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於公元682年所著,被視為其醫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亦是《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的補充篇。這部宏偉的醫學經典,不僅包含大量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更涵蓋了豐富的藥物知識和醫學倫理,展現了唐代中醫學的高超成就與孫思邈悲天憫人的醫者情懷。本文將從《千金翼方》的結構、核心內容、獨特特色、歷史意義及其對後世的啟示進行深入解析。


一、結構與組織:條理分明,綱目清晰

《千金翼方》全書共 三十卷,其結構嚴謹、組織清晰。孫思邈在 「序」 中闡明了其撰寫此書的宗旨:「余幼智蔑聞,老成無已。才非公幹,夙嬰沉疾。德異士安,早纏尪瘵。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徇經方。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藥餌。」他將《千金翼方》視為對先前《千金方》的「輔翼之深者也」,期望兩者「譬輗𨊧之相濟,運轉無涯。等羽翼之交飛,摶搖不測」,共同構成其「一家之學」。

全書的組織方式條理分明,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序論:開篇即闡述了孫思邈對醫學的深刻理解和崇高醫德。他強調醫者不僅要精通醫術,更要具備仁心和德行,將救死扶傷視為己任,而非圖功利。
  2. 藥物知識:書中詳盡地記載了數百種藥物的 採集時節、炮製方法、真偽辨識、地域分佈功效描述。卷一的 「藥錄纂要」 便是明證,其中「採藥時節第一」和「藥名第二」條目,便清晰列舉了藥物的採集規範和廣泛名目。
  3. 治療方案:全書系統整理了各種疾病的症狀、病理與治療方案,涵蓋 內科、外科、婦科、兒科 等多個領域。例如,卷一的 「用藥處方第四」 便直接列出了針對「治風」、「濕痹腰脊」、「攣急痑曳」、「驚癇」等多種病症的藥方。
  4. 醫學倫理與實踐指導:孫思邈在書中多次強調醫德的重要性,並在診治中倡導細緻觀察與全局思維,如病情的早期診斷及個性化治療策略。這部分內容貫穿於各卷,提醒醫者在實踐中恪守醫道。

二、核心內容概覽:博採眾長,經驗豐實

《千金翼方》的核心內容不僅是對前代醫學的繼承,更融入了孫思邈自身的創新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1. 藥物知識的總結與創新:細緻入微,注重實效

書中收錄了大量的藥物,其對藥物的描述細緻入微,且極具實用性。

  • 採集與加工:孫思邈強調藥物採集應「不知時節,不以陰乾曝乾,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指出「不依時採取,與朽木不殊」。他對每種藥材的最佳採集時節、陰乾曝乾等加工技巧都做了明確規定(如 卷一「採藥時節第一」 中,對菊花、白英、烏頭、黃精、人參等藥材的採集季節、陰乾方法皆有詳細說明),以確保藥物的最佳效能。
  • 地域分佈與真偽辨識:書中列舉了藥材的「藥出州土第三」部分,標明了各地藥材的道地性,幫助醫者選擇和獲取優質藥物。同時,也對一些容易混淆的藥名和真偽辨識進行了闡述(如 卷一「藥名第二」 開宗明義地指出「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並強調辨別真偽的重要性)。

2. 疾病分類與治療對策:廣泛而精準,因證施治

《千金翼方》對疾病的分類細緻,治療方案多樣而精準,體現了孫思邈對病理的深刻洞察和靈活的治療思路。

  • 多科涵蓋:書中涉及的疾病領域廣泛,包括 內科(如「傷寒」、「痎瘧」、「霍亂」)、外科(如「瘡癰」、「癧瘍」)、婦科(如「婦人求子」、「產後心悶」)、兒科(如「養小兒」、「小兒雜治」) 等,儼然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
  • 治療原則:針對不同疾病,孫思邈提出了多種治療策略。在 「治風第一」 篇章中,他列舉了當歸、秦艽、麻黃、附子、獨活等數十種藥物及其搭配,用於調節身體的風寒失調。在 「濕痹腰脊第二」 部分,他針對關節疼痛的病因,設計了白膠、阿膠、鹿茸、防風、牛膝等多種針對性藥方。

