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卷十四

此氣太虛也,不急治則死。《得效》曰:寒溫不節,將理失宜,乍暖脫衣,甚熱飲冷,

坐臥當風,居處暴露,衝冒霜雪,凌晨朝起,呼吸冷氣,久睛暴暖,忽變陰寒,

久雨積寒,致生陰濕,如此之候,皆為邪厲,侵傷肌膚,入於腠理,使人身體沉重,

泪出氣壅,胸膈凝滯,肢節酸疼,項背拘急,頭目不清,鼻塞聲重,飲食不入。

凡此之症,若不便行解利,伏留經絡,傳變無已。此不過四時感寒,若傳變,

必至成傷寒矣。又曰:中寒則口噤,四肢強直,卒然暈倒。《局方》曰:尋常感冒,

有表症宜羌活衝和湯、防風衝和湯、芎芷香蘇散。寒毒入裡吐利者,宜藿香正氣散。

挾食停痰,宜人參養胃湯。時令感冒,宜升麻葛根湯。又曰:大抵感冒,

古人不敢輕發汗者,正由麻黃能開腠理,用或不得其宜,則導泄真氣,因而致虛,

變生他症。若人參養胃湯,乃和平之劑,止能溫中解表而已,不致妄擾也。丹溪曰:

雜病與傷寒相類者極多,凡有感冒輕症,不可便認為傷寒而妄治之,其或可者,

說亦因其不敢放肆,多用和解平和之藥散之爾。《醫鑑》曰: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

卒然昏不省人,口噤,四肢強直,拘急疼痛,不急治,死在旦夕,先用熱酒、

薑汁各半盞灌服,次用回陽救急湯、附子理中湯、朮附湯、回陽湯。又曰:

中寒雖燥熱煩渴,可煎附子理中湯浸水中冷服之,不可熱服。又曰:凡感冒風寒,

通謂之四時傷寒,宜衝和散、正氣散、沃雪湯、十味芎蘇散。《入門》曰:冷極唇青,

厥逆無脈,陰囊縮者,急用蔥熨法、吳茱萸熨法,並艾灸臍中氣海、關元各三五十壯,

而手足不溫者死。

寒邪為陰,熱邪為陽,裡分為陰,表分為陽,邪之客於表也為寒,邪與陽爭則為寒矣,

邪之入於裡也為熱,邪與陰爭則為熱矣。若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

內與陰爭而為熱,表裡之不拘,內外之無定,由是寒熱且往且來,日有至而三五發,

甚者十數發也。若以陰陽二氣相勝,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此則雜病陰陽自相勝然也。無己之論良為精切,餘竊思焉,惡寒發熱二症,當分言之,

而後合參之,何則?惡寒者,寒邪客於榮衛,故灑淅而然也。說寒之所客,雖不見風,

而亦惡寒,雖居暖室,無寒氣相襲,亦不欲去衣被,故無他症,但覺惡寒,

陰勝也(宜理中湯)。或嘔或心下痞,而惡寒,中寒也(宜五苓散)。汗後惡寒,

陽微也(宜芍藥附子甘草湯)。下症悉具,而微惡寒,

表未解也(宜先用羌活衝和湯解表,後用承氣湯攻裡)。下後渴而惡寒,

陽邪內搏也(宜白虎湯加荊、防)。一身不惡寒,但背惡寒,表未解也(宜葛根湯)。

白話文:

這種病氣非常虛弱,如果不趕快治療就會死亡。《得效》這本書說:如果寒冷和溫熱不加以調節,或者調理失當,一下子脫掉衣服,一下子又喝冰冷的飲料,坐臥在風口,居住的地方暴露在外,衝犯到霜雪,早晨起床呼吸到冷空氣,天氣晴朗太久突然變冷,下雨太久累積寒氣,導致產生陰濕,像這些狀況,都算是邪氣入侵,傷害皮膚,進入到肌肉紋理之間,會讓人身體沉重,流眼淚,氣悶,胸部感到鬱悶,肢體關節痠痛,脖子和背部僵硬,頭腦昏沉不清,鼻塞聲音變重,吃不下飯。

