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傷寒上 (1)

1. 卷第九·傷寒上

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傷其如此,遂披《傷寒大論》,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

舊法方證,意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故使閭里之中,歲至夭枉之痛,遠想令人慨然無已。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須有檢討,倉卒易知。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

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術數未深,而天下名賢,止而不學,誠可悲夫。又有僕隸卑下,冒犯風寒,天行疫癘,先被其毒。憫之酸心,聊述茲意,為之救法。方雖是舊,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濟之利。物嗤誚焉。

白話文:

關於傷寒熱病的論述:

傷寒熱病,自古以來就存在。許多賢明睿智的人,都致力於防禦它。然而,到了張仲景,他特別有神奇的功效,仔細思考他著作的旨趣,卻讓人難以測度他能達到如此境界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們無法深入學習和效法的原因。我曾經看過太醫治療傷寒,只是用大青、知母等寒涼的藥物來投藥,這完全和張仲景的本意背道而馳。即使藥物能服用,卻沒有任何效果。看到這種情況,我於是仔細研究《傷寒論》,收集其中的精要。我認為這些方子只要按照使用,沒有不靈驗的。

過去的方子和辨證論治,意義深奧隱晦。導致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草率地閱讀難以領悟;而資質平庸的人,則完全不去思考。所以才會讓民間百姓,每年都因為疾病而過早死亡,令人深感悲痛。現在我將方子和證候歸類在一起,互相比較,方便查閱,使人能夠快速理解。研究方子的主要意義,不外乎三種:一是桂枝湯,二是麻黃湯,三是大青龍湯。這三種方子,幾乎涵蓋了所有治療傷寒的方法。

至於柴胡等其他方子,都是在吐、下、發汗後病情沒有緩解的情況下使用的,並不是直接對應病情的正規方法。醫術沒有深入研究,天下許多有聲望的人,卻停止學習,實在是可悲。另外,還有許多僕人、下人,因為冒犯風寒,或感染流行性疾病,而先遭受疾病的侵襲。我憐憫他們,感到心酸,所以撰寫這篇文章,為他們提供救治的方法。方子雖然是舊的,但是加以推廣,就會帶來新的意義。希望喜愛古代文獻的君子,能讚許我廣泛救濟的善行,不要嘲笑我。

2.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五十七證,方五首

論曰:傷寒與痓病濕病及熱暍相濫,故敘而論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是為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是為柔痓。(一云惡寒。)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細,是為痓。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痓。

上件痓狀。

太陽病而關節疼煩,其脈沉緩,為中濕。

病者一身盡疼煩,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所致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濕家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滿,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則不能飲,而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病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云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病人喘,頭痛鼻窒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獨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窒。納藥鼻中即愈。

上件濕狀。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也。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勞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針,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上件暍狀。

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

夫病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以救邪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而反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本論云: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衝,可與桂枝湯;不沖,不可與之。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一云麻黃湯。)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愈,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此為不在裡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去芍藥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發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與桂枝湯,其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生薑(切),芍藥(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為一方。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方:

桂枝,芍藥,甘草(炙),麻黃(去節,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

茯苓,白朮(各三兩)

上,於桂枝湯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為湯,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