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卷二

守此則保壽無疆。氣澀於脾,則胃口凝滯,不尅飲食,而多瀉泄。久不疏通,

成中滿之症。諸濕腫滿,皆屬於睥。四季脾居土,輕呼稍寬胸,大病須服氣,

能伏養谷神。說脾為一身之主,氣滯於內,卻內五臟之患;滯於外,防癤疥之憂。

皮裡隔膜有積熱,而內外相感,猶防疽毒,所感者七情六慾而生也。 鰲按:

《保生秘要》論五氣滯澀篇,永與醫道無關,然明乎此,亦可知百病之生,

皆由氣之滯澀。藥物外,更加調養,則病可卻而生可廷。況古云,醫道通仙道,

修仙之術,端由煉氣煉形入手,以至變化生神。而《素問》首卷,亦日恬淡無為,

斂神內守,實以靜央調養真氣。《靈樞》用針灸,亦是以行氣之法,起膏盲之疾。

可見上古醫經專從理氣治患,非徒恃土石草木之藥物己也。微哉此旨,

凡醫者病者安可略而不論,徒恃方藥乎,故附錄於此。 氣痛 三焦內外俱有病也。

人身之氣,周流不息,本無停止,多因七情六氣、飲食勞役所鬱,

以致凝滯上焦則為心胸痞痛(宜枳橘湯、清膈蒼莎丸,

)凝滯中焦則為腹脇剌痛(宜木香破氣散、撞氣阿魏丸,

)凝滯下焦則為疝瘕腰痛(宜四磨湯、木香檳榔丸,)凝滯於內則為癖積疼痛(宜化積丸、

三稜散,)凝滯於外則為遍身刺痛,或浮腫,或䐜脹(宜流氣飲子、木香流氣飲。

)總而言之,何莫非氣之為病哉。,【氣痛症治】,《入門》曰:人身元氣,

與血循環,彼橫於臟腑之間,而為疼痛、積聚痃癖,壅逆胸臆之上,而為痞滿、

刺痛等症,皆由氣結甚,為痰飲初起,宜辛溫開鬱行氣,豁痰消積,

久則宜用辛寒降火以除根。 鰲按:本條氣痛與氣滯澀條相類,而有虛實之別,

氣滯澀為病,由於氣之虛,氣痛為病,由於氣之實。

治諸氣方十三

,,六味丸,,〔火極似寒〕,地黃,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

四七湯,,〔氣結〕,半夏,茯苓,厚朴,蘇葉,薑,,

七氣湯,,〔又〕,半夏二錢,人參,肉桂,炙草各七分,薑二片,,

補中益氣湯,,〔氣虛〕,人參,當歸,黃耆,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炙草,,

蘇子降氣湯,,〔氣逆〕,蘇子,半夏,前胡,炙草,當歸,沈香,虛加黃耆,

冷加肉桂。

,,沉香化氣丸,,〔又〕,淡黃岑,大黃,白朮,沉香,竹瀝、薑汁丸,朱砂為衣,

每服一錢。

分氣紫蘇飲,,〔氣收〕

復元通氣散,,〔氣不宣通〕,大茴香,穿山甲 延胡索,白丑,木香,炙甘草,

陳皮

,,大七氣湯,,〔氣聚〕,三棱,莪朮,青皮,陳皮,陳皮,桔梗,香附,藿香,甘

草,肉桂,益智仁

順氣散,,〔痰塞〕,人參 茯苓 白朮 白芷 青皮,陳皮 烏藥各一錢 香附

白話文:

遵循這個原則,就能保持長壽,沒有盡頭。如果脾氣虛弱,就會導致胃口不佳,消化不良,容易腹瀉。如果長時間不疏通,就會形成腹部脹滿的疾病。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和腹滿,都和脾有關。脾在四季中對應土,輕輕地呼氣可以讓胸腔舒展,大病需要服用能補氣的藥物,這樣可以滋養腸胃。有人說脾是全身的主宰,氣滯在體內,就會導致五臟的疾病;氣滯在體外,就會產生癤子、疥瘡等皮膚病。皮膚下的隔膜有積熱,內外互相影響,也會產生癰疽等毒瘡,這些大多是因為情緒波動和過度的慾望造成的。

