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卷四

皆治泄者所不能外,惟在酌其輕重緩急以用之耳。總之,此症不論新久,皆太陰受病,

不可離白朮、白芍、甘草,若四時下利者,於前三藥外,春加防風,夏加黃芩,

秋加厚朴,冬加附桂。又必詳外症寒熱,如手足逆冷,自汗氣微,雖暑亦可量投薑桂。

如燥渴煩熱,悶亂脈實,雖冬亦可酌用硝黃。此又當權衡於臨時者也。若老人諸泄,

則又不得拘滲泄分利之法,以人生五十後,升氣少,降氣多,滲泄分利,是降而益降,

益其陰而重竭其陰也,必用升提陽氣之品(宜升麻、柴胡、獨活、防風、甘草,

佐以白朮、附子、補骨脂,)所謂濕寒之生,以風平之。又曰,下者舉之是也。

至如飯後即便,乃脾腎交虛之故耳,說人惟脾與腎相濟,所以有水谷之分,

若脾雖強盛能食,而腎氣不足,真火不能上行,為胃腐熟水谷,故飲食下咽,

不能消化,留滯大府,因成飧泄,

治之者惟使脾腎之氣交通(宜神二神丸空心鹽湯送下,)則水谷自然剋化,而此患除。

,,【脈,法】,《靈樞》曰:病泄脈洪而犬者為逆。《素問》曰:

泄而脫血脈實者難治。《正傳》曰:泄瀉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醫鑑》曰:泄瀉脈多沉,傷風則浮,傷寒則沉細,傷暑則沉微,傷濕則沉緩。

《回春》曰:瀉脈多沉,沉遲寒促,沉數火熱,沉虛滑脫,暑濕緩弱,多在夏月。

,,【泄瀉症治】,經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入六府,陰受入五臟。入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喁吁;入臟則填滿閉塞,

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又曰:大風人中,則為腸風飧泄。又曰:倉廩不藏者,

是門戶不要也。忡景曰:大腸有寒,則多鶩溏,有熱則便腸垢。《入門》曰:腸垢,

言濕熱滯於腸中,故亦曰滯下。又曰:凡泄皆兼濕,初宜分利中焦,滲利下焦,

久則升舉,必滑脫不禁,然後用澀藥止之。又曰:治泄補虛,不可純用甘溫,

甘則生濕,清熱亦不可用太苦,苦則傷脾,惟淡滲利竅為妙。濟生曰:治瀉之法,

先當分利水谷,車前子煎湯調五苓散,次則理正中焦,理中湯、治中湯治之,

二湯不效,然後方可斷下,用固腸丸、石脂餘糧丸。《正傳》曰:治瀉諸藥,

多作丸子服之。《原病》曰:泄症,凡谷肉消化,不論色及他症,便斷為熱。

夫寒泄而谷肉消化者,末之有也;或火性急速,傳化失常,完谷不化,而為飧泄者,

間亦有之。仲景謂邪熱不殺谷,然熱得濕,則為飧泄也。《醫鑑》曰:暴瀉非陽,

久瀉非陰,通治用三白湯及燥濕湯、辰砂益元散。,【泄瀉宜升陽】,東垣曰:

暑月淋雨,人多泄瀉,乃濕多成五泄也。經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曰:

白話文:

這些都是治療腹瀉不能忽略的原則,只是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選擇用藥。總而言之,這種病不論新舊,都是因為脾胃(太陰)受病。

治療都不能離開白朮、白芍、甘草這三味藥。如果四季都拉肚子,除了這三味藥,春天要加防風,夏天要加黃芩,秋天要加厚朴,冬天要加附子和桂枝。還必須詳細了解外在的寒熱症狀。如果手腳冰涼、容易自汗、氣息微弱,即使是夏天也可以酌量使用生薑和桂枝。如果出現口渴煩躁、悶亂、脈象有力等熱症,即使是冬天也可以酌量使用硝石和黃。這些都是要根據當時情況來權衡的。如果老人腹瀉,就不能用滲濕利小便的方法,因為人到了五十歲以後,上升的陽氣減少,下降的陰氣增多,如果還用滲濕利小便的方法,會使下降的陰氣更加下降,更加損耗陰液。必須使用升提陽氣的藥物(適宜用升麻、柴胡、獨活、防風、甘草,佐以白朮、附子、補骨脂),所謂「濕寒之生,以風平之」,又說,「下陷的要把它舉起來」。