3. 醫療倫理與實踐指導:仁心仁術,強調醫德

孫思邈在書中多次強調醫療倫理和醫者修養的重要性,這在 「序」「養性禁忌第一」 等篇章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 醫德為先:他主張醫者應「業濟含靈,命懸茲乎」,將救治病人視為天職,不應計較個人得失。他在 「序」 中提到自己年輕時「夙嬰沉疾」,年邁時「早纏尪瘵」,因此深知疾病之苦,更強調醫者應具備同理心。
  • 實踐細節:書中不僅有宏觀的醫學理論,更有大量微觀的實踐指導,如小兒的餵養、臍帶的處理、日常起居的禁忌、甚至如何辨識小兒夭壽的徵兆(卷十一「養小兒第一」 有詳細記錄),這些都反映了孫思邈對臨床細節的重視。例如,小兒初生時,「口中有血,即當去之。不去者,兒若吞之,成痞病死」,以及斷臍時「當令長至足趺,短則中寒,令腹中不調」。
  • 養生與避忌:書中還有大量關於養生保健的內容,如 卷十二「養性」 中詳細闡述了彭祖的養生之道,強調「嗇神」、「愛氣」、「養形」等原則,並列舉了日常飲食、房室、言論等方面的「禁忌」,這些都旨在指導人們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三、特色與貢獻:理論實踐相融,科學創新並舉

《千金翼方》作為孫思邈醫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特色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1. 融合理論與實踐:古今貫通,醫理昇華

孫思邈在書中結合 《黃帝內經》、《傷寒論》 等經典理論與個人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他在 「校正千金翼方後序」 中對張仲景的《傷寒論》推崇備至,認為仲景「特有神功」,並專門用卷九和卷十詳細辨論了 「傷寒」 的治療方法,將太陽病、少陰病、厥陰病等方證「比類相附」,使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

  • 對「傷寒」的研究:書中對傷寒病理機制、藥物選用(如桂枝湯、麻黃湯、青龍湯、柴胡湯等經典方劑的應用條文和加減)、針灸療法(如太陽病可用針刺足陽明)的配合應用都有深入的討論。他對仲景的尊崇,使得《千金翼方》在溫病學方面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 用藥靈活:孫思邈在方劑的選擇和變化上極具靈活性。例如,針對霍亂病症,他不僅提供了經典的理中丸、四順湯等,還記錄了雞蘇湯、鹽湯等簡便驗方,體現了因時因地制宜的實踐精神。

2. 對後世的影響:典範之作,惠澤千年

作為中醫藥學的一部百科全書,《千金翼方》為唐以後的醫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影響深遠。

  • 學術傳承:書中在疾病分類、藥物知識、臨床指導和醫學倫理方面的詳細記錄,使得後人能更系統地學習和傳承中醫智慧。許多後世醫家都從中汲取養分,並將其視為學習和實踐的範本。
  • 方劑學的豐富:書中收錄了大量實用方劑,其中許多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例如,婦人科和兒科的許多經典方劑都在《千金翼方》中有所記載,為後世的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經驗。
  • 醫德教育:孫思邈的醫德觀念,特別是 「大醫精誠」 的思想,對後世醫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歷代醫者恪守的行為準則。

3. 科學態度與創新精神:精益求精,求真務實

孫思邈強調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性,提出醫學的創新應以科學態度為基礎。

  • 精細要求:他對藥物製備的精細要求(如採藥時節、陰乾曝乾、真偽辨識等)和對病症的深入分析,充分展現了唐代醫學的科學化水平。
  • 藥物炮製:書中詳細闡述了炮製對藥效的影響,強調藥物加工的科學性。例如,在 卷六「產後虛煩第二」 的「紫丸」條目中,對巴豆、杏仁的炮製有詳細說明,並指出其毒性,展現了對藥物處理的嚴謹態度。
  • 臨床驗證:孫思邈通過大量的臨床驗證來支持其理論和方劑。書中許多方劑都註明了其治療效果,如「神驗」、「大效」、「立瘥」等,增加了其可信度和實用性。

四、歷史意義與啟示:跨越時空,現代價值

《千金翼方》不僅是中醫學的經典巨著,更是中國文化與科學的瑰寶。它的內容展現了唐代醫學對人體健康的全面理解以及對自然藥物的深刻探索。

  • 整體觀念:書中貫穿的整體觀念,將人體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將疾病視為陰陽失衡的表現,這與現代醫學中的系統生物學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 預防醫學:孫思邈對養生、避忌的重視,體現了「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這在當今社會健康管理中仍具重要借鑒意義。
  • 個性化治療:書中對於辨證施治的強調,以及對患者體質、病情細節的考量,與現代醫學中的精準醫療理念相契合,強調治療方案的個體化。

五、結語:傳世經典,醫者明燈

《千金翼方》是孫思邈畢生心血的結晶,是中醫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以其嚴謹的結構、豐富的內容、獨特的特色和深遠的影響,為後世醫學提供了寶貴的財富。這部著作不僅傳承了古代醫學智慧,更以其科學態度和人文關懷,為後世醫者樹立了典範。當今社會,我們仍能從《千金翼方》中汲取智慧,不僅深入理解傳統醫學,也能從中獲得健康管理和臨床實踐的跨時代啟示,使其在現代醫學語境下煥發新的光彩。