(鰲按:《保生秘要》中關於五氣滯澀的論述,雖然和醫道沒有直接關係,但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了解所有疾病的產生,都是由於氣的停滯。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注重調養,這樣疾病才能痊癒,生命才能延長。況且古人說,醫道可以通向仙道,修煉成仙的方法,都是從煉氣煉形入手,才能達到變化成神。而《素問》第一卷也說要保持恬淡無為,收斂心神,守住內心,實際上是以寧靜來調養真氣。《靈樞》中使用針灸,也是用行氣的方法,來治療膏肓等難治的疾病。由此可見,上古的醫學典籍都是從理氣的角度來治療疾病,而不僅僅依賴草藥、礦物等藥物。這個道理非常重要,所有醫生和病人都不能忽略,只依賴藥物是不夠的。因此我將這些附錄在此。)

氣痛,是指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內外都有病。人體的氣,本來是周流不息的,不會停止,大多是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飲食、勞累等因素造成氣的鬱結,導致氣凝滯在上焦,就會出現心胸部悶痛(適合用枳橘湯、清膈蒼莎丸);凝滯在中焦,就會出現腹部、脅肋部刺痛(適合用木香破氣散、撞氣阿魏丸);凝滯在下焦,就會出現疝氣、腹部腫塊、腰痛(適合用四磨湯、木香檳榔丸);凝滯在體內,就會形成腫塊、積聚引起的疼痛(適合用化積丸、三稜散);凝滯在體表,就會出現全身刺痛、浮腫、脹滿(適合用流氣飲子、木香流氣飲)。總而言之,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於氣的運行不暢所導致的。

【氣痛的治療方法】《入門》說:人體的元氣和血液循環,如果氣橫在臟腑之間,就會導致疼痛、積聚、腫塊等疾病,如果氣壅塞在胸腔上部,就會導致胸悶、脹滿、刺痛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氣的鬱結嚴重,剛開始是因為痰飲引起的,適合用辛溫的藥物來疏通、運行氣機,化痰消積,如果時間長了,則要用辛寒的藥物來清熱除根。(鰲按:這段關於氣痛的論述和前面氣滯澀的論述相似,但有虛實之分,氣滯澀的病因是由於氣虛,氣痛的病因是由於氣實。)

以下列出治療各種氣病的十三個方劑:

六味丸(針對陰虛火旺的症狀):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組成。

四七湯(針對氣結的症狀):由半夏、茯苓、厚朴、蘇葉、生薑組成。

七氣湯(針對氣滯的另一方劑):由半夏二錢、人參、肉桂、炙甘草各七分、生薑兩片組成。

補中益氣湯(針對氣虛的症狀):由人參、當歸、黃耆、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炙甘草組成。

蘇子降氣湯(針對氣逆的症狀):由蘇子、半夏、前胡、炙甘草、當歸、沉香組成,氣虛者加黃耆,受寒者加肉桂。

沉香化氣丸(針對氣滯的另一方劑):由淡黃岑、大黃、白朮、沉香,用竹瀝、薑汁和成丸,再用朱砂包衣,每次服用一錢。

分氣紫蘇飲(針對氣機收斂的症狀)

復元通氣散(針對氣機不暢的症狀):由大茴香、穿山甲、延胡索、白丑、木香、炙甘草、陳皮組成。

大七氣湯(針對氣聚的症狀):由三棱、莪朮、青皮、陳皮、桔梗、香附、藿香、甘草、肉桂、益智仁組成。

順氣散(針對痰阻氣滯的症狀):由人參、茯苓、白朮、白芷、青皮、陳皮、烏藥各一錢,香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