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6)

1. 卷七

則必壯其中氣(宜補中益氣湯。)由肝虛而汗,則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湯。

)五臟所致之汗,各有治法如此,然此皆五臟之氣先虛,而後汗出,非汗之出,

分屬於五臟。經云: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宜遠志、柏子仁。)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宜人參、肉桂。)疾走恐懼,汗出於肝(宜棗仁、山藥。)搖休勞苦,

汗出於脾(宜人參、白朮。)飲食過飽,汗出於胃(宜陳皮、白朮。)則又當因乎汗之由,

以分治其臟腑。至若肺主氣,又主皮毛,肺虛則表不能衞,

而汗從肺自出(宜玉屏風散。)思慮太過,當心一片津津,

而汗從心自出(宜天王補心丹,)名曰心汗。胃家虛,水谷氣脫散,

而汗從胃自出(宜補氣運脾丸。)邪在內,玄府不閉,而汗從腎自出(宜無比山藥丸。

)邪在表,腠理不閉,而汗從腎自出(宜調榮活絡飲。)又皆臟腑兼及之餘症也。

而陰陽氣血之際,尤不容不察。說陰虛者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宜當歸六黃湯。

)陽虛者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宜黃耆建中湯。)肌胅澀而尺脈滑,榮血自涸者,

必多汗(宜當歸六黃湯。)氣虛而陽弱者,必体倦自汗(宜耆附湯。

)氣不順者必多汗(宜小建中湯加白芍、肉桂、木香、甘草、薑、棗。

)陰陽偏勝者必多汗(宜黃耆湯。)陰火盛者必多汗(宜正氣湯。)臟腑之陰,拒格衞氣,

浮散於外無所依歸者,必多汗(宜玉屏風散。)諸虛不足,羸瘠活瘦,心忪驚湯者,

必多汗(宜牡蠣散。)病後氣血俱虛者,必多汗(宜十全大補湯。)審乎此,

而陰明陽氣血,各得其理矣。他如津脫者汗大泄(宜調衞湯。

)痰盛者汗自流(宜理中降痰湯。)火氣上蒸冒濕者,必作汗(宜涼膈散。

)表虛者汗出溱溱(宜丹溪治汗湯。)濕勝者汗滲肌肉(宜調衞湯。)胃熱者,

多於食後汗下如雨(宜二甘湯。)飲酒中風者,惡風少氣,汗出如浴,

《內經》謂之漏風,其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熱喘息,衣常濡,

口乾善渴,不能勞事者(宜白朮散。)以上七症,悉自汗之患,所當治者也,

惟汗出如珠如油如膠,淋漓而揩拭不逮者,皆不可治。人有汗出額上偏多者,

以頭為諸陽所會,故蒸熱而汗,此就無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頰屬肝,右頰屬肺,

鼻屬脾,頦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水,迫而上屬於心,

故血虛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額汗方。)若頭汗出,齊頸而還,

則為血症(宜四物湯加減。)濕邪搏陽,亦汗出頭額(宜參用勝濕湯、調衞湯。

)水結胸無大熱亦汗出頭額(宜小半夏湯加茯苓。)陽明胃實,

亦汗出頭額(宜調胃承氣湯。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達於外,則手足自汗。

白話文:

如果因為體內中氣虛弱而流汗,就應該補養中氣(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因為肝虛而流汗,就必須禁止它過度疏泄(適合使用白芍湯)。

五臟(心、肝、脾、肺、腎)導致的流汗,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就像前面說的。但這些都是五臟的氣先虛弱,然後才流汗,並不是汗本身就歸屬於哪個臟腑。古籍說:「驚嚇會使精氣耗損,汗會從心流出(適合使用遠志、柏子仁)。」「拿重物長途行走,汗會從腎流出(適合使用人參、肉桂)。」「快速奔跑或恐懼,汗會從肝流出(適合使用棗仁、山藥)。」「搖晃身體或過度勞累,汗會從脾流出(適合使用人參、白朮)。」「飲食過飽,汗會從胃流出(適合使用陳皮、白朮)。」這些情況應該根據汗的原因,來區分並治療對應的臟腑。

