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四 (3)
卷十四 (3)
1. 卷十四
腹滿背惡寒,邪入裡也(宜小承氣湯)。汗後不解,反背惡寒,
虛也(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口中和,背惡寒,陰氣盛也(宜附子湯)。口乾燥,心煩,
背微惡寒,陽氣內陷也(宜人參白虎湯)。身無他症,但面惡寒,
胃虛寒也(宜升麻附子湯)。身無他症,但足膝惡寒,下元衰也(宜菟絲子丸)。發熱者,
邪氣之入,不能宣泄,故鬱而為熱也。其熱有表有裡,有陰有陽。如翕翕而熱,
表熱也,是風寒客於皮膚,怫鬱於中。表熱而裡不熱也無汗脈浮緊,
宜發表(宜參蘇飲去人參)。有汗脈浮緩,宜解肌(宜柴葛解肌湯)。蒸蒸而熱,裡熱也,
是陽邪入陷於陰中,裡熱而表不熱也。脈沉實而渴者,宜下之(宜大柴胡湯)。
若表裡未罷,邪氣傳裡,表裡俱熱,脈必弦數,宜和解(宜小柴胡湯)。如脈沉反發熱,
是未離於表也(宜麻黃附子細辛湯)。發熱煩渴,小便赤,脈浮大,
是為表裡發見也(宜五苓散)。若陰陽俱虛,熱不止,若汗下後複大熱,脈躁亂,
若下利熱不止,皆死症。以上皆分言之者。又有發熱惡寒,一齊俱作,
屬乎陽也(宜羌活衝和湯)。下後不渴,發熱而渴,又惡寒,
陰陽鬱而未和也(宜白虎湯)。背惡寒而複潮熱,陽邪實於胃中,
且有燥屎也(宜柴胡加桂湯)。背惡寒,又潮熱,腹滿,胃中實熱也(宜小承氣湯)。
發熱惡寒,兼之頭痛脊強,脈浮緊,邢入太陽,表症也(宜麻黃杏仁飲)。
汗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惡寒,大渴,舌乾燥而煩,
陰虛陽鬱未散也(宜人參白虎湯)。以上皆可合參之者,然則惡寒發熱見於雜病者,
奚可混於傷寒也哉。,〔惡寒發熱原由症治〕,經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曰:夫寒盛則生熱也。寒氣外凝,陽氣內鬱,腠理堅致,六府閉封,致則氣不宣通,
封則濕氣內結,中外相搏,寒盛熱生,故人傷於寒轉而為熱也,汗之而愈,
則外凝內鬱之理可知矣。斯乃雜病數日者也。《活人書》曰:惡寒者,
不當風而自憎寒;惡風者,必當風而後憎寒。《本事方》曰:發熱惡寒,
近似傷寒者有五種:脈浮而緊,發熱惡寒者,傷寒也;脈浮而數,發熱惡寒,
或有痛處,是欲作癰疽也;脈浮而澀,發熱惡寒,或胸膈嘔吐,此傷食也;脈浮而滑,
發熱惡寒,或頭眩嘔吐,是風痰也;脈浮而弦,發熱惡寒,或欲思飲食,
此欲作瘧疾也。繆仲淳曰:凡肌熱躁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
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力,此血虛發熱也,得於飢困勞役,像白虎症,
但脈不長實為異耳。若誤服白虎湯,即死,宜用歸身酒洗二錢,黃芪蜜炙一兩,
日二服。又曰:脾勞發熱者,有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也。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
白話文:
[卷十四]
