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七 (7)
卷七 (7)
1. 卷七
有熱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陽明病也,必當下(宜大柴胡湯。)有手足汗,
用涼藥補藥俱不效者,此陰陽不和,經絡不調也(宜八物湯加半夏、茯苓為君,川烏、
白附子為佐使,即止。)有兩腋汗,腳心汗,久不癒者,此濕熱流注也(宜牡礬丹。
)而又有陰囊汗者,則為腎虛陽衰(宜安腎丸、小安腎丸。)有陰囊汗出,久而生瘡,
其癢甚苦,搔之不足,後必自痛者,則為濕熱流注(宜牡礬丹。)而又有血汗者,
汗出污衣,甚如蘇木水湔染,即《內經》之衊症,刖由膽經受熱,血遂妄行,
又與手少陰氣并,故成此症(宜定命散。)亦或由大喜傷心者,則以喜必氣散,
血隨氣行,故成此症(宜黃耆建中湯,兼用小麥、麥門冬,金銀器煎湯調下妙香散。
)亦或有產婦血汗者,則以氣血虧耗也(宜猬皮散。)而又有黃汗者,則以汗出時,
入水澡浴,濕熱內鬱之故(宜耆陳湯,)另詳黃疸門。若乃汗多不止,其陽亡脫,
名曰亡陽症,其身體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湯。)又陽虛亡陽,
汗不得出,亦名曰亡陽症,必致頭眩身栗(宜陶氏再造散。)以上總指自汗言。經曰:
腎病也者,寢汗出,憎風。說腎傷則陽衰,陽衰則衞虛,所虛之衛行於陰分,
當目瞑之時,無氣以固其表,則腠理開而盜汗出,醒則行陰之衞氣復於表,而盜汗止,
法當益氣補陰降火,則自癒(宜當歸六黃湯、四制白朮散、牡蠣散或盜汗良方,
)此其大較也。或有緣陰火盛者(宜正氣湯,)或有緣肝熱甚者(宜龍膽散,
)或有緣氣血兩虛者(宜當歸地黃湯,)或有緣諸虛不足者(宜參耆湯,)其病雖同,
而源則異。以上總揩盜汗言,然則自汗盜汗,烏容忽視之也哉。
,,【脈,法】,《內經釋》曰:尺膚澀而尺脈滑,此自汗而血涸津脫也。
《脈訣》曰:汗浮虛,或澀或濡,軟散洪大,渴飲無餘。又曰:肝脈浮虛,或濡或澀,
自汗在寸,盜汗在尺。仲景曰:寸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
絕不見陽也。又曰:傷寒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當汗出解也。脈遲者為無陽,
不能作汗,其身必癢。《脈經》曰:男子平人虛微細者,喜盜汗出。
,,【汗即津液】,《內經注》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為津。津滲於孔竅,
留而不行者,是為液。《貿生》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經瘦,耳數鳴。東垣曰:大腸主津,小腸主液,
二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足,
二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也。,【汗因濕熱】,《內經注》曰:陽氣上搏,
陰能固之,則蒸而為汗。《難經》曰:腎邪入心為汗。《正傳》曰:心為君火,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熱積聚在胃部,迫使熱氣從體表散發出來,這是陽明病,必須使用瀉下藥(建議使用大柴胡湯)。如果手腳容易出汗,使用涼藥或補藥都沒效果,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不調和,經絡也不順暢(建議使用八物湯,以半夏、茯苓為主藥,川烏、白附子為輔助藥,通常能止汗)。如果腋下和腳心容易出汗,而且長時間無法痊癒,這是濕熱下注的現象(建議使用牡礬丹)。如果陰囊也容易出汗,則是腎虛陽氣衰弱的表現(建議使用安腎丸、小安腎丸)。如果陰囊出汗很久,甚至長出瘡,又癢又痛,抓癢也無法緩解,最後疼痛加劇,這也是濕熱下注的表現(建議使用牡礬丹)。如果出現血汗,汗液像蘇木水一樣把衣服染紅,這是《內經》記載的衊症,主要是因為膽經受熱,導致血液不正常運行,又與手少陰經的氣血一同作用,所以形成這種症狀(建議使用定命散)。也可能是因為過度喜悅傷了心,因為喜悅會導致氣散,血液隨著氣運行,所以形成這種症狀(建議使用黃耆建中湯,同時搭配小麥、麥門冬,用金銀器煎湯調和妙香散服用)。也可能是產婦出現血汗,這是因為氣血虧虛的緣故(建議使用猬皮散)。如果出黃色的汗,這是因為出汗時洗澡,濕熱鬱積在體內所導致(建議使用耆陳湯),詳情可參考黃疸篇。如果汗流不止,這是陽氣耗竭,稱為亡陽症,身體一定會發冷,常常形成痹症或四肢拘急(建議使用桂枝附子湯)。另外,陽虛導致陽氣衰竭,汗無法排出,也稱為亡陽症,通常會導致頭暈、身體發抖(建議使用陶氏再造散)。以上都是關於自汗的說明。
《經》說:腎臟生病,睡覺時會出汗,而且怕風。這是因為腎臟受損,導致陽氣衰弱,陽氣衰弱則衛氣虛弱,虛弱的衛氣會跑到陰分,在眼睛閉上的時候,沒有氣來固護體表,所以毛孔張開而盜汗,醒來後,運行在陰分的衛氣回到體表,盜汗就停止了。治療的方法應該是益氣補陰、降火,就能自行痊癒(建議使用當歸六黃湯、四制白朮散、牡蠣散或盜汗良方),這是一個大概的原則。也可能是因為陰火過旺(建議使用正氣湯),或是因為肝熱過盛(建議使用龍膽散),或是因為氣血兩虛(建議使用當歸地黃湯),或是因為各種虛弱不足(建議使用參耆湯),雖然症狀相同,但原因卻不同。以上都是關於盜汗的說明,可見無論是自汗還是盜汗,都不能輕忽。
【脈象、診斷方法】《內經釋》說:尺部皮膚粗糙,而尺脈滑利,這是自汗導致血液枯竭、津液耗損的表現。《脈訣》說:汗的脈象是浮虛,或澀或濡,柔軟散大,而且口渴喝水不停。又說:肝脈浮虛,或濡或澀,自汗在寸部,盜汗在尺部。張仲景說:寸脈微弱,尺脈弦緊,這種人體質虛損,容易出汗,知道陰氣常在,但陽氣已經衰竭。又說:傷寒脈浮而且遲緩,臉色發紅發熱而且發抖,應該要出汗才能痊癒。脈象遲緩代表陽氣不足,無法產生汗液,身體一定會發癢。《脈經》說:男子平常脈象虛弱細微的,容易在晚上出盜汗。
【汗即津液】《內經注》說:毛孔發散,汗水不斷流出,這稱為津。津滲透到孔竅,停留在體內而不流動的,稱為液。《貿生》說:津液耗損,毛孔會張開,大量出汗;液體耗損,骨骼關節屈伸不靈活,臉色蒼白,腦髓減少,身體消瘦,耳朵經常鳴響。李東垣說: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兩者接受胃的榮養之氣,才能將津液輸送到上焦,灌溉皮膚毛髮,充實毛孔。如果飲食不節制,胃氣不足,兩腸沒有營養來源,就會導致津液枯竭。
【汗因濕熱】《內經注》說:陽氣向上衝,陰氣能夠固守,就會蒸發成汗。《難經》說:腎的邪氣侵入心臟,就會出汗。《正傳》說:心是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