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2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3)

1. 卷十五

不可輕用盪@滌藥(如大黃、芒硝之類),恐傷胃氣,致不可救(宜人參、白朮、當歸、

紅曲、升麻、炙甘草、滑石、益母草)。惡露未盡者兼治之(宜加乳香、沒藥、砂仁)。

血虛者稍清理之(宜加阿膠)。以上總言治痢之法也。,而赤白之人發,亦有宜別者。

赤則如下膿血,由脾經受濕也(宜蒼朮地榆湯)。下血不止,熱毒凝滯也(宜鬱金散)。

純下血而色鮮紅,心家伏熱也(宜犀角丸)。赤痢久而百法不效,脈沉弦而左為甚,

穢物甚少,但有紫黑血水,此瘀血也(宜乳香、沒藥、歸尾、桃仁、木香、檳榔,

甚者加大黃)。白則如鼻涕,如凍膠,此由氣分致病,亦名冷痢(宜先用沉香、木香、

蔻仁、砂仁,次用理中湯加木香)。甚有不能食者(宜肉果、陳米)。

赤白痢則赤白各半,此由冷熱不調也(宜小駐車丸)。又有水谷痢,由脾胃氣虛,

不能消化水谷,糟粕不聚,變而為水谷痢也。飧泄亦曰水谷痢,當參看(宜保和丸)。

又有膿血痢,凡膿血稠粘,裡急後重,皆屬於火,故內經曰:溲澀而使膿血。

言病因也。又曰:知氣行而血止。言治法也。故易老云:行血則便膿自愈,

調氣則後重自除,重劑則以大黃湯下之,輕劑則以芍藥湯和之。然而所便膿血,

自有三部:如脈沉惡寒,或腰痛臍下痛,此中部血也,非黃芩不能治;如煩躁,

先便膿後見血,此上部血也,非黃連不能治;如脈沉惡寒,先見血,後便膿,

此下部血也,非地榆不能治。但此便膿血,與前赤痢下如膿血者不同,以前則濕病,

此則火病也。又有風痢,惡風,鼻塞身重,色青或純下清水(宜蒼朮防風湯)。

或所下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宜蒼廩湯)。或純下清血(宜露風湯)。又有寒痢,

所下白如鴨溏,腸鳴,痛墜不甚(宜理中湯)、訶子肉湯)。

日久則宜補腸(宜黃連補腸湯)。又有濕痢,腹脹甚,身重,下如黑豆汁,或赤黑混濁,

此危症也(宜加味除濕湯)。又有熱痢與暑痢,似同而異,背寒,齒乾面垢,煩冤,

燥渴引飲,皆暑症,不宜輕用熱藥。其冷熱蘊積腸胃間,滑泄垢膩者,名腸垢,

即為熱痢(宜芩連芍藥湯)。又有氣痢,狀如蟹渤,拘急獨甚(宜氣痢丸)。又有疫痢,

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大小傳染相似,是疫毒痢也,

當察運氣之相勝以治之(宜人參敗毒散加芍藥)。至噤口一症,食不得入,到口即吐,

尤為危急,以胃氣絕,或毒氣上衝心肺,症兼頭疼心煩,手足濕熱,

不易治也(宜倉廩湯)。而其致噤之故,又各有異。

有因宿食未化噎而不下者(宜加山楂、麥芽、神曲、枳實)。有因邪留胃中,

脾氣因滯澀者(宜加黃連、枳殼、厚朴。有因水飲痰涎積聚者(宜加二朮、二苓、半夏,

白話文:

不要輕易使用瀉下藥(如大黃、芒硝之類),恐怕會傷害胃氣,導致無法挽救(宜用人參、白朮、當歸、紅曲、升麻、炙甘草、滑石、益母草)。如果惡露還沒排乾淨,要同時治療(宜加乳香、沒藥、砂仁)。血虛的人,稍加清理即可(宜加阿膠)。以上是關於治療痢疾的方法總論,但赤痢和白痢的病症表現,也需要個別區分。

