」,是因為肝與心包火盛,虛熱所造成的,但不可以用太多溫熱的藥(適合柴胡清肝湯、神效瓜蔞散)。即使潰破後,也要以清熱解毒、托毒排膿為主,同時滋養腎水(適合清熱消毒飲,去掉金銀花,多加熟地黃)。如果從脅下到肚臍上方,以及膝蓋下方兩側一兩寸的地方長出癰腫,堅硬難以化膿,而且難以形成瘡口,就算破了也很難收口,必須先用溫補內服的藥物(適合排膿內補十宣散),外敷熱藥讓它軟化(適合千金不易比天助陽補精膏及寒瘡熱膏)。如果急著把它弄破,會導致膿液流出不止,所以要慢慢地讓它破,讓膿液一次湧出,這樣比較容易處理。體虛的人要用大補的藥(適合十全大補湯)。另外,有脅下長的瘡像牛眼睛一樣的,常常會膿血流個不停(適合用少許鹽和牛耳中的污垢塗抹在瘡口,就會好)。還有從脅部到腰部,紅腫像晚霞一樣的,叫做丹毒(適合用榆白皮末,加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嚴重的話,會遍身青紫,要趕緊用針刺放出惡血(適合用羚羊角燒灰,加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如果沒效,就服用紫金丹、勝金丹發汗)。
肋骨上長癰腫,叫做「發肋」,剛開始會腫脹,十幾天都不破潰,會大到像杯子或碗一樣,疼痛直達內臟,左邊患病會影響到右邊,右邊患病會影響到左邊,要趕快用針刺放出膿血,不然毒氣會侵入體內,導致死亡(適合清心內固金粉散)。如果身處偏僻地方,一時之間無法取得藥物,也有簡單的方法,可以讓毒氣不會進入體內,不侵犯臟腑,不傳染惡性病症(適合黃礬丸、牛膠飲),這是必須要知道的。〔發肋論症〕劉涓子說:發肋和兩肩肘部,叫做夾熒疽,九天可以刺破。如果膿液紅白色相間,膿出得比較多,就可以治好。如果完全沒有紅白色,就無法治好。如果過了二十天還不潰破,就會死亡,無法醫治。
以下是治療腋下、肋骨側邊及胸腔下側瘡瘍的十六個藥方:
紫金錠〔米疽〕:五倍子三兩、山茨菇二兩、千金子、大戟各一兩、麝香三錢。各藥的製作方法,在肩臂篇有詳細說明,服用方法也在之前說過。用糯米水做成藥丸。
內消丸〔又〕:青皮、陳皮各二兩、牽牛八兩(取頭末二兩)、皂角(去皮打碎)、薄荷葉各八兩。後兩味熬成膏,做成藥丸,每次三十丸,飯後用荊芥湯送服。
柴胡清肝湯〔發脅〕:柴胡、山梔各一錢半、川芎、黃芩、人參各一錢、桔梗、連翹各八分、甘草五分。飯後溫服。
神效瓜蔞散〔又〕:當歸五錢、生甘草五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瓜蔞一個(子多的最好)。用水和酒一起煎煮。有一個方子有穿山甲、貝母。有一個方子是將藥材磨成粉放入瓜蔞中,用多層棉紙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