腹部脹滿,背部卻感到寒冷,這是邪氣侵入體內的表現(適合用小承氣湯)。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反而背部更怕冷,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適合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如果口中感覺平和,但背部怕冷,這是體內陰氣過盛(適合用附子湯)。如果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背部只是稍微怕冷,這是陽氣內陷的表現(適合用人參白虎湯)。如果身體沒有其他不適,只是臉部怕冷,這是胃部虛寒的表現(適合用升麻附子湯)。如果身體沒有其他不適,只是腳和膝蓋怕冷,這是腎氣衰弱的表現(適合用菟絲子丸)。發熱是因為邪氣進入體內,無法順利散發,所以鬱積而化為熱。這種熱有表層的熱和裡層的熱,也有陰熱和陽熱的區別。如果感覺身體微微發熱,這是表熱,是風寒侵入皮膚,鬱積在體內。表熱但體內不熱,沒有汗,脈象浮而緊,適合用發汗的方法(適合用參蘇飲,去除人參)。如果表熱有汗,脈象浮而緩,適合用解肌的方法(適合用柴葛解肌湯)。如果感覺身體發熱如蒸籠般,這是裡熱,是陽邪侵入體內陰分,體內熱而表層不熱。脈象沉實且口渴,適合用瀉下的方法(適合用大柴胡湯)。如果表層和裡層的邪氣都沒有消除,邪氣傳入體內,導致表裡都熱,脈象必然是弦數,適合用和解的方法(適合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沉而反而發熱,這是邪氣還在表層(適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發熱、煩躁口渴、小便赤黃、脈象浮大,這是表裡都出現症狀(適合用五苓散)。如果陰陽兩虛,熱持續不退,或者發汗或瀉下後反而大熱,脈象躁動紊亂,或者瀉痢不止,熱也持續不退,這都是危險的症狀。以上這些都是分開來說明的。
還有一種情況,發熱和怕冷同時出現,這是屬於陽證(適合用羌活衝和湯)。瀉下後不口渴,如果發熱後反而口渴,又怕冷,這是陰陽鬱積而未調和的表現(適合用白虎湯)。如果背部怕冷又出現潮熱,這是陽邪積聚在胃中,而且可能有燥屎(適合用柴胡加桂湯)。如果背部怕冷,又有潮熱,腹部脹滿,這是胃中有實熱的表現(適合用小承氣湯)。如果發熱怕冷,同時伴有頭痛、脊背僵硬、脈象浮緊,這是邪氣侵入太陽經,屬於表證(適合用麻黃杏仁飲)。發汗後七八天症狀沒有緩解,表裡都發熱,時常怕風怕冷,非常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這是陰虛陽鬱沒有散發的表現(適合用人參白虎湯)。以上這些情況都可以綜合參考,但是發熱怕冷出現在其他雜病中,怎麼可以和傷寒混為一談呢?
[發熱怕冷的病因與治療]
經書上說:人如果因為寒邪侵襲,會轉化為熱。為什麼呢?因為寒邪盛就會產生熱。寒氣在體外凝結,陽氣鬱積在內,導致毛孔閉塞,六腑功能受阻,氣機不暢通,濕氣在體內積聚,內外相互搏擊,寒邪盛就會產生熱,所以人受寒後會轉化為熱。如果發汗後病情好轉,就可以知道這是外寒內鬱的道理。這種情況是雜病數天後的表現。《活人書》上說:怕冷是指沒有吹風也感到冷,怕風是指吹了風後才感到冷。《本事方》上說:發熱怕冷,與傷寒相似的有五種情況:脈象浮而緊,發熱怕冷,是傷寒;脈象浮而數,發熱怕冷,或有疼痛的地方,是將要發生癰疽;脈象浮而澀,發熱怕冷,或胸悶嘔吐,是傷食;脈象浮而滑,發熱怕冷,或頭暈嘔吐,是風痰;脈象浮而弦,發熱怕冷,或想吃東西,是將要發生瘧疾。繆仲淳說:凡是肌肉發熱、躁熱、困倦口渴、想喝水、眼睛發紅、面色潮紅、晝夜不停,脈象洪大而虛,重按完全無力,這是血虛發熱,因為饑餓勞累所致,與白虎症相似,但脈象不是長實,這是不同的地方。如果誤用白虎湯,就會死亡,應該用當歸身用酒洗淨二錢,黃芪用蜂蜜炙一兩,每天服用兩次。又說:脾勞發熱,是有蟲在脾中引起的疾病,會讓人容易嘔吐。可以取向東生長的茱萸根,大約一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