至於吃完飯就馬上腹瀉,那是因為脾腎兩虛的緣故。古人說人體只有脾和腎相互協調,才能有水谷的區分。如果脾雖然強健能吃,但腎氣不足,真火不能上行,來幫助胃腐熟水谷,所以飲食下嚥後,不能消化,停留在腸道,就形成了飧泄。治療這種情況,就是要使脾腎的氣機交通順暢(適合服用神二神丸,空腹用鹽湯送服),這樣水谷自然就能消化,腹瀉就會好轉。

【脈,法】《靈樞》說:腹瀉的脈象如果是洪大而跳動有力,就是逆證。《素問》說:腹瀉而脫血,脈象仍然有力,很難治。《正傳》說:腹瀉時脈象緩慢,時而結代,說明還有希望;脈象浮大而數,就是危險。《醫鑑》說:腹瀉的脈象多為沉脈,如果是傷風引起的,脈象就浮;如果是傷寒引起的,脈象就沉細;如果是中暑引起的,脈象就沉微;如果是受濕引起的,脈象就沉緩。《回春》說:腹瀉的脈象多為沉脈,沉而遲緩是寒證,沉而數快是熱證,沉虛滑脫是虛證,暑濕引起的腹瀉,脈象緩弱,多發生在夏天。

【泄瀉症治】《內經》說:受到賊風和虛邪侵襲,陽氣會受損;飲食不節制,起居無規律,陰氣會受損。陽氣受損會侵入六腑,陰氣受損會侵入五臟。侵入六腑就會發熱,不想躺臥,上面會呃逆;侵入五臟就會腹部脹滿閉塞,下面會出現飧泄,久了就會變成痢疾。《內經》又說:大風侵入人體,就會出現腸風飧泄。《內經》又說:儲藏食物的倉庫(腸胃)不能儲藏,是因為門戶(脾胃功能)不好。張仲景說:大腸有寒,就會經常腹瀉;有熱,就會排泄腸垢。《入門》說:腸垢,是指濕熱積滯在腸道中,所以也叫做滯下。《入門》又說:凡是腹瀉都兼有濕邪,初期應該先分利中焦的濕邪,再滲利下焦的濕邪;如果久了就會滑脫難以控制,然後才能用收澀的藥來止瀉。《入門》又說:治療腹瀉補虛,不能只用甘溫的藥,因為甘甜會生濕;清熱也不能用太苦的藥,因為苦寒會損傷脾胃,只有淡味的滲濕藥利竅才是最妙的。

《濟生》說:治療腹瀉的方法,首先要分利水谷,用車前子煎湯調服五苓散;其次要調理中焦,用理中湯或治中湯來治療,這兩個方子無效,才能用斷下止瀉的方法,例如用固腸丸、石脂餘糧丸。《正傳》說:治療腹瀉的藥,多做成丸藥服用。《原病》說:腹瀉,凡是食物消化,不論顏色和其他症狀,一律判斷為熱證。寒證的腹瀉,食物是不會消化的。或者因為火性急速,傳化功能失常,食物沒有消化完全就排出,形成飧泄,偶爾也會有這種情況。張仲景說邪熱不傷害穀物,然而熱得到濕,就會形成飧泄。《醫鑑》說:突然發生的腹瀉不是陽虛,久瀉不是陰虛,可以用三白湯、燥濕湯、辰砂益元散等來通治。

【泄瀉宜升陽】李東垣說:夏天淋雨,很多人會腹瀉,這是因為濕邪太重導致的五種腹瀉。《內經》說:「在下面的,要把它引而向上,使其不至竭盡。」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