校正千金翼方後序

卷第一·藥錄纂要 (1)

卷第一·藥錄纂要 (2)

卷第一·藥錄纂要 (3)

卷第一·藥錄纂要 (4)

卷第一·藥錄纂要 (5)

卷第一·藥錄纂要 (6)

卷第一·藥錄纂要 (7)

卷第一·藥錄纂要 (8)

卷第一·藥錄纂要 (9)

卷第一·藥錄纂要 (10)

卷第一·藥錄纂要 (11)

卷第一·藥錄纂要 (12)

卷第一·藥錄纂要 (13)

卷第一·藥錄纂要 (14)

卷第一·藥錄纂要 (15)

卷第一·藥錄纂要 (16)

卷第一·藥錄纂要 (17)

卷第一·藥錄纂要 (18)

卷第二·本草上 (1)

卷第二·本草上 (2)

卷第二·本草上 (3)

卷第二·本草上 (4)

卷第二·本草上 (5)

卷第二·本草上 (6)

卷第二·本草上 (7)

卷第二·本草上 (8)

卷第二·本草上 (9)

卷第二·本草上 (10)

卷第二·本草上 (11)

卷第二·本草上 (12)

卷第二·本草上 (13)

卷第二·本草上 (14)

卷第二·本草上 (15)

卷第二·本草上 (16)

卷第二·本草上 (17)

卷第二·本草上 (18)

卷第二·本草上 (19)

卷第二·本草上 (20)

卷第二·本草上 (21)

卷第二·本草上 (22)

卷第二·本草上 (23)

卷第二·本草上 (24)

卷第二·本草上 (25)

卷第二·本草上 (26)

卷第三·本草中 (1)

卷第三·本草中 (2)

卷第三·本草中 (3)

卷第三·本草中 (4)

卷第三·本草中 (5)

卷第三·本草中 (6)

卷第三·本草中 (7)

卷第三·本草中 (8)

卷第三·本草中 (9)

卷第三·本草中 (10)

卷第三·本草中 (11)

卷第三·本草中 (12)

卷第四·本草下 (1)

卷第四·本草下 (2)

卷第四·本草下 (3)

卷第四·本草下 (4)

卷第四·本草下 (5)

卷第四·本草下 (6)

卷第四·本草下 (7)

卷第四·本草下 (8)

卷第五·婦人一 (1)

卷第五·婦人一 (2)

卷第五·婦人一 (3)

卷第五·婦人一 (4)

卷第五·婦人一 (5)

卷第五·婦人一 (6)

卷第五·婦人一 (7)

卷第五·婦人一 (8)

卷第五·婦人一 (9)

卷第五·婦人一 (10)

卷第五·婦人一 (11)

卷第五·婦人一 (12)

卷第六·婦人二 (1)

卷第六·婦人二 (2)

卷第六·婦人二 (3)

卷第六·婦人二 (4)

卷第六·婦人二 (5)

卷第七·婦人三 (1)

卷第七·婦人三 (2)

卷第七·婦人三 (3)

卷第八·婦人四 (1)

卷第八·婦人四 (2)

卷第八·婦人四 (3)

卷第八·婦人四 (4)

卷第八·婦人四 (5)

卷第八·婦人四 (6)

卷第八·婦人四 (7)

卷第九·傷寒上 (1)

卷第九·傷寒上 (2)

卷第九·傷寒上 (3)

卷第九·傷寒上 (4)

卷第九·傷寒上 (5)

卷第九·傷寒上 (6)

卷第九·傷寒上 (7)

卷第九·傷寒上 (8)

卷第九·傷寒上 (9)

卷第九·傷寒上 (10)

卷第九·傷寒上 (11)

卷第九·傷寒上 (12)

卷第九·傷寒上 (13)

卷第九·傷寒上 (14)

卷第九·傷寒上 (15)

卷第九·傷寒上 (16)

卷第九·傷寒上 (17)

卷第十·傷寒下 (1)

卷第十·傷寒下 (2)

卷第十·傷寒下 (3)

卷第十·傷寒下 (4)

卷第十·傷寒下 (5)

卷第十·傷寒下 (6)

卷第十·傷寒下 (7)

卷第十·傷寒下 (8)

卷第十·傷寒下 (9)

卷第十·傷寒下 (10)

卷第十·傷寒下 (11)

卷第十·傷寒下 (12)

卷第十·傷寒下 (13)

卷第十·傷寒下 (14)

卷第十一·小兒 (1)

卷第十一·小兒 (2)

卷第十一·小兒 (3)

卷第十一·小兒 (4)

卷第十一·小兒 (5)

卷第十一·小兒 (6)