凡是這些症狀,如果不趕快用藥疏通排泄,邪氣就會潛伏在經絡裡,不斷傳變,沒有停止的時候。這些不過是四季感冒引起的寒氣,如果傳變,一定會變成傷寒。又說:中了寒氣,就會牙關緊閉,四肢僵硬,突然暈倒。《局方》這本書說:一般的感冒,有表證的,應該使用羌活衝和湯、防風衝和湯、芎芷香蘇散。寒毒進入體內,引起嘔吐腹瀉的,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夾雜食物積滯和痰液的,應該使用人參養胃湯。時令感冒的,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湯。又說:大抵感冒,古人不敢輕易發汗,正是因為麻黃能夠打開皮膚的毛孔,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導致真氣外洩,因而變得虛弱,產生其他病症。如果使用人參養胃湯,是屬於溫和的藥方,只能溫中解表而已,不會過度擾亂身體。朱丹溪說:雜病和傷寒很相似的非常多,凡是感冒輕微的症狀,不可以就認為是傷寒而亂治療,之所以能治療好的,也是因為不敢亂來,多用和解平和的藥來疏散而已。《醫鑑》這本書說:中寒的人,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會突然昏迷不醒人事,牙關緊閉,四肢僵硬,拘攣疼痛,如果不趕快治療,很快就會死亡。應該先用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服,接著使用回陽救急湯、附子理中湯、朮附湯、回陽湯。又說:中寒雖然會出現燥熱煩渴的症狀,可以用煎好的附子理中湯浸泡在冷水中,冷服,不可以熱服。又說:凡是感冒風寒,通常稱作四季傷寒,應該使用衝和散、正氣散、沃雪湯、十味芎蘇散。《入門》這本書說:寒冷到極點,嘴唇發青,四肢冰冷沒有脈搏,陰囊收縮,要趕快用蔥熨法、吳茱萸熨法,並用艾草灸臍部氣海穴、關元穴各三五十壯,如果手腳還是不溫熱,就會死亡。

寒邪屬於陰,熱邪屬於陽,身體內部屬於陰,體表屬於陽,邪氣侵犯到體表就表現為寒,邪氣和陽氣相爭就表現為寒;邪氣進入體內就表現為熱,邪氣和陰氣相爭就表現為熱。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在體表和陽氣相爭就表現為寒,在體內和陰氣相爭就表現為熱,表裡都不固定,內外也沒有定性,因此寒熱就會反覆出現,一天會發作三五次,嚴重的甚至會發作十幾次。如果陰陽二氣互相勝過對方,陽氣不足就會先寒後熱,陰氣不足就會先熱後寒,這是雜病中陰陽互相勝過的表現。張無己的理論非常精闢,我認為,惡寒和發熱這兩種症狀,應該分開來講,然後再合併參考,為什麼呢?惡寒是因為寒邪侵犯了榮衛,所以會感到寒冷顫抖。說到寒邪侵犯的地方,即使沒有吹到風,也會感到怕冷,即使在溫暖的房間裡,沒有寒氣侵襲,也不想脫掉衣服被子,所以沒有其他症狀,只是感覺怕冷,這是陰氣勝過陽氣(應該使用理中湯)。或者嘔吐或感到心下痞塞,而且怕冷,這是中寒(應該使用五苓散)。流汗之後怕冷,是陽氣衰微(應該使用芍藥附子甘草湯)。腹瀉的症狀都出現了,而且微微怕冷,是表邪還沒有解除(應該先使用羌活衝和湯解表,然後再使用承氣湯攻下)。腹瀉之後口渴而且怕冷,是陽邪在體內搏動(應該使用白虎湯加荊芥、防風)。身體不覺得怕冷,只是背部怕冷,是表邪還沒有解除(應該使用葛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