至於肺主管氣,也主管皮膚毛孔,肺虛弱時,體表無法防禦外邪,汗就會從肺自己流出(適合使用玉屏風散)。思慮過度,心中常常濕漉漉的,汗就會從心自己流出(適合使用天王補心丹),這叫做心汗。胃的機能虛弱,水谷精氣脫散,汗就會從胃自己流出(適合使用補氣運脾丸)。邪氣在體內,玄府(毛孔)無法閉合,汗就會從腎自己流出(適合使用無比山藥丸)。邪氣在體表,腠理(皮膚紋理)無法閉合,汗就會從腎自己流出(適合使用調榮活絡飲)。這些都是臟腑兼帶的症狀。

陰陽氣血的交替變化,更不能不仔細觀察。說陰虛的人陽氣會來湊合,所以會發熱並且自己流汗(適合使用當歸六黃湯)。陽虛的人陰氣會來乘虛而入,所以會出現四肢冰冷且自己流汗(適合使用黃耆建中湯)。皮膚乾燥粗糙,脈搏卻是滑動的,這是因為體內營血枯竭,必定會多汗(適合使用當歸六黃湯)。氣虛而陽氣虛弱的人,一定會感到身體疲倦並自己流汗(適合使用耆附湯)。氣不順暢的人一定會多汗(適合使用小建中湯加白芍、肉桂、木香、甘草、生薑、大棗)。陰陽偏盛的人一定會多汗(適合使用黃耆湯)。陰火旺盛的人一定會多汗(適合使用正氣湯)。臟腑的陰氣,排斥衛氣,導致衛氣浮散於外無所依附,必定會多汗(適合使用玉屏風散)。各種虛弱不足,身體瘦弱,並且心悸驚慌的人,一定會多汗(適合使用牡蠣散)。生病後氣血都虛弱的人,一定會多汗(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仔細審視這些狀況,就能明白陰陽氣血各自的道理了。

其他像是體液過度流失,汗也會大量流出(適合使用調衛湯)。痰液過多,汗也會自己流出(適合使用理中降痰湯)。火氣向上蒸騰,加上濕氣瀰漫,一定會流汗(適合使用涼膈散)。體表虛弱的人,汗會不斷地流出(適合使用丹溪治汗湯)。體內濕氣過盛的人,汗會滲透在肌肉中(適合使用調衛湯)。胃有熱的人,常常會在飯後像下雨一樣大量流汗(適合使用二甘湯)。喝酒後中風的人,會怕風、氣虛、汗如洗浴。《內經》稱之為「漏風」,這種情況可能會有大量汗液,常常無法穿單衣,吃飯就出汗,嚴重時甚至會發熱、喘息、衣服總是濕的,口乾舌燥,不能勞動(適合使用白朮散)。以上七種情況都是自汗的病症,應該要治療的。只有汗如珠子、如油、如膠,淋漓不斷擦拭不及的,都是無法治療的。

有的人額頭特別容易出汗,因為頭部是諸陽匯聚的地方,所以會因為蒸熱而流汗,這是就沒有生病的人來說的。此外,左邊臉頰屬於肝,右邊臉頰屬於肺,鼻子屬於脾,下巴屬於腎,額頭屬於心。三焦的火氣,使腎水枯竭,使得體內的水向上逼迫到心,所以血虛的人會特別多汗,這是就生病的人來說的(適合使用額汗方)。如果頭部流汗,汗水沿著脖子而下,這屬於血的病症(適合使用四物湯加減)。濕邪侵襲陽氣,也會造成頭部額頭流汗(可參考使用勝濕湯、調衛湯)。水結在胸腔,沒有發燒卻也頭額流汗(適合使用小半夏湯加茯苓)。陽明胃實也會造成頭部額頭流汗(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還有的手腳會流汗,這是因為體液從胃府旁散發到體外,所以手腳會自己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