卷第十一·小兒 (7)

卷第十二·養性 (1)

卷第十二·養性 (2)

卷第十二·養性 (3)

卷第十二·養性 (4)

卷第十二·養性 (5)

卷第十二·養性 (6)

卷第十二·養性 (7)

卷第十二·養性 (8)

卷第十二·養性 (9)

卷第十二·養性 (10)

卷第十二·養性 (11)

卷第十二·養性 (12)

卷第十二·養性 (13)

卷第十二·養性 (14)

卷第十二·養性 (15)

卷第十三·辟穀 (1)

卷第十三·辟穀 (2)

卷第十三·辟穀 (3)

卷第十三·辟穀 (4)

卷第十三·辟穀 (5)

卷第十三·辟穀 (6)

卷第十三·辟穀 (7)

卷第十三·辟穀 (8)

卷第十四·退居 (1)

卷第十四·退居 (2)

卷第十四·退居 (3)

卷第十四·退居 (4)

卷第十四·退居 (5)

卷第十四·退居 (6)

卷第十五·補益 (1)

卷第十五·補益 (2)

卷第十五·補益 (3)

卷第十五·補益 (4)

卷第十五·補益 (5)

卷第十五·補益 (6)

卷第十五·補益 (7)

卷第十五·補益 (8)

卷第十五·補益 (9)

卷第十六·中風上 (1)

卷第十六·中風上 (2)

卷第十六·中風上 (3)

卷第十六·中風上 (4)

卷第十六·中風上 (5)

卷第十七·中風下 (1)

卷第十七·中風下 (2)

卷第十七·中風下 (3)

卷第十八·雜病上 (1)

卷第十八·雜病上 (2)

卷第十八·雜病上 (3)

卷第十八·雜病上 (4)

卷第十八·雜病上 (5)

卷第十八·雜病上 (6)

卷第十九·雜病中 (1)

卷第十九·雜病中 (2)

卷第十九·雜病中 (3)

卷第十九·雜病中 (4)

卷第十九·雜病中 (5)

卷第十九·雜病中 (6)

卷第二十·雜病下 (1)

卷第二十·雜病下 (2)

卷第二十·雜病下 (3)

卷第二十·雜病下 (4)

卷第二十·雜病下 (5)

卷第二十·雜病下 (6)

卷第二十·雜病下 (7)

卷第二十·雜病下 (8)

卷第二十·雜病下 (9)

卷第二十·雜病下 (10)

卷第二十·雜病下 (11)

卷第二十一·萬病 (1)

卷第二十一·萬病 (2)

卷第二十一·萬病 (3)

卷第二十一·萬病 (4)

卷第二十一·萬病 (5)

卷第二十一·萬病 (6)

卷第二十一·萬病 (7)

卷第二十一·萬病 (8)

卷第二十一·萬病 (9)

卷第二十一·萬病 (10)

卷第二十一·萬病 (11)

卷第二十一·萬病 (12)

卷第二十一·萬病 (13)

卷第二十二·飛煉 (1)

卷第二十二·飛煉 (2)

卷第二十二·飛煉 (3)

卷第二十二·飛煉 (4)

卷第二十二·飛煉 (5)

卷第二十二·飛煉 (6)

卷第二十二·飛煉 (7)

卷第二十二·飛煉 (8)

卷第二十二·飛煉 (9)

卷第二十二·飛煉 (10)

卷第二十二·飛煉 (11)

卷第二十二·飛煉 (12)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1)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2)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3)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4)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5)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6)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7)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8)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1)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2)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3)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4)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5)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6)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7)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8)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9)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10)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11)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12)

卷第二十五·色脈 (1)

卷第二十五·色脈 (2)

卷第二十五·色脈 (3)

卷第二十五·色脈 (4)

卷第二十五·色脈 (5)

卷第二十五·色脈 (6)

卷第二十五·色脈 (7)

卷第二十五·色脈 (8)

卷第二十五·色脈 (9)

卷第二十五·色脈 (10)

卷第二十五·色脈 (11)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1)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2)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3)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4)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5)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6)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7)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8)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9)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10)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1)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2)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3)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4)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5)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6)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7)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8)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9)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10)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1)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2)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3)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4)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5)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6)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7)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1)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2)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3)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4)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5)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6)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7)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8)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9)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10)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11)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12)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13)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14)

卷第三十·禁經下 (1)

卷第三十·禁經下 (2)

卷第三十·禁經下 (3)

卷第三十·禁經下 (4)

卷第三十·禁經下 (5)

卷第三十·禁經下 (6)

卷第三十·禁經下 (7)

卷第三十·禁經下 (8)

卷第三十·禁經下 (9)

卷第三十·禁經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