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1)
卷第九·傷寒上 (1)
1. 卷第九·傷寒上
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傷其如此,遂披《傷寒大論》,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傷寒熱病自古以來就存在了。許多著名的醫生和哲人都對它進行了研究和預防。到了張仲景(名醫)的時候,他對傷寒熱病的研究尤為深入,他的思想精微奧妙,難以揣測。因此,後世的醫生很難真正理解他的醫術。
我曾經見過宮廷裡的醫生治療傷寒熱病,他們只使用大青、知母等涼藥,這與仲景的本意截然相反。雖然藥方用得很多,但是效果極差。看到這種情況,我便翻閱了仲景的《傷寒大論》,收集了其中的精要妙法。實踐證明,這些方劑的使用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舊法方證,意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故使閭里之中,歲至夭枉之痛,遠想令人慨然無已。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須有檢討,倉卒易知。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
白話文:
過去的中醫處方原則和證候很難理解,導致聰明人也難以快速掌握,一般人更是放棄研究。因此,民間百姓常因傷寒而夭折,令人惋惜不已。現在,我將處方原則和證候歸類整理,方便檢索,讓人能快速瞭解。
尋找處方的主要原則只有三種:一是桂枝湯,二是麻黃湯,三是青龍湯。這三種處方,涵蓋了所有傷寒的治療方法。
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術數未深,而天下名賢,止而不學,誠可悲夫。又有僕隸卑下,冒犯風寒,天行疫癘,先被其毒。憫之酸心,聊述茲意,為之救法。方雖是舊,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濟之利。物嗤誚焉。
白話文:
那些柴胡方劑等,都是在嘔吐、瀉下或發汗後,症狀仍未解除的情況下使用的,並非針對病症本質的方法。醫術淺薄的人,而那些天下有名望的名醫們,卻止步不前,實在令人悲哀。還有那些僕役卑賤之人,冒犯了風寒,染上了流行的瘟疫,首當其衝。出於憐憫之心,姑且寫下這一點心得,作為他們的救治方法。方劑雖然是舊的,但弘揚它是新的。欣賞古學的君子,會讚賞它普濟蒼生的益處。至於那些輕視譏諷的人,就由他們去吧。
2.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五十七證,方五首
論曰:傷寒與痓病濕病及熱暍相濫,故敘而論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是為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是為柔痓。(一云惡寒。)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細,是為痓。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痓。
上件痓狀。
太陽病而關節疼煩,其脈沉緩,為中濕。
病者一身盡疼煩,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所致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濕家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滿,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則不能飲,而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白話文:
五十七種症狀,五個方劑
論述:傷寒與痓病、濕病及熱病混雜,因此進行描述和討論。
太陽病的表現為發熱但沒有出汗,反而感到惡寒,這是剛痓的症狀。
太陽病的表現為發熱且出汗,卻不感到寒冷,這是柔痓的症狀。(有說法是會感到惡寒。)
太陽病的表現為發熱,其脈象沉細,這是痓的狀況。
太陽病患者出汗過多,導致痓的情況。
病人身體發熱而雙足冰冷,脖子和肩膀僵硬,感到惡寒,有時頭部發熱面色潮紅,眼睛的脈絡充血,獨自感到頭痛的搖晃,這是痓的表現。
以上是痓的情況。
太陽病患者關節疼痛煩躁,其脈象沉緩,為中濕的狀況。
病人全身都有疼痛和煩躁,到了白天尤其劇烈,這是風濕和出汗所致。
濕病的表現為全身疼痛,伴隨發熱,皮膚顏色似乎發黃。
濕病的情況是患者只有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被覆蓋。如果早期下瀉,會出現嘁嘰的聲音,或有胸悶、小便不順,舌頭上有白苔。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部有寒,口渴卻喝不下水,口腔感到乾燥。
如果因濕病下瀉,額頭出汗、呼吸微弱、小便順利的情況下,將會危險。如果下利不停,也會危險。
問曰:病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云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問題:詢問當風濕病交替發作時,身體疼痛,治療方法應該發汗來解除。可是碰上天氣陰雨,汗水不停地流下。老師說這樣可以發汗,但患者的病還是沒有好,這是為什麼?