赤痢的症狀是排出像膿血一樣的糞便,這是因為脾經受到濕邪的影響(宜用蒼朮地榆湯)。如果下血不止,是熱毒凝結阻塞的緣故(宜用鬱金散)。單純下血且顏色鮮紅,是心經內有伏熱(宜用犀角丸)。如果赤痢久治不癒,各種方法都沒效果,脈象沉弦,左脈尤其明顯,穢物很少,但有紫黑色的血水,這是瘀血(宜用乳香、沒藥、當歸尾、桃仁、木香、檳榔,嚴重者加大黃)。白痢的症狀是排出像鼻涕或凍膠一樣的糞便,這是氣分病變造成的,也稱為冷痢(宜先用沉香、木香、蔻仁、砂仁,接著用理中湯加木香)。如果嚴重到無法進食(宜用肉果、陳米)。

赤白痢則是赤痢和白痢的症狀各佔一半,這是因為寒熱失調造成的(宜用小駐車丸)。還有一種水穀痢,是由於脾胃氣虛,無法消化水穀,糟粕不能成形,因而變成水穀痢。飧泄也可以稱為水穀痢,需要參考辨別(宜用保和丸)。

另外還有膿血痢,凡是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想排便卻排不出來的感覺),都屬於火證。所以《內經》說:「小便澀滯就會導致膿血」,這是在說明病因。又說:「知道氣行就能止血」,這是在說明治療方法。所以易老說:「活血就能讓膿血自癒,調氣就能消除後重感,用重劑就用大黃湯來瀉下,用輕劑就用芍藥湯來調和」。然而,所排出的膿血,還可分為三個部位:如果脈象沉,畏寒,或腰痛、臍下痛,這是中部的血症,非黃芩不能治;如果煩躁,先排出膿液後見血,這是上部的血症,非黃連不能治;如果脈象沉,畏寒,先見血後排出膿液,這是下部的血症,非地榆不能治。但這種排出膿血的病症,與前述赤痢排出膿血的病症不同,前述是濕邪所致,這裡是火邪所致。

還有一種風痢,症狀是怕風、鼻塞、身體沉重,糞便顏色發青或純下清水(宜用蒼朮防風湯)。或是排出的糞便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宜用蒼廩湯)。或是純下清血(宜用露風湯)。還有寒痢,排出的糞便白如鴨屎,腸鳴,腹痛墜脹不嚴重(宜用理中湯、訶子肉湯)。如果病久,應當補養腸道(宜用黃連補腸湯)。還有一種濕痢,腹脹很嚴重,身體沉重,排出的糞便像黑豆汁,或是赤黑混濁,這是危險的症狀(宜用加味除濕湯)。

還有熱痢和暑痢,兩者相似但有區別,背部發冷,牙齒乾燥,面色污垢,煩悶,口渴想喝水,這些都是暑熱的症狀,不宜輕易使用熱藥。如果寒熱積聚在腸胃之間,滑泄且污穢粘膩,稱為腸垢,也就是熱痢(宜用芩連芍藥湯)。還有一種氣痢,症狀像螃蟹嘔吐一樣,拘急感特別嚴重(宜用氣痢丸)。還有一種疫痢,在同一戶人家中,無論老少都感染了相似的疾病,這是疫毒痢疾,應當觀察運氣的勝負來進行治療(宜用人參敗毒散加芍藥)。至於噤口症,食物無法進入,吃到嘴裡就吐出來,尤其危急,這是因為胃氣衰竭,或是毒氣上衝心肺,症狀兼有頭痛、心煩、手足濕熱,不容易治療(宜用倉廩湯)。而造成噤口症的原因,各有不同。

有的是因為宿食未消化,阻塞導致難以下嚥(宜加山楂、麥芽、神曲、枳實)。有的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胃中,導致脾氣停滯不暢(宜加黃連、枳殼、厚朴)。有的是因為水飲痰涎積聚(宜加二朮、二苓、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