回答:發汗時,大量出汗時,只有風氣出去,濕氣還留在身體裡,所以病無法好。如果治療風濕病,發汗時,微微有出汗的感覺,這樣風濕就會同時消失。
病人喘,頭痛鼻窒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獨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窒。納藥鼻中即愈。
上件濕狀。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也。
白話文:
病人呼吸困難,頭痛鼻塞煩躁,脈搏強勁,能飲食自如,腹中安和,無其他病症。病因在於頭部寒濕,故鼻塞。將藥物放入鼻中即可痊癒。
上件濕狀:
太陽中熱,即中暑,病人會出汗、畏寒、發熱、口渴。
太陽中暑:
身熱疼痛劇烈,脈搏卻微弱。這是因為夏日受寒水侵襲,水氣運行在皮膚中所致。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勞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針,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白話文:
當身體受到太陽病的侵襲時,會出現發燒、畏寒、身體沉重疼痛,脈搏細而有力、且跳動緩慢。小便之後,手腳會異常冰冷,身體微微發熱、口中乾渴,嘴脣乾燥開裂。如果發汗,畏寒會加重;用溫針治療,發熱會更嚴重;多次瀉下(通便),腹瀉會更劇烈。
上件暍狀。
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
白話文:
太陽病的表現症狀:頭痛脖子痛,而且怕冷。
太陽病的脈象:浮脈。
太陽病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慢,是中風。
太陽中風者,發熱而怕冷。
太陽病發作三天到四天,沒有嘔吐和瀉下症狀,出現舌苔白厚,就要發汗治療。
夫病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白話文:
如果生病時出現發燒和怕冷的症狀,這是由陽氣引起的;如果不發燒,但怕冷,這是由陰氣引起的。由陽氣引起的疾病,七天左右就會痊癒,由陰氣引起的疾病,六天左右就會痊癒。這是因為陽數是七,陰數是六的緣故。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白話文:
如果得了太陽病,头痛持续七天以上自己痊愈,说明病邪已经从经络中消失了。如果想要再次发病,就用针刺足阳明经,阻止病邪传导,就能治愈。
太阳病,想要缓解的时候,通常是在巳时末到未时之间。
如果患了风寒感冒,表面症状已经缓解但没有完全好,一般会在十二天内痊愈。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
白話文:
「太陽」中風時,陽氣浮在體表,陰氣則內鬱濕潤。體質虛弱的人會自發發熱,體質濕潤虛弱的人會自發出汗。患者會感到微微惡寒,輕微怕風,皮膚熱熱的,鼻鳴、乾嘔。這些症狀都由「桂枝」來治療。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以救邪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發汗,以驅除邪風,服用桂枝湯即可。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而反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本論云: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衝,可與桂枝湯;不沖,不可與之。
白話文:
太陽經寒邪引起疾病,頸部和背部肌肉僵硬疼痛,同時卻出現盜汗,怕風,以桂枝湯為主方。(《本論》中提到:可以加葛根組成的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中風症候羣患有瀉下,其氣往上衝逆的,可以配用桂枝湯;沒有往上衝逆的,不能配用。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已經持續三天,已經用過了發汗、吐法、瀉法、溫針治療,但病情卻沒有好轉。這是因為疾病演變成了「壞病」,此時再使用桂枝湯就已經不適用了。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找出是什麼逆證,再對症治療。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一云麻黃。)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本為治療表證的方劑,如果患者脈象浮緊,發熱但無汗,不可使用桂枝湯。切記這個原則,避免誤用。
酒後不可使用桂枝湯,因為酒後嘔吐,而桂枝湯偏甜,酒後之人不喜歡甘味。
對於氣喘患者,製作桂枝湯時,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較好。
服用桂枝湯後嘔吐者,之後必定會嘔吐膿血。
太陽中暑之病,剛服下桂枝湯後,反而煩躁不適者,應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才能痊癒。
太陽中暑之病,外邪尚未解除,脈象浮弱,應該透過發汗來解表,此時宜用桂枝湯。
太陽中暑之病,下利且微喘者,表示外邪未解,宜用桂枝湯。(另一種說法認為應使用麻黃湯。)
太陽中暑之病,外邪尚未解除,不可用下法,下法會導致病情加重,解表宜用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得了太陽病,先發汗,但是發汗無法解除病症,又進行瀉下治療,這時脈象浮起,病不會好。脈象浮起表示病邪在體表,但反而使用瀉下療法,所以才會導致疾病無法好轉。現在脈象浮起,說明病邪在體表,應該解表,這樣才能治癒。建議使用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愈,宜桂枝湯。
患者平時沒有其他症狀,偶爾發熱,自汗流出後仍然不會好,這是因為衛氣失調所致。榮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再次發汗可以使衛氣恢復平衡,病症就會好轉,宜服用桂枝湯。
患者臟腑無其他疾病,時常發熱,自汗流出後仍然不會好轉,這是因為衛氣失調所致。在適當的時間發汗可以起到治療作用,宜服用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此為不在裡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白話文:
傷寒時,好幾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服用承氣湯。如果大便變成青綠色,表示病邪不在內裡,而是在體表,應該發汗治療。頭痛的人可能會流鼻血,這種情況下宜用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白話文: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病,在治療後,半日後又煩躁不安,脈象浮而快,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病,在治療後,身體疼痛,大便清稀,應急救表證,宜用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治癒,脈象陰陽皆停滯,必定先感到發抖,出汗後可解,但陽氣弱的患者,應先讓他發汗而解,宜用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治癒,熱氣積聚在膀胱,患者神志異常,血必從下部排出,排出後即可痊癒。但外證尚未解除,不可攻擊,應先解除外證,宜用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傷寒病治療後大下後,再次發汗,心下痞悶,怕冷,不可攻擊痞證,應先解除表證,宜用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各兩百克,切片) 甘草(兩百克,炒過) 大棗(十二枚,破開)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白話文:
先將五味藥(指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的藥材)咀嚼後,再加入三味藥(具體藥材未提及),用七升水煮沸後,以小火熬煮至三升左右,去掉藥渣。服用一升藥湯後,過一會兒再喝一升熱粥,幫助藥效發揮。蓋上被子讓身體發汗,大約發汗一小時左右更好。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次按上述方法服用藥湯。如果還是沒有出汗,可以適當縮短服用藥湯的間隔時間,讓三碗藥湯在半天左右服用完。病情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一整天一夜的藥湯才能痊癒。應在黃昏時觀察病情。如果服用一劑藥湯後,症狀仍然存在,就需要繼續服用,直到不出汗為止。如果一直不出汗,可能需要服用三劑藥湯才能緩解症狀。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白話文:
患有太陽病的人,發了汗之後,汗出不止,且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僵硬、不易屈伸,可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
桂枝湯中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如此即可。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去芍藥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白話文:
太陽病證下痢後,出現脈搏急促、胸悶氣脹等症狀的,可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還有輕微寒證的,可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一顆附子即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發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八九天後,就像瘧疾一樣,發熱但怕冷,熱度較高,寒氣較弱。患者不嘔吐,大便稀薄且想要自行排便,一天發作兩三次。如果脈搏微弱且緩慢,表示快痊癒了;如果脈搏微弱且怕冷,表示陰氣和陽氣都虛,不適合再使用催吐、瀉下或發汗的治療法。如果患者臉色還有熱度,表示病情尚未好轉,因為無法出汗,身體一定會發癢,可以用等量的桂枝和麻黃煮湯治療。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
白話文:
桂枝(20克),芍藥(10克),生薑(切片,5克),甘草(炙烤,5克),麻黃(去節,10克),大棗(4枚,掰開),杏仁(24枚,去皮尖,每2仁算1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
白話文:
用上列七味藥材,加水五升,先煮麻黃兩三個沸騰,去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一升八合,過濾掉渣滓,溫服六合。古籍記載: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合計六合,一次服下。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與桂枝湯,其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發出大量汗液,如果脈象洪大,再給予桂枝湯,其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此時應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生薑(切),芍藥(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兩仁者)
白話文:
藥方:
- 桂枝:17.3克
- 麻黃:1.6克
- 生薑:切片
- 芍藥:16克
- 甘草:12克(炒過的)
- 大棗:5枚(掰開)
- 杏仁:16仁(去掉皮和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為一方。
白話文:
取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七升,煮沸麻黃一兩次,撈去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沸取兩升藥液,過濾去除渣滓,溫服一升,每日服用兩次。原方記載: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混合後取兩升藥液,分兩次服用。現在的人通常將其合為一方。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方:
白話文:
太陽熱症,出現發燒惡寒,發熱的症狀比惡寒明顯,脈搏虛弱,表示體內陽氣不足。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可以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藥方如下:
桂枝,芍藥,甘草(炙),麻黃(去節,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大棗(四枚,擘)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甘草(炒過的)、麻黃(去節,各 18 克)、生薑(15 克,切片)、石膏(24 克,磨碎)、大棗(4 枚,掰開)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白話文:
取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將麻黃煮沸兩次,去其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兩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古籍記載,此方應該配合越婢湯、桂枝湯一起服用,每次服用一升。現在將此方整合為一個方劑,其中桂枝湯占兩分。
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出現頸項僵硬疼痛、發熱但不出汗、心窩脹滿微痛、小便不順暢的症狀,改用去除桂枝並加入茯苓、白朮的方子主治。
茯苓,白朮(各三兩)
上,於桂枝湯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為湯,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白話文:
茯苓、白朮各三兩,把這兩種藥材加到桂枝湯裡,但要除去桂枝,然後喝下一升,小便就會通暢。原本的方子是桂枝湯,現在把桂枝去掉,加入茯苓和白朮。